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蕾
摘 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古人總結的讀書與理解書中內容的關系,充分說明了“讀”的重要性。在現今的語文教學中,朗讀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課堂上那精彩的朗讀指導,聲情并茂、抑揚頓挫地朗讀使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課堂;“四種讀”
細觀現下的作文公開課,教學設計可謂嘔心瀝血,費盡思量。教學過程完美無缺:有引人的導入,有自然的過渡,有精彩的點評……教學內容有課內的例文,有教師的下水文,有額外的范文,有合理的素材重組……教學形式更是新穎別致:有感人肺腑的導語,有活潑有趣的游戲、有輕松歡快的曲子,有豐富多彩的視頻……一應俱全。
這些公開課,確實開拓了學生選擇的視野,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習作的能力。但將這轟轟烈烈的課堂冷卻下來,學生自主地理解習作要求、分析習作要點、構思定稿與修改成長等無形地被剝奪了。
“讀”不只是閱讀課堂的專利,“讀”這一方式用于作文教學指導,同樣是妙招。作文課不妨讓“讀”將習作得以更完善。在教學六下《習作3讀后感的寫作》一課時,課前研讀本次習作,發現讀是寫好本課的基礎,有“讀”才會有所“感”嘛。在教學中,我也特別在意這個“讀”字,教后最讓我深有感觸的是習作課堂中出現的“四種讀”。
一、審讀題意,讀中明要求
在教學習作3中,我讓學生先讀讀習作要求,讓學生學會仔細閱讀讀琢磨,弄清題目在寫作的具體要求。再讓學生細致讀讀習作要求,對要求中“抓住”“寫出”這些詞進行推敲,從而明確本次習作的重點應放在“讀后的感受”,而不是在“讀”與“感”兩個方面平均用力。這樣確定自己寫作的重點,才能做到“切合題意”。
讓學生多讀一讀題目,才能使其明白作文題的具體要求,讓學生在審題上不會出現失誤:1、讀出題目的關鍵詞語。全力捕捉題目的關鍵詞語是審題的中心環節。有的題目關鍵詞語突出,一看便知。如:《我真慚愧》、《我愛媽媽》、《一件后悔的事》等,只要抓住了“慚愧、愛、后悔”等“關鍵詞語”,然后圍繞關鍵詞語選材組材、謀篇布局,就能做到詳略得當,層次分明。2、讀出題目的寫作范圍。有時候,題目中除了關鍵詞語外,還可能會有一些修飾或者限制詞語,我們對此不可忽視,可通過它確定寫作范圍。指導學生善于扣住寫作范圍,寫作就會切合題意。如《這一刻,我真______》中,“我”、“這一刻”是限制詞語。從這些詞語我們可以確定,事情的主人公是“我”,而不是他人;數量是“一刻”,而不是更多。3、讀出題目的各項限制。有些作文題對于寫作的體裁、范圍、時間、地點等做了明確的限制,或不許出現真實的人名和校名。這都是應該引起注意的信息,是不可忽略的。
認真審題需要細致閱讀作文題,對題目中的每一個字、詞的含義及相互關系都要加以咀嚼、推敲、辨析,然后綜合起來,從整體上把握文題的要求。學生往往“看”上一遍是不夠的,教師應指導學生多讀文題,避免失誤。
二、研讀例文,讀中曉奧妙
寫作離不開模仿、借鑒、學習、揣摩,多讀一讀別人的文章,有利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利用書中的例文示范,讓學生多從中領悟寫作奧妙,幫助他們更快地提高寫作水平。
欣賞別人的文章,光看不念,也不容易體會到它的好處,只有多動口讀,多動腦想,方能曉其奧妙,幫助自己提高作文水平。
環節一:整體讀例文,思考:讀后感主要寫什么:(1)例文圍繞《海倫·凱勒傳》寫了哪些內容?(2)范文中哪些是“讀”的內容?哪些是“感” 的內容?
生:例文首先寫了《海倫·凱勒傳》的主要內容,然后又說出自己讀完后的感受,最后總結全文。
師:要有“讀”有“感”,既離不開“讀”—— 對原文的引述,概括等;又離不開“感”—— 寫出自己的評價、感想,而且要由“讀”引出“感”,以寫“感”為主,切忌長篇摘抄原文。 ( 板書:讀是基礎感是核心 )
環節二:分段讀例文,思考:讀后感是怎么寫的?
師:你以前有沒有讀過讀后感,讀后感的題目可以怎樣擬?
生:《從<×××>想到》,可以是《讀<×××>有感》,還可以起用兩個標題。
師:是呀,可以用正副標題,正標題的內容往往是自己要表達的觀點見解,副標題就是“讀《×××》有感”,或“從《×××》想到”等,例如有一篇讀后感的標題是這樣的:做一個不屈不撓的人——讀《輪椅上的霍金》有感。
生:例文開頭就簡要地寫出自己所讀的書和主要內容
師:這是開篇的“引”,引出所讀的書或文章,簡要地敘述原文的內容。
生:例文接著對海倫凱勒以及她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進行了議論。點出這些成就背后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師:這是“議”,對這本書或文章中印象深刻的人或事等內容進行議論。
生:接著例文由失明失聰的海倫不屈不撓的精神聯想到了我們應該怎樣去珍惜每一天。
師:這叫“聯”,聯系生活實際或在媒體上看到的人和事來談感想。
生5:例文最后用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話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了總結,進一步地闡明了自己要表達的感想見解。
師:這是“結”,用一兩句精要的話總結自己想要闡明的感想或見解。
師補充:以上是我們寫讀后感的一般方法,但這也不是唯一的方法,我們還可以采用夾敘夾議的方法寫讀后感。也就是一點一點、一句一句或一段一段地引用敘述,然后分別談自己的看法體會。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寫出自己最真實的感想體會才是最最關鍵的。
環節三:讀重點段落,思考:你還有什么新收獲?
