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德凱
摘 要:20世界8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全球資本主義制度社會的內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的富足,資本主義社會內部越來越趨向于多樣化,社會矛盾變得錯綜復雜,各種新運動相繼興起,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要解釋這樣的社會現實必然要進行新的思考和發展。在這種現實背景下,后馬克思主義孕育而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拉克勞和墨菲的領導權理論。他們在列寧的政治領導權和葛蘭西的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基礎上,對二者進行了繼承與超越,構建了話語領導權,顛覆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必然性,解構了經濟決定論和階級斗爭理論,完成了對非決定性和偶然性的后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說明與論證。但他們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等基本觀點,滑向了唯心史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理解。
關鍵詞:拉克勞;墨菲;領導權;馬克思主義;后馬克思主義
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資本主義擴張和經濟全球化的加劇,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社會呈現出多元性的樣態,要運用馬克思主義解釋社會現實就必須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新的思考,拉克勞和墨菲突破了以阿爾都塞為代表的結構主義思想,提出了話語領導權,這就徹底與馬克思主義社會客觀性和歷史必然性的歷史觀相對立。拉克勞、墨菲的領導權理論試圖根據新形勢的變化去改造馬克思的傳統理論,這點是值得肯定的,馬克思主義面對新的形勢的確是要進行豐富和發展,但他們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統統拋棄,最后滑向唯心史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種誤讀。
一、列寧的政治領導權與葛蘭西的意識形態領導權
列寧根據當時俄國革命實際情況的需要,提出了“最薄弱環節”的思想。他認為整個帝國主義是一個鏈條,而當時的俄國正是其中最薄弱的環節,因為特殊歷史發展情況使得俄國社會充滿了各種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些特有的歷史矛盾被壓縮在了俄國這個落后的帝國主義國家中,這些矛盾共同促成了革命的爆發,乃至革命最后取得成功,也就說革命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各類因素的匯集,而不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個一般矛盾的累積和激化,列寧將這些特殊矛盾的匯合定義為“環境”和“潮流”。在這個基礎上,列寧提出了政治領導權理論,無產階級的政黨在革命時期具有領導的能力和義務,通過團結領導群眾和各方面的社會力量,結合成反對舊統治政權的階級聯盟,從而推翻舊的統治階級,達到革命的勝利。在這里,政治領導權的作用至關重要,只有獲得了政治領導權才能團結大眾,才能獲得現實的革命力量,保證革命的成功。
第二國際的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的思想進行了僵化的理解,走向了經濟決定論,他們認為經濟因素是決定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只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爆發革命。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必然會自動滅亡,但這只能發生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因為只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才符合革命發生的條件。無疑,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有力地反駁了經濟決定論,而列寧政治領導權的提出也為后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埋下了最原始的種子。列寧突破了經濟決定論者歷史必然性的邏輯,展示了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偶然性邏輯。“如果各階級間的力量關系并不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關系的必然結果,更進一步,如果它不是單一矛盾的產物,而是一個國家干預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所引發的各種作用的多元決定的結果,那么,必定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并沒有一個先驗地決定矛盾將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得到解決的基本原理。它的結果本質上將取決于政治斗爭。”
