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奧運 陳思穎 尚慧杰
摘 要:儒家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不僅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其重要內容在對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教育成長中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儒家思想的幾個主要方面探討儒家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指導作用,力圖在新時期使中華民族傳統的儒家思想深入影響并能指導當代大學生。
關鍵詞:儒家思想;當代大學生;思想指導
一、引言
早在1676年,德國自然科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萊布尼茨就指出,中國人在理論科學方面不如歐洲,但在政治、倫理方面,中國卻遠勝于歐洲。然而,自民初廢除讀誦傳統經籍之后,傳統文化日漸沒落,隨著現代化社會對物質財富的孜孜追求,儒家思想逐漸失去自覺,已然不彰。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大學生極易受到不良價值觀的影響,很多大學生開始迷失方向,作為我國的瑰寶,儒家思想的對當代大學生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二、儒家思想之精華
(一)思想基礎——“孝親尊師”
儒家認為“孝親尊師”是做人的根本。“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天地之行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父母是生育我們的恩人,要知恩報恩。凡為人子,孝當竭力,夙興溫請,這是天之經、地之義而民之用。所以孝是動物天性的光明,人間永恒之真理。“師嚴道尊,人倫表率,養我蒙正,教我嘉謨。”老師是生我們法身慧命的恩人,人若沒有智慧,與畜生無異。因人也是動物之一,人比動物高是人有智慧,有道德觀念。智慧道德是老師教的,所以老師的恩德與父母是相同的。父母跟老師對待子女、學生、子弟,可以說是無微不至,期待更是殷切,教育也格外認真。因此,做弟子的人要常常念著父母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盡心盡力地順從。所以說,“孝親尊師”是德性之根本。
(二)核心思想——“仁”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體現在人際關系上就是“仁者,愛人”,主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時時處處把自己放在旁人同等的地位上,推己及人,充分為別人著想,尊重別人的意志和心愿,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不強加給別人,這種思想的出發點是破除一切以自己意志為轉移的自我中心主義,因此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體現在政治治理上,就是要“為政以德”,“節用愛人”,主張重視教養,改善民生,增強國力。
(三)立身之本,處世之道——“誠”
誠信,是儒家所推崇的處世原則。自古以來,就有“人無信而不立”的說法,從商鞅轅門立木到曾子殺豬教子,“言必信,行必果”作為衡量個人品行優劣的道德標準之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并對塑造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三、當代大學生思想
大學生總的思想狀況還是不錯的,大部分學生有著強烈的愛國意識,關心國家大事,支持黨的領導擁護黨的政策;國家主權、國家安全意識不斷增強,在釣魚島問題上,大部分大學生會從網上搜集最新的信息,發表白己的觀點和評論。大部分學生在價值觀上、道德觀上是積極健康的,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華,為社會做出貢獻;大學生身處激烈的競爭環境,競爭意識增強,“80后”“9O后”的平均智商超過了以前的同齡人,他們思維敏捷、頭腦靈活、眼界開闊,接受新事物的意識和能力非常強。當代大學生勇于承擔,比如在汶川地震中表現出來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積極去獻血捐款捐物,在2008年奧運會中表現出來的積極精神給社會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四、儒家教育思想對當代大學生思想的指導價值
(一)儒家文化強調道德核心是“仁愛”,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倫理道德的基本核心是“仁愛”。儒家把“仁”概括為道德的最高原則,認為其他具體的道德準則都是由“仁”衍生出來的,這種“仁”的根本含義就是愛人。孔子要求人與人之間要充滿愛心,要“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強調對人要溫、良、恭、儉、讓。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待別人要將心比心,要推己及人,推人及于萬物,并認為仁是成人之道,不仁無以為人。從這個思想看,其所強調的仁愛,不僅體現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而且也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即對他人,對社會,對度的要求非常高。儒家認為,人無信不立。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在世上就會寸步難行,講究誠信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儒家所倡導的這些人生觀,用來教育當代大學生,既能醫治少數學生存在的麻木心態,又能喚起生命意識,拓寬其精神空間,催其奮進,促其進取,形成積極有為、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二)儒家文化強調社會整體利益,倡導見利思義
