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琪
摘 要:明清更替之際,“貳臣”洪承疇作為降清的重要明臣,對當時的政局變幻及走向具有重要的作用。清初,清人對洪承疇的評價以積極正面的認同為主,但自被列入乾隆年間的《貳臣傳》之后,輿論對洪承疇評價的主流方向發生了巨大變化,將其看做背主“貳臣”的負面形象。直到建國后,關于洪承疇的評價才逐漸客觀。洪承疇評價變化的影響因子有很多,其中,政治生態是影響主流評價方向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洪承疇;貳臣;人物評價
一、引言
“當曾經發生的事件進入文獻記載之后,事件的歷史性塑造過程就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開始了。歷史學家和蕓蕓眾生所面臨的往往并不是過去的那個事件本身,而只是對于事件的解釋、理解和動態認知。”[1]洪承疇作為明清易代時期的一位有爭議的人物,備受關注。但直至今日,盡管人們用更廣闊的視野、更高的維度,更客觀地看待洪承疇,但對其的評價依舊難有定論。對此,應該把握不同時期對洪承疇評價不同的原因,并更深入地探究影響不同時期對其評價的因素,把握主導評價方向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更客觀地對其進行評價。
洪承疇(1593-1665年),明清易代之際對政局產生了巨大作用的降清之臣,因其背明之舉,受到時人及后世的廣泛關注,對其評價或褒或貶,時至今日,仍未有定論。今人對洪承疇的研究成果頗多,立足點也多有不同,但總體上講,對洪承疇的歷史作用的認識已較為客觀。其中,不乏代表性專著著作。姜正成的《開清首功 洪承疇》,研究了洪承疇的生平,并將重點放在洪承疇降清后。洪承疇為皇太極、多爾袞獻策,助其打敗明朝,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書著重強調洪承疇對建立清朝具有不可磨滅的功績,將其比作“開清首功”,以褒為主[2]。王宏志的《洪承疇傳》,肯定了洪承疇對清朝的開國之功,并認為洪承疇受后人詬病的主要原因是評價者受傳統的、片面的夷夏觀影響,認為外族統治與漢人政權完全對立,無統一之處[3]。周鵬飛的《洪承疇 千古貳臣》,將洪承疇的人生際遇,對明的過、對清的功都做了闡釋。雖洪承疇被列為貳臣,有叛明之嫌,但難掩其對清的功績[4]。楊海英的《洪承疇與明清易代研究》主要分了兩個部分看洪承疇在明清易代是發揮的作用,一是洪承疇降清前對明的作用及當時政局的影響,二是洪承疇降清后對時局的作用。此外,本書還對洪承疇在清朝不同時期的不同評價做了分析,對其功績應給予肯定,主張不應過分夸大,后人也應建立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對其評價[5]。
除專著外,還有一部分論文成果。冀震宇的《社會變遷、文獻解讀與洪承疇“貳臣”形象的演變———兼論歷史人物評價》,將在不同時期對洪承疇的不同評價做了梳理。他認為對洪承疇評價的變化原因,不僅限于社會變遷的影響,又與對文獻的不同解讀有關[6]。蘇雙碧的《從多民族國家角度評價洪承疇——評<洪承疇傳>修訂本》,對王宏志的《洪承疇傳》進行評價的同時,還從多民族國家的角度,對洪承疇叛明降清、促進大一統所發揮的作用進行肯定。他認為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洪承疇之作為形成多民族國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7]。
學界雖已對洪承疇進行了深入研究,對洪承疇叛明降清的動機、功過,以及對其評價變化的因素進行了梳理與探究,但未說明評價洪承疇的根本導向因素為何。筆者認為,雖然洪承疇的個人經歷比較特殊,對開清滅明起了積極的作用,但并非決定作用,因此評價洪承疇應以其歷史功績為主。不同歷史時期對他的評價不同。社會變遷、不同的人對文獻的不同解讀等都是影響對洪承疇評價的重要因素,但導致其評價變化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同時期的政治需求不同。評價歷史人物不應僅限于對人物做出統一的定性,對于本就有爭議的人物,更應分析影響其評價的更深層原因。
二、明清“貳臣”洪承疇及其評價變化
