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摘 要:本文以李陸史的詩歌作品為基礎,通過對眾多帶有意象性的詩句形象進行整合分析,進而研究其詩歌中的意象性。當然,即使李陸史沒有刻意使用意象性的創作技法,但是由于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也使他給自己涂上了深深的印記,他的詩從某種意義上可以成為意象性的詩。
關鍵詞:李陸史詩歌;意象研究
一、黑暗與隔絕
處于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詩人們在對現實清醒的分析基礎上,將自己的意識上升為意象群。例如,金素月詩歌中的“墳墓”代表在黑暗現實中的“夢與故鄉”,尹東柱詩歌中的“星星”、韓云龍詩歌中的“離別、眼淚和死亡”分別在現實中以各自的意象設定成為精神理想化的坐標。
同樣,在李陸史的詩歌中,也處處可見他生活時代的黑暗和韓民族所經歷的痛苦經歷。李陸史創作詩歌時期正是日本殖民統治侵略的加劇時期,所以,他的詩歌中的意象性詞語,其實是詩人對現實生活和當代民族的問題反映。在李陸史的詩歌作品中,最先應該作為考察對象是黑暗和斷絕,象征著對現實生活的絕望。在李陸史的《渡江歌》、《鴉片》、《春愁三題》、《蝙蝠》,《子夜曲》,《海潮詞》等作品中都表現出了這樣的特點。從這里提取的夜晚,墳墓,冬天等詞匯都表示的是黑暗與隔絕的意象。一般來說,黑暗象征著不幸、絕望、丑惡等等,光則象征的是幸福和希望。如果說在李陸史詩中,夜晚象征著黑暗的時代,那么冬天就是死亡的象征。特別是在李陸史的詩中,夜 (黑暗)甚至出現了30多遍,是最具代表性的詞匯。夜晚的形象意味著挫折和失落。他的詩中出現的夜晚大多是絕望的夜晚,是充滿考驗的夜晚。但是李陸史并沒有停留在這樣的黑暗中,而是始終不放棄希望。因此,夜晚也代表向著光明的不斷掙扎和吶喊。
(一)夜晚—吶喊的掙扎
對于李陸史來說,夜晚是痛苦和磨難的象征。夜晚的黑暗加重了時代的悲劇性,但李陸史在與現實的對決中表現出了積極性。例如,《過江歌》中自我的失落感表現得非常明顯,沒有任何希望,只是用極端的死亡形象來描述。這種失落感源于對現實的絕望。如<鴉片> 1,2,3節這部作品與李陸史的其他詩不同,詩中表現的是頹廢的氛圍,寒酸的南蠻之夜,漫布麻疹的街道等都證明了這一點。一般來說,這些粗俗的詩詞都是以頹廢,絕望形象出現。
第二聯中是連理性都喪失的自我在麻疹和洪水泛濫的街道徘徊,作者自己也沉浸在歡樂和激情之中,但是依然沒有放棄希望。在已經被洪水沖毀的土地上,只閃耀著一顆不能給人任何安慰或希望的虛幻的星星。除此之外,絕望的形象也可以在其他詩中得到確認。以上詩中出現的夜晚形象,表現了作者內心中焦躁不安和緊張的情感,以及在失去主權的黑暗世界中不安和隔絕的形象。
(二)墳墓—悲劇現實
在韓國詩歌創作中,墳墓是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時期文學作品中經常提到的形象之一。這主要象征著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時期,韓國淪為一片廢墟的現實。
歷經了漫長流浪生活的李陸史,發現本應繁榮的故鄉卻變成了墳墓般的廢墟。從詩中可以看出李陸史對于悲劇現實的認識,同時也有對悲劇現實的絕望。《子夜曲》全詩以幽暗的氛圍為主基調,悲劇現實的情感思想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李陸史的詩中,多首作品都表現出不得不離開故鄉或失鄉的無奈之情。
這首詩的主題在于“失鄉意識”,《子夜曲》是表達失鄉的一首詩。李陸史在離開故鄉之后,開始流浪生活,有對故鄉的思念,也表達著沉浸于鄉愁的情緒,對誘發這種鄉愁的故鄉變成墳墓的現實感到惋惜。在第一節中,李陸史將故鄉比喻為墳墓,表現出極度的絕望之情。同時,在最后一節中,與第一節進行呼應,更加突出對于故鄉現狀的絕望,無奈之情;第二節中,將故鄉比喻成港口,深夜里的煙斗上點著煙火,望著故鄉,眼淚也都干涸了。使得對悲劇現實的認識更加形象化。
(三)洞窟、島嶼、沙漠—隱蔽、孤立、孤獨
作品中的獨特意象是由詩人的認識所決定。因此,通過分析詩歌中的空間,查明詩人認識結構的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例如,李陸史的隨筆《季節的五行》:
?????? 行動? 連續????????. 行動??????,???? 詩???????? 行動???????. ???? 行動 ??????爲?????? 無限???空間? 必要???????????????????????????? 華 麗 ????????????? 房 ????????????????.
