徐鴻宇
高校畢業生就業是全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實現高校畢業生特別是困難群體畢業生充分、高質量就業是事關廣大群眾切身利益與社會和諧穩定的民生工程。研究困難生群體就業幫扶現狀,探究幫扶工作的不足之處,提出改善措施,對于提高困難生群體就業幫扶實效,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實現國家精準扶貧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困難畢業生就業幫扶工作的不足之處
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高校困難生群體幫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國家和各地政府機構高度重視,下發了一系列通知文件,構建了以資金資助、就業創業指導培訓、建立困難生檔案、一對一幫扶等為內容的就業幫扶體系。多數高校發布的就業年報數據顯示,困難生實現了與非困難生同等質量的就業。不過,在看到困難生幫扶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工作中尚有諸多薄弱環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就業幫扶對象的界定有待進一步厘清
準確地篩選出幫扶對象是做好高校困難生就業幫扶工作的前提。不少研究者指出,目前就業幫扶對象概念模糊,高校困難生的界定有待厘清。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當前做好高校困難畢業生就業幫扶工作的通知》將幫扶對象定義為“困難畢業生”,并明確將“困難畢業生”分為“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和“就業困難畢業生”兩類,并指出困難家庭畢業生、殘疾人畢業生以及少數民族畢業生是幫扶重點。江蘇高校采集畢業生生源數據時,將畢業生分為非困難生與困難生,并將困難生分為家庭困難、就業困難、殘疾三類。
近年來,教育部下發了一系列通知文件,更多地將幫扶對象明確為“就業困難群體”。有研究指出,“就業困難群體”是指有就業意愿和勞動能力,但由于心理、生理問題或家庭經濟狀況、學習成績、綜合能力、行動力不足等原因,在求職就業過程中無法順利擇業的大學畢業生群體。
(二)就業幫扶的精準開展仍有待提高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到湘西考察時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概念,“精準扶貧”迅速成為社會熱詞。對高校困難生進行精準就業幫扶是高校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浙江省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學生資助工作部主任程盛杲指出,要實現精準幫扶,就必須精準構建幫扶隊伍、出臺精準幫扶制度、建立精準幫扶對象庫、精準推送就業服務、建立精準就業幫扶反饋機制。目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主要由校級就業指導中心及各二級學院輔導員負責。各學校畢業生人數少則幾千,多則上萬,就業工作任務重、人力有限、財力有限,精準就業幫扶難以普遍開展。此外,部分輔導員缺乏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沒有豐富的企業人脈關系,就業指導效果不佳,難以幫助困難生順利就業。
(三)困難生就業幫扶存在功利性、短期性的趨向
部分高校開展困難生就業幫扶存在功利性、短期性的行為。高校就業幫扶主要集中在畢業年度,且集中在困難生在校期間。有些高校在畢業季度采集畢業生生源數據時,才開始確定困難生對象并開展一些幫扶活動。同時,對困難生長期就業幫扶及就業幫扶效果跟蹤工作經常被忽視。
畢業生就業困難,一般是由于家庭原因(家庭經濟困難、孤兒、單親)或個人原因(殘疾、缺陷、心理問題),學生學習成績差、綜合能力不足,導致在求職就業過程中無法達到用人單位的錄用標準,進而無法順利就業。例如,一個表達不暢的高校畢業生難以找到工作,表層原因是其缺乏溝通能力,深層次原因則可能是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導致的自卑心理。由此可見,困難生不能順利就業,一般不是畢業年度短期因素造成的,短期性、功利性的就業幫扶效果要打很大折扣。
(四)缺乏全社會共同參與、各部門聯動的協調幫扶機制
在進行困難生幫扶的過程中,就業幫扶實施主體均按各自目標開展幫扶工作,存在各自為政的傾向,缺乏聯動協調。例如,為緩解家庭困難畢業生、殘疾生等困難群體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的資金壓力,各地人社部門發放了畢業生求職創業補貼。補貼資格審核基本上由高校就業職能部門完成,缺乏高校就業創業職能部門及資助職能部門、人社部門、各地扶貧機構聯合審核、聯合發放的機制。
二、改善困難生就業幫扶工作的措施
(一)堅持以提高困難生專業水平和職業能力為就業幫扶主軸