洪承疇(公元1593-公元1665),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進士,后因鎮壓明末農民起義功勛卓著,至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官至薊遼總督。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祖大壽在錦州被清軍圍困近一年。洪承疇奉命率部前往搭救,但被清軍敗于松山,洪承疇被俘。洪承疇起初面對招降,“感明帝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頭跣足,罵詈不休”[8],即每天都蓬頭垢面,光著腳,感念明帝之恩,大罵清廷,誓死不降。皇太極極想收服這個良才為己所用,遂派降清明臣、洪承疇昔日同僚范文程對其進行說服,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但據載洪承疇不為所動,無奈之下皇太極親自勸降,關切洪承疇在囚所的情況,并問他是否覺得冷,還脫下自己的貂裘為其披上。洪承疇深受感動,注視皇太極良久后,說:“真命之主也!”就此歸降。此后,洪承疇盡力幫助皇太極、多爾袞獻計獻策,清軍破明之勢愈發銳不可當,為清朝開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之后官任太傅、太保、太子太師等,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逝世于北京。
(一)建國前不同時期洪承疇評價的輿論主流變化
建國前關于洪承疇的輿論評價大體分為兩個不同的時期,經歷了由積極正面的褒揚,到消極的反面形象甚至將其進一步丑化的過程。清朝前期,由于洪承疇對清的功勞顯著,因此僅小部分對明依舊感念的人,和南明眾人對其叛明耿耿于懷,對其是負面評價,認為他背叛舊主轉而降清,有失大義;而清人大多認同其功,因為洪承疇降清后確實在戰局中對清軍一方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清朝建立之后,洪承疇在朝中擔任高官,在朝中亦收到好評。他的經歷甚至在當時被譽為佳話。在這一時期,對洪承疇的評價以褒揚為主流。
通過研讀史料可以發現,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到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這段時間是對洪承疇評價變化的分水嶺。自乾隆后期開始,清朝的頹勢逐漸,農民起義不斷。同時,在朝廷組織搜查禁書時又發現存在妄圖反清復明的社會團體。社會中復明之勢漸強,使得清政府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意識。面對這一威脅統治的局勢,清廷采取了想用的措施,在大肆抓捕不法人士的同時,清政府意識到需要加強愛國教育,宣傳“忠君”觀念。乾隆四十一至四十四年,乾隆下令先后修《勝朝殉節諸臣錄》(前奏為《命議予明季狗節諸臣溢典》)、《貳臣傳》,強調忠君愛國觀念。“貳臣”即為“身事兩朝”之臣,即“在明已登化版,又復身事本朝”。洪承疇被欽定為“貳臣”,編入《貳臣傳》,朝廷為了普及愛國思潮以及“忠君”觀念,也將《貳臣傳》在民眾中廣泛傳播。此后,洪承疇的貳臣身份一直為人詬病,叛明降清成為其人生的巨大污點,其對清朝立下的功績也難掩其過。雖亦有認為其功大于過者,但對他的負面評價逐漸成為主流。
在民國時期內外交困的特殊背景下,對洪承疇的評價依舊是負面為主。至抗日戰爭時期,因為明是漢政權而清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洪承疇已經成為賣國賊的典型代表,并被編入當時的戲文。作為符合當時大背景的愛國劇,《洪承疇》這折戲被廣為傳唱,甚至其形象一度被丑化。編此戲的初衷,當然是借洪承疇叛明投清一事,影射當時的漢奸、賣國賊和走狗。劇情中加入了洪承疇死前對叛明的后悔,加入了世人對他的唾棄,都是當時人們借洪承疇抒發愛國熱情的表現。洪承疇的真實想法和他的功績已無人關注,重要的是洪承疇曾經叛君、叛國,而這恰好為當時的人們提供了素材,提供了發泄苦悶,表達對走狗的憤恨、抒發愛國情感的渠道。
(二)建國后對洪承疇的研究
