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民
摘 要: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大發展大變革的社會變遷中,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治生態領域滋生了不正之風,涉及范圍廣,形式多種多樣,因此對從嚴治黨提出了新的要求,黨風廉政建設任重道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將從嚴治黨上升到戰略全局的高度,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正風肅紀,強力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努力打造反腐敗長效機制,奪取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
關鍵詞: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政治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1](P66)在社會主義國家里,政黨制度是其整個政治制度的核心。無產階級政黨則具有嚴密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這種建立在自愿、自覺基礎上的組織紀律是無產階級取得革命和建設勝利的基本保證[2](P215-218)。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中國共產黨,黨的性質和宗旨、黨在國家和政治生活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黨肩負的歷史使命,要求我們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這樣才能提高政治體系綜合能力,推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發展。
一、全面從嚴治黨的提出
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指出,“十八年的經驗,已使我們懂得: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3](P606)由此,黨的建設成為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的重要法寶,從嚴治黨是黨適應執政、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情況新問題而提出的加強黨的建設的基本方針和根本要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屆代表大會都強調加強黨的建設要堅持從嚴治黨的要求。黨的十五大提出了從嚴治黨五個方面的要求,涵蓋了黨內政治生活的基本內容,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黨的十六大以來,為解決黨內存在的問題,從關系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的戰略高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查處了一系列違法違紀案件,樹立了“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的決心。十八大以來,以思想建設為先導,以作風建設為抓手,以反腐肅貪為突破口,以建章立制為保障,以組織建設為基礎,以正風肅紀為重點,黨的建設涉及方方面面,出臺很多如“八項規定”“四個意識”“三嚴三實”和“兩學一做”等現實針對性很強的工作措施,其有效執行和落實,大大增強了黨風廉政建設的實際效果。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強調,“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4](P22)首次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全國掀起了大討論,在學術界引起了共鳴。隨后,2015年2月在中央黨校,面對參加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習近平總書記全面辨證地梳理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認為三大戰略舉措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過程中一個都不能缺。為實現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目標,2016年10月,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此外,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建設偉大工程。這個偉大工程就是我們黨正在深入推進的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5](P16)。這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將全面從嚴治黨提升到了戰略全局的高度。共產黨人將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
二、大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意義
1965年亨廷頓發表《政治發展與政治衰敗》一文,分析了當時政治學者對政治發展的定義,側重于政治功能性分析的觀點認為政治發展是向現代社會所特有的政治體系的轉變[6]。這使政治發展變成了一個標明政治體系綜合能力提高的復雜概念,現代政治的主要特征是政黨政治,意味著政治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政黨政治的發展。大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對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有重大意義。這是因為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部分黨員領導干部經不起執政、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和外部環境的考驗,墮落成腐敗分子。如果容忍黨內各種腐敗現象滋生蔓延,勢必使整個黨蛻變和衰敗,會嚴重阻礙政治發展,降低政治體系綜合能力。為使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深刻領悟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和消極腐敗帶來的危害,居安思危,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必須堅持從嚴治黨的方針,提高政治體系綜合能力。
三、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路徑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一定要有新氣象新作為。打鐵必須自身硬。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7](P61)在新的歷史方位,要實現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目標,就必須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不忘初心,提高建設質量,建成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和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首先,尊崇黨章,嚴格執行準則和條例。黨章總綱明確提出“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8](P17),這是黨風廉政建設的根本方針。黨章第三十九條規定:“黨組織必須嚴格執行和維護黨的紀律,共產黨員必須自覺接受黨的紀律的約束。”[9](P50-51)這是對主體責任的具體要求。黨委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要擔負起黨風廉政建設的政治責任。各級黨委要在思想和行動上跟上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部署,挺紀在前。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常態化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約談函詢;黨紀輕處分、組織調整成為違紀處理的大多數;黨紀重處分、重大職務調整的成為少數;對極少數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的進行立案審查。[10]黨員領導干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干,必須廉潔從政,自覺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廉潔用權,自覺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廉潔修身,自覺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11]要完善和規范責任追究工作,經常抓、抓經常,釋放執紀必嚴的強烈信號,以問責常態化促進履職到位,促進黨的紀律執行到位。
其次,持之以恒正風肅紀,把作風建設抓到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強調:“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鍵在于培養造就一支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干部隊伍。”[12]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任憑不正之風“七十二變”,只要睜大火眼金睛,就能把它們揪出來,用鐵的紀律整治這些違紀行為,有多少就處理多少,不能姑息。堅持不懈以螞蟻啃骨的韌勁、燕子壘窩的恒勁、老牛爬坡的拼勁解決那些年代久遠的遺留問題、盤根錯節的復雜問題、長期形成的慣性問題,攻堅克難,善作善成。加強紀律教育,強化監督執紀問責,賦予有關干部管理權限的黨組相應紀律處分權限,營造一種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的政治氛圍,讓黨員、干部習慣在受監督和約束的環境中工作生活。
再次,加強基層治理,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向基層延伸。“微腐敗”或許會成為“大禍害”,因為群眾對“近在眼前”嗡嗡亂飛的“蠅貪”感受最為真切。相對于“遠在天邊”的“老虎”,它啃食的是群眾獲得感,損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揮霍的是基層群眾對黨的信任。加強基層治理,特別要強化縣委書記的責任擔當,因為縣委是黨執政興國的“一線指揮部”,縣委書記是“一線總指揮”。加強基層組織和干部隊伍建設,要抓好縣委這個關鍵,充分發揮廣大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堅強戰斗堡壘。加大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問題力度,在市縣黨委建立巡察制度,認真糾正和嚴肅查處基層貪腐以及執法不公等問題,讓群眾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實際成果,維護群眾切身利益。
最后,標本兼治,凈化政治生態。人不以規矩則廢,黨不以規矩則亂。中華民族歷來都有注重操守、珍惜名節、干凈為官的傳統,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要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從自身做起,給下級帶個好頭,落實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從體制機制上看,要把黨內監督同國家監察、法律監督、民主監督、群眾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和輿論監督協調起來,形成監督合力,形成一個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體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把權力關進制度和法律的籠子里。著重完善黨內政治生活等各方面制度,抓住建章立制,破“潛規則”,立“明規矩”。同時吸取教訓,圍繞發生的腐敗案例,查找漏洞,壓縮消極腐敗現象的生存空間和滋生土壤。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促進政治生態不斷改善,打造反腐敗長效機制,奪取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
參考文獻:
[1][5][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王惠巖.政治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Huntington,Samuel P.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Decay[J].World Politics,1965,17(3):386-430.
[8][9]中國共產黨章程[M].北京:中國法治出版社,2018.
[10]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N].人民日報,2018-08-27(003).
[11]中共中央.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EB/OL].(2016-01-01)[2019-06-30].http://www.ccdi.gov.cn/fgk/law_display/6320.
[12]韓冰.培養造就鐵一般的干部隊伍[N].人民日報,2016-02-1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