儒家文化對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儒家文化一方面承認人有道德和物質利益的雙重需要,不否定利的價值,如董仲舒認為:“天之生人也,使之生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而另一方面,儒家形成了明顯的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價值模式。例如,孔子以義利作為君子和小人的分野,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以后的大儒也有類似的觀點,如“先義而后利”“君子思義而不慮利,小人貪利而不顧義”“不義,雖利勿動”。
當代大學生出生在改革開放的年代,成長于社會的轉型期,各種思想、意識、觀念相互影響和滲透,呈現出一種復雜的、多元的局面。在這種背景下,他們的時代精神、時代觀念明顯增強,初步具備了一些現代意識,諸如主題意識、競爭意識、公平意識、效率意識、創新意識以及民主意識等。這是他們的主流,是積極的一面。同時,由于他們的生活經歷簡單,對許多問題缺乏深刻、透徹的認識,面對復雜的價值環境,許多人的認知與行為背離,價值目標與現實取向背離,而這與價值觀都有直接聯系。值得注意的是,要用儒家文化的義利觀引導大學生樹立價值觀,一要借鑒其完整的體系;二要充分認識和肯定大學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積極價值觀念;三要把關心集體、關心他人、樂于奉獻、遵守社會公德作為教育的重點。
(三)儒家文化倡導胸懷天下、立志報國,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文化認為,在國家面臨外敵入侵的危機關頭,人人都應承擔起救國救民的責任,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還要求人們把國家昌盛、民族富強、百姓福祉作為最高的價值目標。屈原“哀民生之多艱”而憤懣投江是愛國,岳飛“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拼死抗敵是愛國。又如西漢名將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情壯志,北宋名相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風亮節,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詩句,文天祥被俘后,不懼威脅,唱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的高歌。所有這些都集中反映了為國分憂、報效祖國的精神境界。
(四)儒家文化強調“謙恭禮讓”“寬以待人”,對大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在處理人際關系上主張“謙恭禮讓”和“嚴己寬人”。孔子指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尚書》主張“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對于順境與逆境,儒家歷來能泰然處之,主張“寵辱不驚”“弘毅堅韌”,強調“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把一切挫折、困頓都看作是磨煉自己的意志,道出了“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五、結語
在客觀上,應努力營造一個既有古代文化精髓要義,又有劃時代精神氣息的濃厚校園文化氛圍。在此過程中,每個學校的主要領導要首先成為尊儒重德的楷模,有意識地引導全體教師和學生學習儒家文化的精華。專業教師,可根據其學科特點,生動而深入淺出地把這思想應用在教學中。“兩課”教師可以用“泛愛眾,而親仁”教育學生認識愛是對世界的充盈;“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使學生以德來治理國家,充分顯示人格的感召力;以“見義不為,無勇也”引導他們崇尚見義勇為的精神,弘揚社會正氣,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使其體會到學習和思索時刻不能分開,鼓勵他們勤于和善于思考,精進學業。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大學生在每天的學習生活環境中接觸到的“學而時習之”“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恒念物力維艱”等許多儒家經典文化的名言警句,時刻提醒他們如何學習、修德、團結、節儉等,只有進行經常性的點滴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學業成績才會出現可喜的局面,素質教育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青耀.淺析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J].中國高教研究,2006(3).
[2]陳來.論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2(5).
[3]賴平,李麗紅.儒家教育思想及其現代啟示[J].懷化學院學報,2003,22(1).
[4]周險峰,陳夢稀.儒家教育思想與當代創新人才的培養[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2,1(3).
[5]陳亞萍,梁勵.論儒家教育思想主旨——“成人之道”[J].江蘇社會科學,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