新中國成立后的初期,百廢待興。新局面的到來,有太多問題亟待解決。此時,學界對洪承疇的相關研究及評價成果并不多,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后,學術界得到發展和繁榮,洪承疇的問題逐漸為學界重視。學界先后圍繞洪承疇的評價問題展開多次討論,但由于事件本身的復雜性,作為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當然對其討論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結果。結論無非有三:或為“功臣”,或為“走狗”“漢奸”,抑或堅持“功過參半”。
1996年1月24日至26日,洪承疇學術研討會于福建省石獅市(洪承疇家鄉)舉行。經過討論,會議最后認為“洪承疇作為清朝統治集團的重要謀臣在為滿族奪取全國統治權、緩和滿漢民族矛盾、完成統一中國大業中的歷史作用是不可磨滅的。”[9]從統一的多民族政權角度為切入點,認為洪承疇是緩和滿漢矛盾的功臣,因為洪承疇在清朝建立之后確實提出過任用漢人、學習漢文化等建議,并得到了當朝統治者的采納。這些措施促進了滿族的漢化,一定程度上縮小了漢人與滿人政治上的落差。此觀點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同,但爭論并未就此結束。2015年2月6日,《文匯報》發表了楊海英的《洪承疇翻不了案》一文,與上面的結論針鋒相對,二者站在了對立面。此文認為“要想將洪承疇納入促進‘統一中國的歷史功臣行列,塑造成一個對‘中華民族的團結有貢獻的正面人物,就存在無法克服的歷史和邏輯困難,哪怕是將歷史再多顛倒幾遍也不行。”[10]此后一直至今,幾種結論依然難分勝負。
三、不同時期對洪承疇評價各異的原因
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洪承疇的評價都是難以統一,但評價的主流有所不同: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以前,由于洪承疇降清后為其作出突出貢獻,得到清廷的肯定和厚待,因此以正面評價為主,只有懷念明朝的人士及南明眾人對其評價負面。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以后,清廷為提倡忠君愛國,加之社會上復明之聲漸起,朝廷對貳臣已不再信任,乾隆主張發布了《貳臣傳》。乾隆命令修《貳臣傳》的詔書中說道:“我朝開創之初,明末諸臣望風歸附。……今事后平情而論,若而人者皆以勝國臣僚,乃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輒復畏死幸生,腆顏降附,豈得復謂之完人?即或稍有片長足錄,其痕疵自不能掩。……若以其身仕兩朝,概為削而不書,則其過跡轉得以掩蓋,又豈所以示傳信乎?朕思此等大節有虧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勵跡,諒于生前;亦不因其尚有后人,原于既死。”《貳臣傳》導致洪承疇的名聲的大打折扣,雖然他曾為清廷立過汗馬功勞,但《貳臣傳》發布后,人們對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是個貳臣,曾經背叛了他效忠的明朝,違反了儒家傳統的忠君愛國觀念。在提倡“忠孝節義”的中國古代,這無疑是人人詬病的。因此,雖然對清有功,但背主成為了他人生中不可忽視的污點,人們由此對他的人品產生質疑,認為他德行有虧。作為被乾隆欽點寫入《貳臣傳》的大臣,乾隆對其評價為“大節有虧”,為洪承疇的人品缺失蓋棺定論,且當時愛國忠君為主流,導致人們長時間將其降清作為難以彌補的污點。在此時期,對其負面評價是主流。一直到抗日戰爭時期,在特殊的背景下,愛國是當時社會對民眾的要求。漢奸走狗為人們唾棄。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洪承疇的事例被放大,抒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在此時期,依舊是負面評價為主。建國后,幾次對洪承疇的評價問題展開討論,但并沒有哪種結論占上風,因為學界已經從更客觀、更多元的角度去看待,研究了許多洪承疇相關的文獻,因此結論多元是必然的。