葛蘭西的意識形態領導權對列寧的政治領導權而言具有一定的突破意義,對拉克勞、墨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是他們在領導權理論發展中的第二階段。葛蘭西的領導權理論同樣認為社會歷史的發展不是一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的簡單反映,而是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列寧的政治領導權理論是有時間域的,即在革命時期推動革命的進程,促進革命取得成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列寧的政治領導權具有手段和工具的色彩,只在社會形態變革的革命時期起作用。而葛蘭西的意識形態領導權進一步深化了領導權的獨立性,因為葛蘭西的意識形態領導權理論是在社會穩定時期起著長期作用的,是通過陣地戰去占領意識形態陣地,從而達到革命成功的目的。可以看出葛蘭西的意識形態領導權理論不再是一個時間點上的手段,它變成了在社會結構內部改變中的獨立因素、主要因素,起著獨立的效能。從這一點上來說,葛蘭西的意識形態領導權理論突破了列寧主義,更加突出了領導權的優先性。
葛蘭西的領導權理論具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起初,他認為工人階級應該吸收其他階層,從而形成列寧所構想的“階級聯盟”,聯盟的利益應當符合聯盟內部各個階級的利益,所以這時葛蘭西的領導權理論還是列寧主義的政治領導權,領導權的本質還是各個階級利益的統一,也就是說還是可以還原到經濟因素上去。后來,葛蘭西從列寧主義的政治領導權轉換到道德、文化的意識形態領導權,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轉換,使葛蘭西的意識形態領導權成為一種全新意義上的領導權。
首先,葛蘭西從根本上突破了“階級聯盟”的領導權,即因為經濟因素而聯合起來的領導權,通過意識形態的爭奪與確立,使不同階級、不同利益的主體聯合成一個意識形態的現實集團。這樣一個集團便從根本上拋棄了經濟因素的束縛,通過意識形態因素團結起來進行革命,達到推動社會歷史進程發展的作用。可以看出,在反對經濟對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中,葛蘭西走的比列寧更遠,分析的更深刻。其次,葛蘭西的領導權已經沒有了階級屬性。在列寧那里的“階級聯盟”歸根結底是因為階級利益而聯合到一起的,所以是可以還原到經濟因素上去的。而葛蘭西通過意識形態形成的“歷史集團”打破了“階級還原論”。最后,葛蘭西認為革命不能僅僅依靠工人階級,這是葛蘭西反對“階級還原論”在邏輯上的必然結果。葛蘭西認為革命的主體是不能預先設定的,而是通過多樣化的“要素”和“任務”去建構的,葛蘭西對主體不確定性和多元性的強調,為拉克勞和墨菲的政治認同提供了理論依據,因為它使霸權連接實踐具有了可能性。
拉克勞和墨菲充分肯定了葛蘭西意識形態領導權的重要意義,并且吸收其中的后結構主義因素,為話語領導權理論奠定了基礎。但拉克勞和墨菲認為葛蘭西在強調霸權斗爭的多樣性時始終堅持著一個“單一統一原則”,即雖然革命主體是不確定的,但葛蘭西又堅持必須有一個基本的階級,這樣葛蘭西的領導權理論在拉克勞和墨菲看來明顯不夠徹底。
二、拉克勞、墨菲的話語領導權理論
拉克勞和墨菲認為列寧雖然肯定了政治領導權的作用,但依然禁錮在經濟決定的框架之內。葛蘭西的意識形態領導權對列寧的政治領導權進行了突破,有力地撼動了經濟決定論、社會客觀性和歷史必然性邏輯,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解構主義的理解。雖然葛蘭西的意識形態領導權理論在拉克勞和墨菲來看還不夠徹底,但這無疑是為后馬克思主義開辟了一條顯而易見的道路,所以他們給予葛蘭西高度的評價,甚至自稱是“新葛蘭西主義”,他們從葛蘭西的領導權理論出發,對其進行超越,走向了話語領導權。
拉克勞和墨菲話語領導權理論的產生可以看成是現實對理論的倒逼。他們認為從1968年以后,階級矛盾以外的新矛盾大量出現,社會矛盾呈現出多樣化和復雜化的樣態,并且越來越具有獨立的性質。列寧在革命實踐中認識到了政治領導權的作用,葛蘭西在革命失敗后,于墨索里尼的監獄中認識到了意識形態因素的重要作用,進而提出了意識形態領導權理論。那么面對充滿新矛盾的社會形式,拉克勞、墨菲需要的是一種比列寧和葛蘭西更加徹底的領導權理論,一種策略性的理論方針。他們所說的話語并不是傳統意義上所理解的話語,而是話語的現實化,通過話語領導權的爭奪,從而得到社會認同,這樣革命的主體就不是一個階級,而是一個因認同同一種話語而被連接起來的聯合體,這個聯合體完全消除了馬克思主義革命主義的階級屬性。其次,這個主體不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話語認同的變化而變化,表現為偶然的、暫時的和隨機的。他們認為:“領導權形態正如我們所理解的,不可能涉及到單個社會力量的特殊邏輯。”拉克勞和墨菲的話語領導權理論徹底與經濟決定論分道揚鑣,將社會歷史發展中的經濟因素完全剔除,反對從階級利益角度出發的階級斗爭理論和以工人階級為革命主義的工人中心論,打破了馬克思主義的客觀歷史必然性邏輯,成為了一種不同于列寧和葛蘭西的更為徹底的后馬克思主義領導權理論,他們視之為社會主義的新策略。
三、結語
拉克勞、墨菲提出話語領導權理論的目的是在新的革命形勢下對馬克思主義進行革新和改造,以應對革命現實的需要,這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資本主義制度國家內部結構的改變,蘇聯的解體都對馬克思主義提出了新的問題與挑戰,但他們將社會革命主體的形成歸結為以個人意志決定的話語認同,拋棄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等基本原則,走向了唯心史觀,徹底消除了社會歷史發展中經濟因素的作用,解構了革命的現實基礎,并且模糊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本質區別,過分強調偶然性、特殊性和相對性,從而滑向了歷史虛無主義。
參考文獻:
[1]拉克勞,墨菲.領導權與社會主義策略[M].尹樹廣,鑒傳今,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2]拉克勞,墨菲.社會主義戰略,下一步在哪兒?[M].后馬克思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3]陳炳輝.從政治領導權、意識形態領導權到話語領導權——拉克勞、墨菲的領導權理論[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