??<季節? 五行>??
在現實的痛苦中首先認識到痛苦是克服痛苦的必然過程。因此,在連可以坐的地方都沒有的封閉空間里,遇到挫折和虛脫是理所當然的。由此可見,洞是與外部世界隔絕的實際孤獨和隱蔽空間,形象地體現了自我的悲劇世界觀。和洞窟相比,下面看的《海潮詞》中的島,則是持續的殘酷黑暗、寒冷陰濕的空間的代表。
洞房????? 新婦??????
?????????????!
海 潮 ?????????????
??????????????
???????????- ??
??????! ??? 侵略者?!
? 寶庫? 門??????????
領 主 ???????????
<海潮詞>
在《海潮詞》中,海島不是單純的隔絕空間,而是在漆黑的夜晚受到風和日照的不斷強迫的考驗空間。詩歌中的主人公在黑暗而孤立的孤島上凄慘地訴說著不安和孤獨。這是在日本帝國主義殖民時期,李陸史對喪失父親認識內在化的過程中不得不表現出來的必然情況。
所以說,《海潮詞》是失敗的開放空間,是因為過分的依賴自己的內心。有人指出,李陸史在困難的情況下也表現出了行動的決斷和堅韌,偶爾會陷入獨自挫折和虛脫之中。李陸史所認識到的世界是悲劇性的,是絕望的。
二、光明與救贖
李陸史的詩出于對悲劇世界認識和隨之而來的絕望感,因此他的詩中存在封閉,斷絕的黑暗形象。但可以認為,李陸史詩的魅力還是在于試圖克服絕望現實的姿態。他將現實中的自我苦惱,升華為強烈的對決意志和鮮明的藝術性,塑造成獨特的文學世界。
基于這樣的觀點,這里選出了克服李陸史所處的黑暗時代狀況,準備光明未來的精神包容力的作品。特別是通過凌晨、春天、星星、天空、大海等詩詞,考察形象化的明亮和救贖形象。
(一)凌晨,春天——希望與誕生
首先,我們來看李陸史的兩首詩歌作品:
??????????????
??????????????
<芭蕉> 7節
??????????????
??????????
?? 山脈??
??? 戀慕??????
????? 犯 ????????
<曠野> 1,2節
清晨的雞鳴聲,清晨離去的人等,都是詩人堅信“人本來就是自由的存在”,將黑暗變成燦爛光芒的希望的傳遞者。作品《芭蕉》,雨后清晨掛在天空的彩虹是燦爛的。然而,這彩虹并不只是歡樂的彩虹,而是注定要分手的彩虹。相信只有通過這樣的說法,李陸史才能克服現實。因此,與其他詩作不同,表現出多少有些消極的一面。
《曠野》中,“?????????????????????”,雞鳴可以驅除惡靈和黑暗,并點燃光明。雞是家畜六畜(牛,馬,羊,豬,狗,雞)之一,是最早告知清晨的家畜.因此,雞作為清晨的預言者,作為黑暗和惡靈的消滅者,往往成為開始的時間或復活的象征。隨著雞鳴,人類的清晨終于來臨,這是人世間明亮的希望之音。
(二)星星 - 時代的引路人
如果像李陸史的詩歌前面所表現的那樣,僅僅停留在認識絕望的現實,那么他的詩很難取得詩的性功。根據統計,在其36篇作品中,星星的形象僅次于天,風,夜等詞匯。就這樣,李陸史把星星當作精神寄托的一盞燈,也許也表明了對兒時的回憶。
?????????????????????????????????????????????????????????????????????????????????????????????