從對洪承疇評價的變化過程來看,影響評價的因素是多樣的。首先,中國傳統的“忠君”觀念的影響。儒家傳統的忠君觀念在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甚至今日,雖早已進入新時代,忠依舊為中華傳統美德,更不用提在君主專制的舊社會,忠絕對是對臣下的最根本要求,不忠是絕對不能容忍的。這就導致洪承疇降清之舉成為其人生巨大污點,不論是否有隱情,也不論是否有功績,“大節有虧”,不容忽視。其次,人的主觀判斷也會影響對洪承疇的看法。讀者在讀史料時容易與作者共情,影響判斷。洪承疇相關的資料頗多,但不同資料的作者對洪承疇的評價本身就不同,因此在編寫時就容易帶入個人感情,在用詞及表述等方面都能令讀者體會得到。如果讀者不對寫作背景加以了解,很容易被作者的感情同化。再者,個人教育背景、心理因素不同也會導致個人認識不同。另外,時代的發展、社會背景的變幻等,也會導致主流評價方向發生變化。以抗日戰爭時期為例,洪承疇成為賣國賊代表,是當時時代的要求和結果。總體來講,影響人物評價的因素是復雜多樣的。
以上均是影響評價變化的因素,但都是表因。歸根究底,最深層的、影響主流評價方向的最關鍵因素,是當時的政治生態。政治因素才是洪承疇評價變化的根本導向。綜觀洪承疇的社會輿論評價變化始末可以發現,統治者的態度決定了輿論導向。洪承疇對清有功,且前期清朝繁榮,因此以正面褒獎為主;清后期為鞏固統治,清廷將強調貳臣“大節有虧”作為提倡“忠孝節義”,鞏固統治的手段;抗戰時需要激發人民的愛國熱情,宣揚賣國可恥,才大肆宣揚洪承疇的賣國行徑;而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不再是君主專制的舊社會,在新的立足點上看中國歷史,人們變得更客觀,角度更多元。雖然忠依舊是中華傳統美德,但跟君主專制社會相比,人們的視野擴大,更關注大局。因此,如今幾種結論均存在,并沒有哪一種占了上風。由此可見,政治環境和需求是影響歷史人物評價主流方向的關鍵因素。在此強調一點,不論哪個歷史時期,對洪承疇的評價都存在幾種不同的觀點,并非絕對的一邊倒,只不過受政治方面等各因素的影響,一種觀點會占主流地位。
四、余論
評價歷史人物,不僅要立足于當時的歷史背景,還要將其置于整個歷史中,分析人物作用;不僅要客觀地看待歷史人物相關的事件和文獻記載,更要把握對其評價變化產生影響的因素。以洪承疇為例,洪承疇雖有叛明之過,但瑕不掩瑜,不過并不能單純地以功臣或罪臣對其定論。因為事件本身具有復雜性,每個人的觀念也具有復雜性,政治導向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因此,難有統一之論實屬正常。如果非要對洪承疇的評價做出一個統一的論調,未免有失偏頗。每個人的觀點不一樣,這是由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受到成長環境、教育方式以及行為模式多方面后天因素的影響。要客觀分析政治等各因素潛移默化對人的思維的影響,盡量摒棄個人主觀化視角,做到理性進行人物評價。對洪承疇之類經歷復雜的歷史人物進行評價則更要慎重,分析不同時期的人物對歷史發揮的而不同作用,要理性看待人物發展脈絡,客觀地分析歷史人物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的動態變化對其行為模式的影響,辯證看待同一歷史人物在不同人生階段產生的不同歷史影響。同時,對難有統一意見的人物進行評價,不能僅一力求同,更要容得下異。
參考文獻:
[1]尚永琪.對如何拓展歷史人物研究視野的思考——洪承疇研究討論會綜述[J].社會科學戰線,2008(1).
[2]姜正成.開清首功——洪承疇(中華歷朝著名宰相大傳系列)[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3]王宏志.洪承疇傳[M].北京:紅旗出版社,1991.
[4]周鵬飛.洪承疇:千古貳臣[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2002.
[5]楊海英.洪承疇與明清易代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6]冀振宇.社會變遷、文獻解讀與洪承疇“貳臣”形象的演變——兼論歷史人物評價[J].棗莊學院學報,2018(1).
[7]蘇雙碧.從多民族國家角度評價洪承疇——評《洪承疇傳》修訂本[J].中國圖書評論,2009(5).
[8]昭橫.嘯亭雜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0.
[9]洪光華.洪承疇學術研討會在石獅舉行洪承疇學術研究會成立[J].清史研究,1996(3).
[10]楊海英.洪承疇翻不了案[N].文匯報,201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