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 要:中國改革開放深化和“一帶一路”開展,助推了翻譯事業的大發展。作為與世界溝通的橋梁,越來越多的中國篇章和主旨演講需要向國際翻譯傳播,讓世界聆聽中國文化的聲音。然而英漢翻譯需求的攀升,同樣需要理論指導和內容分析,服務于“一帶一路”的先導力量。作為賞析翻譯哲學思想范疇的解構主義對翻譯文本進行解析,挖掘翻譯文本開放性潛在意義的轉換與調節的生命力。本文重點從解構主義的角度,賞析翻譯為出發點,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中國習近平主席《齊心開創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未來》主旨演講為解析內容,旨在總結英漢翻譯在語句修辭與篇章銜接手段等不同層面轉換的方法和規律。
關鍵詞:一帶一路;解構主義;政論文;漢英翻譯
一、引言
2019年4月,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開幕再次成為全球矚的焦點。同時,伴隨英漢互譯需求的攀升,其需要理論指導和內容分析,服務于“一帶一路”的先導力量。20世紀,在西方“形而上學”的“結構主義”思潮中,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探索出解構主義翻譯觀,他認為文本是語境的產物、文本的翻譯是一種轉換的意義,引導人們探討文本敞開的、等待發現的、流動而延宕的意義。
二、解構主義
德里達的“解構”(Deconstruction)概念衍生于海德格爾的“Destruktion”概念,觸及對傳統本體論進行解析,字面意思是跟“構造,組合”constuction相反的一個動詞,中文意譯成了解構。“解”字包含分解,解析結構的意思。作為一種跨越語言和文化疆界的范式,形成對意義多重闡釋的翻譯過程。不穩定的意義是可移譯的,需要開放給多重影響因素。翻譯轉換過程受到的干預除了來自譯者本身外,還來自于文化、歷史及意識形態的影響。
三、實例分析
《齊心開創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未來》具有政論文基本特點,兼具新聞性、文學性及政論性。解釋和理解是解讀文本的關鍵,以下內容基于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二屆“一帶一路”開幕式的主旨演講,漢英翻譯為例,解構漢英語言之間的轉換。
(一)例一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在這個春意盎然的美好時節,我很高興同各位嘉賓一道,共同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As a line of a classical Chinese poem goes, "Spring and autumn are lovely seasons in which friends get together to climb up mountains and write poems." On this beautiful spring day, it gives me great pleasure to have you with us here at the Second 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RF).
這句話以晉代陶淵明《移居·其二》詩句開篇,為主旨演講開門見山的第一句,表達對論壇召開的喜悅慶祝以及對嘉賓的熱烈歡迎。詩句的大意是春秋之際,風和日麗,明媚佳日多,與朋友登臨高山,吟詩浩歌。古文中常省略主語,譯文中不但增譯引用詩文,而且增加了“friends”作為主語,春意盎然的美好時節簡練為“beautiful spring day”,體現出英文的平實表達,后面內容是直譯。印證了德里達把所有的闡釋都理解為翻譯,準確地傳達出原文信息而貼合趨近于原文。
(二)例二
兩年前,我們在這里舉行首屆高峰論壇,規劃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合作藍圖。今天,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再次聚首。我期待著同大家一起,登高望遠,攜手前行,共同開創共建“一帶一路”的美好未來。
Two years ago, it was here that we met for the First 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where we drew a blueprint of cooperation to enhance policy, infrastructure, trade, financial and people-to-people connectivity. Today, we are once again meeting here with you, friends from across the world. I look forward to scaling new heights with you and enhancing our partnership. Together, we will create an even brighter future for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該文段以時間順序展開回顧和展望,呼吁合作伙伴齊心協力共創未來。“where”引導的從句體現出語句銜接上英文是形合語言,“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運用了表示目的的不定式+動詞+名詞并列形式譯出了核心內涵,言簡意賅,即“to enhance policy, infrastructure, trade, financial and people-to-people connectivity”,體現了中文的意合。“登高望遠,攜手前行”運用了意譯的方法“scaling new heights with you and enhancing our partnership”,譯文在語序上實現了靈活的“歸化”,順應譯文讀者的閱讀習慣,而不是字詞順序完全生硬對應原文本。這體現出解構主義認為翻譯是再生,重要的是注入新活力,提供給原文新生命。
(三)例三
中國古人說:“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共建“一帶一路”,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順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時代要求,順應各國人民過上更好日子的強烈愿望。面向未來,我們要聚焦重點、深耕細作,共同繪制精謹細膩的“工筆畫”,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observed that "plants with strong roots grow well, and efforts with the right focus will ensure success." The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embraces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responds to the call for improving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meets people's longing for a better life. Going ahead, we should focus on priorities and project execution, move forward with results-oriented implementation, just like an architect refining the blueprint, and jointly promote high-quality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原文表達了共建“一帶一路”需要順應“道”,聚焦重點,鍥而不舍,精益求精。引用詩句“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源自漢代劉向《說苑》,意思是世間萬物只有保住根本才能生長,一切事情只有遵循規律才能成功。詩句押韻,富有音韻美,譯文也用重復結構“plants with strong roots”和“efforts with the right focus”采用意譯的方法。原文中“順應”的排比句在譯文中以“embrace”“responds to”和“meet”體現了英文多種形式的搭配。后文對應譯文是should聯系的動詞原形詞組“focus on”“move forward”和“jointly promote”,對“聚焦重點、深耕細作”進行詮釋。更加顯化了將未來藍圖比喻成“工筆畫”的比方修辭,增添了主語“architect”連接詞“and”體現出英文的形合與解構主義視角中的翻譯是一種延續和增長,打破了之前學者的翻譯模仿論和譯本本質論。
四、結語
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歷程中,各行各業的發展變化都印證著時代的進步和變遷。其中,翻譯事業同樣經歷了崛起和奮進,也迎來了時代發展的快車道,中文篇章的英文翻譯潛移默化地已經成為展示中國形象與風采的“國家名片”。政論文政治性、政策性極強,稍有差錯就可能影響到國家的利益甚至國際關系,因此對譯文的要求極高,同樣需要理論指導。德里達認為,“有調節的轉換”比“翻譯”這個術語更能反應翻譯的特征,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不存在純粹的所指。什么是最“確切”“中肯”的譯文?其需要不斷修改、更新、轉換和譯者永不停息地創造。如果用解構的角度閱讀文本,就會打開封閉性,呈現出開放形式,內涵不斷溢出,外物不斷加入,意義相互交織、延宕、播撒及增補。增強翻譯的針對性,總結英漢翻譯語句以及篇章銜接不同層面語言之間轉換的方法和規律,更好地翻譯中國篇章,傳播中國聲音,傳遞中國能量。
參考文獻:
[1] Derrida Jacques,Peggy Kamul. The Ear of the Other:Otobiography, Transference,Translation [M].New York:Schocken Books Ltd.,1985.
[2] 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M].London:Routledge,1995.
[3]蔡基剛.英漢漢英段落翻譯與實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4]陳安定.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貿易出版公司,1998.
[5]劉軍平.西方翻譯理論通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6]李玉良,王沖.外國語文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7]盧善輝.目的論視域下政治文本的漢—英翻譯策略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8.
[8]秦洪武,王克非.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9]芮渝萍,應雁.蒲公英的種子——華裔文學與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10]張建.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秦洪武,王克非.英漢比較與翻譯[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