部分高校存在將困難生就業幫扶狹義理解成貧困生幫扶、將就業幫扶理解成資金資助的現象。各高校每年都會有部分學生不能在畢業年度順利就業,這些畢業生除了有一些不想就業(如準備升學、參加公招考試),其他大多是因為其專業不精、綜合素質能力不足,達不到用人單位的錄用標準,或者是其職業期望超過了自身的綜合實力。因此,開展高校困難生就業幫扶工作,應從大學生入學起就抓好學風建設,引導其認真學習并扎實掌握專業技能。學校應認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建立符合自身實際的職業期待。這些活動應成為就業幫扶的主要內容。
(二)準確核實就業幫扶對象,有的放矢實施就業幫扶
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從宏觀層面上對就業幫扶對象進行了界定,各高校在具體確定核實時還需根據本校實際情況,結合對往屆就業困難生、未就業畢業生的幫扶經驗進行精準扶貧。對家庭困難生的幫扶應從學生入學做起,結合高校大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來進行。殘疾生、身體缺陷生更多的是因為身體因素不能順利就業,對這類困難生的幫扶要開展合理的職業發展規劃及尋找合適的就業市場。總之,摸準困難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后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幫扶實效。
(三)貫徹全程化的幫扶理念,將就業幫扶工作貫徹于教育全過程
學校必須將就業幫扶工作貫徹于大學生從入學到離校的全過程。學校在學生入學時就要做好潛在就業困難群體的建檔工作,在學生就讀期間要建立動態的就業預警機制,重點關注學業后進生及少數民族大學生。學校要在畢業學年重點開展就業談心談話和就業推薦活動,幫助畢業生明確就業選擇方向,促使其完成從“未就業”到“已就業”的轉變。同時,學校應注重幫扶效果的跟蹤調查,關注困難生是否適應就業崗位,關注困難生在用人單位的發展,避免困難生就業后因發展不順而離職。
(四)倡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就業幫扶
政府機構、高校、社會愛心人士、愛心企業、畢業生本人都應參與到困難生就業幫扶工作中去。政府各相關部門應深度參與高校困難生就業幫扶工作。政府教育機構的組織者應積極推出有效政策,推動就業幫扶工作發展。人社機構是就業幫扶的重要機構,應在開展困難生就業培訓、離校未就業大學生跟蹤服務等方面發揮主體作用。各地工會、婦聯、殘聯等部門可以開展“困難職工家庭高校畢業生陽光就業行動”“女大學生創業就業行動”“殘疾人畢業生就業援助計劃”等專項幫扶計劃。
高校應健全困難生就業幫扶體系。學??梢栽O立就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就業幫扶工作,將困難生群體幫扶納入學工工作體系,聯合學生資助中心、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心理咨詢服務中心、二級學院等相關部門的教師通力協作。
企業是開展幫扶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除設立企業獎學金外,企業可以通過實習實訓、訂單班、預就業等形式,幫助困難生提升職業能力,最終實現順利就業。社會愛心人士、愛心企業可以通過捐款、在高校設立助學金的方式幫助高校家庭困難生、孤兒及殘疾生等困難生群體。同時,困難生也應充分自救,“有業不就”及“有業難就”可能是因為困難生自身綜合實力或就業觀念有問題,應及時調整職業預期,改變就業觀念,提升職業能力。
(五)倡導多部門聯合協作的就業幫扶
各部門應該協調合作,提高困難生就業幫扶的實效。在正常途徑下,殘疾生或身體缺陷生是很難實現就業的,高校應該從他們入學起就開展一對一輔導,為其就業指明方向,儲備愛心企業庫。愛心企業可以設立一些公益崗位,幫助殘疾生或身體缺陷生順利就業。對企業而言,愛心崗位的設立會增加企業負擔,政府稅務部門可以考慮減免其稅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可以對這類企業發放補貼。只有通過學校、企業、政府部門及學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才可以有效解決殘疾生、身體缺陷生的就業問題。
經濟困難生的就業幫扶工作也需要政府部門、高校、企業、困難生的共同配合。經濟困難生的幫扶偏重資金資助,高校在經濟困難生入學起就應當貫徹國家資助政策,及時做好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的補助發放工作,設立學校助學金及勤工助學崗位。人社部門應簡化求職創業補貼申請流程,財政部門應盡早將求職創業補貼發放給困難生。企業在高校設立助學金理應成為資助的重要力量。困難生也需自食其力,在保證學業的前提下,爭取勤工助學的機會。
高校困難生就業幫扶工作是高校就業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高校積極開展就業幫扶工作,及時汲取經驗,不斷改進工作方法,是一件利于高校、家庭和社會的大事,并能有效助力國家精準扶貧戰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的實現。
(本文系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資助重點課題“困難生就業幫扶現狀及改善措施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YGY-XSZZ-2017003)
(責編 ? 張德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