??<季節? 五行>?
晴朗的天空,星星的個數不多的比喻很有象征意義。因為這讓人想起了黑暗的深刻認識和相反的概念。對于李陸史來說,星星是時代的引導者的意思。因為那正是在迷路的黑暗中,標桿和指標的意義。象征性表現手法是李陸史詩的一個特點,大部分以自然為表象的形象為主。其中,星星的形象隨處可見。但是這個星是不能用一種眼光來看,具有多種意義。但是,李陸史詩中的“星星”形象有時帶有悲劇性。
?????? 暗礁????? 颱風?????
傳說???? 珊瑚島???????
??? 南十字星????????.
<路程記> 3?
從地理上講,“海上之魚”是實際存在的位置,同時也是從賦予個人行為明確意義以外沒有光芒精神黑暗的地方。只有以這樣的意義為前提,《路程記》中記錄的人生苦惱才會顯現出來。在參與外部已經賦予的浮動秩序時,個人行為盡管存在實際困難,但也是一種幸福。但在這種尚未確立的不確定的世界里,他無法避免雙重痛苦。
(三)天空,大海——廣闊的理想
在李陸史的詩中表現出來的空想的構造是洞、沙丘、墳墓、島嶼等封閉的空間與天空、大海等開放的空間形成了對比。這里天空、大海的空間象征著永遠的憧憬,是集中體現李陸史理想的集合。
???????????
> 3??
?? 山脈??
??? 戀慕??????
????? 犯 ????????
<曠野>? 2?
七色???????????瞳子?
???黃昏?????????.
<班貓>? 2?
以上3首詩中體現的大海的含義也是以遠大的抱負,廣闊的理想空間形成開放的形象。然而,大海卻讓人們認識到詩意畫者的現實和理想空間上很遙遠。大海或作為大海或陸地對岸的大海,作為夢想和理想對象的陸地,迷醉的藍色海洋具有一定“曖昧性”。大海的原始形象和李陸史的個人狀況之間有著很深的關系。即,《大海》是很好地表現李陸史的現實意識的對象,通過詩人的想象力形成的大海的形象比實際的大海更加強烈的思念,強烈地刻畫了現實情況的缺乏帶來的期待的感情。與封閉空間相對立的天空,大海的形象是最高的理想空間,與李陸史的夢想密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
比起天空和大海這個空間本身的美,他更贊美作為純粹的陸地和陸地之間明亮的美麗。因此,在李陸史的詩中,天空和大海是打開宇宙本來胸懷的開放場所,被設定為廣闊的以上空間。
綜合以上內容來看,李陸史的詩集中了以星星與天空,大海為指向的焦點。為穿越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黑暗和冷酷帶來生動感。這是李陸史的心愿,也是整個民族的心愿,所以更加令人感動。
三、超越與解放
退溪李滉先生的第14代孫李陸史是在儒教氛圍和日本殖民統治的氛圍下成長起來的。這里的抗日精神可以說是儒教精神的延伸。面對國權喪失的民族苦難,對于儒教精神領會透徹的李陸史來說,抗日斗爭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李陸史不僅在國內,還輾轉于日本,中國大陸等地,經歷了17次被關進監獄的生活。所以說,他詩中所表現出的熱情和信念,正是超越和解放的愛國情懷的上升,而這正是他詩歌精神的源泉。
(一)黃昏 - 超越的橋梁
李陸史首次發表的詩歌是刊登在新朝鮮上的《黃昏》, 是一部包含著想要給像海鷗一樣孤獨的人帶來溫暖的喜悅作品。《黃昏》可以作為反映李陸史詩世界的一個典型。
在該詩中,黃昏起到了聯接現實和想象世界通道作用。黃昏是白天和晚上在岔路口引燃的光芒。此時是光明與黑暗交織,喜悅與悲傷,希望與絕望,人生與死亡融為一體的時間。因此,黃昏就像早晨的黎明一樣,是時初和末日融合的時間,所以宇宙和大地融為一體。因此可以說,詩歌《黃昏》作為人間之愛或未來的希望,表現了積極的一面。此外,黃昏形象還出現在李陸史其他詩歌中。
(二)喬木 - 堅決應對現實的樣子
喬木是根莖筆直粗壯,長得高高的樹。從象征性的角度來看,它表現出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自己意志的含義。《喬木》原文如下:
?????????