課堂上,引導學生讀《從〈海倫·凱勒傳〉想到的》一文。之后教師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邊讀邊思:(1)整體讀例文,思考:讀后感主要寫什么:例文圍繞《海倫·凱勒傳》寫了哪些內容?范文中哪些是“讀”的內容?哪些是“感” 的內容?(2)分段讀例文,思考:讀后感是怎么寫的?(3)讀重點段落,思考:讀完你有什么收獲?
三次不同的朗讀要求與思考,就是對作文訓練重點的突破,學生掌握了寫作的要領。實質上,三次讀與思,絕不是簡單的理解式的讀,而是有針對性的作文指導:第一次讀,讓學生明白了作文要寫什么,也即明確了寫作的對象;第二次讀,讓學生明確了作文的素材,也即選怎樣的素材才能更準確的表達出要表達的情感;第三次讀,讓學生掌握了寫作的技巧,也即用怎樣的方式方法把相關的素材完美的串起來。這種作文指導勝過單純的理論指導,課堂的實效性就更強。如此層層遞進,無形中把寫作方法滲透到交流之中,充分將主動權交給學生,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三、多讀習作,讀中出佳作
用口朗讀改字句。學生改自己的作文往往一目數行,并且容易受思維定勢的影響,不易發現錯誤,通過大聲朗讀,讓學生慢慢讀,才容易發現文中的錯別字和遺漏之處。通過大聲朗讀,將書面語言用口頭語言表達出來,既運用視覺,又運用聽覺,印象深,語感強。讀不順口的地方往往就是病句,發現差錯及時修改,直到順暢上口。
用心默讀改篇章。段落的增刪、詳略的安排、結構的變化,結構的梳理都需要集中精力,只有默讀體會,才能使學生統觀全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學生采用默讀的方法,思考是否圍繞中心選材,段落層次的安排是否合理,詳略是否得當等。
四、品讀點評,讀中熟技法
學生習作點評分兩部分:一是小組內的評語,二是教師的評語。
讓學生讀評語。總批讀,旁批也讀,讀完后交流。交流的主要內容是:別人給你的評語準不準;這些評語對應了你作文中的哪些內容;有不同的想法可以與批改者進行交流、爭論,在交流爭論中尋求合理的表達。最后對別人建議要修改的語言進行修改。
(一)讀自己習作點評,知得失
筆者發現有時修改作文精批細改,既有旁批又有總評,評語一下幾行,但學生往往不領情,甚至視而不見。為什么?究其原因,是我們的教師引導不夠。在本次作文教學中, 我試著讓學生讀讀評語。讀完后交流。交流的主要內容是:別人給你的評語準不準;這些評語對應了你作文中的哪些內容;有不同的想法可以與批改者進行交流、爭論,在交流爭論中尋求合理的表達。最后對別人建議要修改的語言進行修改。
在讀和交流中,學生提出了很多精彩的評語,也對教師的個別評語提出了質疑,特別是評語要充分肯定與鼓勵學生方面,學生往往成了我的老師,讓我注意到了下評語時的細節問題。這個環節看似簡單,卻收效較豐。一是學生通過朗讀評語,注意到了自己的習作的成功與不足之處;二是通過交流評語,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本身就是作文訓練的一個主要方面;三是通過細讀評語,既學會了批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又學會了如何尊重他人,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習作的興趣與能力。
(二)讀書中例文點評,品其妙
教材中有一些例文后面,有點評,這部分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往往被忽視。其實這些點評三言兩語便揭示出了文章的精彩之處,或主題,或選材,或構思,或語言……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例文的同時,也應引導學生多讀讀文后的點評,這樣可幫助學生更好地弄清文章的奧妙,更清楚地領會文章的技法,更方便學生去借鑒去模仿。
(三)兩種點評相對比,悟差距
引導學生去對比著讀讀例文的點評與自己習作的點評,久而久之,學生拿到任何一篇文章,也能自己分析了,在自己的作文中,也會自覺不自覺地去運用其中的一些技法。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對文章的欣賞水平,也使學生的寫作理論水平得以提高,從而促使了學生寫作水平的不斷提高。
可見,多讀一讀文后點評,對學生寫作大有幫助。
五、結語
“讀”不只是閱讀課上的專利,“讀”也可以是習作課堂上的重要教學策略之一。在習作課堂上若讓“讀”與老師的引導、學生的審題、學生的寫作、學生的評改:有機融合在一起,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會更好更快地引導學生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葉圣陶.怎樣寫作[J]. 語文世界(學生之窗).2013(03).
[2]莫書武,王珍源.增強自我效能感 激發學生作文興趣--從自我效能感視閾談寫作興趣的激發[J].語文學刊.2009(13).
[3]張志強.去蔽與創新:孫紹振作文教育思想探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