????????????
???????????.
?????????
??????????????????????
?????????
??? 湖 水 ???????
???????????.
<喬木>??
喬木把實現自身想法的堅定意志比喻成長為參天大樹。在第一聯中,喬木全身承受著嚴酷歲月的磨難,卻像觸上藍天一樣站在那里,寧可到春天也不要開。如果具備自然條件,都不要開花結果,在只能順從的情況下,反而表現出拒絕順應的姿態,即連自然原理都否定,并表現出應對現實的信念;在第二聯中,詩人用簡潔的語句來描述落寞。雖然被冷落孤獨,但追求信念和理想是件讓人激動的事情;到了第三聯,作者的意志更以悲壯且富有決心。他們的態度是,為了自己的信念,甚至可以接受破滅。風是想要動搖詩人信念的外部誘惑。
就這樣,李陸史通過《喬木》的象征性形象,描繪了在困惑的時代里昂首挺胸的慷慨和毅然的生活。
(三)曠野——神圣空間
《曠野》是通過現實矛盾和純抒情美感結構協調的一部作品。如果說《黃昏》是包含再生未來意志的詩式想象力的產物,那么《曠野》則是比它更完整的象征結構。曠野是實現夢想的空間。雖然是未來的空間,但終究是聯接現實的神圣空間。
詩人設定的這個帶有自己遠大理想的地方是神圣的,具有歷史性的空間。第一聯描寫了在黑暗和混沌的世界里,用開放的曠野揭示了神秘的氛圍。這個神秘性,直接引出第二聯的神圣;第三聯中的光,江水等形象揭示了曠野的歷史性。浩浩蕩蕩的歷史江水在曠野中流淌,這意味著民族史的發展與萌動。大江水和小江水的結合,使人仿佛感受到大江水的蜿蜒與對應的人類史的強大生命力,并以莊嚴而崇高的意義上升。
如此看來,《曠野》是對新時代到來的堅定信心,這樣的新時代的到來,可以通過不斷的自我克服實踐和面向未來的歷史意識來實現。綜合以上內容,李陸史的《曠野》可以說是通過不斷地等待,對未來發展方向的確信,想要克服負面現實的超極意志的產物。
四、結論
本文通過對李陸史的詩作進行梳理,重點分析了他的詩作形象的意象,揭示了他的詩作特質。事實上,李陸史生活過的時代顯然是悲劇性的。他在短暫的一生中經歷了17次被日本帝國主義關押、入獄的痛苦,但他仍然想通過徹底的自我認識和實踐想來改變殖民地黑暗的現狀。
從黑暗(絕望、不幸)到光明(希望、幸福),這固然是人類普遍的意識,但在李陸史的詩中,這種意識用詩語清晰地表現出來,是構成了詩歌特質的一個典型。在李陸史的詩歌作品中,這種形象的階段性的聯接和轉移,不僅會起到讓人感受到真實感的作用,而且在表現上也會帶來一些緊張感。如上所述,李陸史的詩歌不僅是在文學上,在實際中也起到了連接整個民族精神史的橋梁作用。在這點來看,李陸史詩歌更具價值。
參考文獻:
[1]樸忠祿,揣姝茵.李陸史的詩歌世界[J].當代韓國,2004(02):69-72.
[2]韓善玉.李陸史詩的意象研究[D].延邊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