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祺煊
摘 要: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家庭的培養密不可分,家庭的環境對于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主要從家庭環境的角度分析大學生心理危機,結合個人工作案例,探究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對策。
關鍵詞: 心理危機;家庭環境;父母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的學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育穗期,最需要精心指導和栽培。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頻發,追根溯源與家庭環境有很大關系,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應該聯系家庭環境進行分析。
一、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社會背景
近年來,南方醫科大學的兇器傷人事件,華南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墜樓等通報事件,引發了社會上對于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視浪潮。每次事件發生之后,各高校都采取了一定措施進行心理健康衛生排查,開展生命安全類講座,但此類事件依舊此起彼伏的呈現,對于家庭學校以及在校學生都是很大的挑戰。同時,據衛生部統計,精神疾病在中國疾病總負擔中排名第一,各各種心理問題約占疾?。ㄈ考膊『屯鈧職埣布皠趧恿适В┛傌摀?/5,預計到2020年,這一比率將升至1/4。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是保證學生人身安全,維護學校教學秩序的重要手段。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與家庭環境的關聯
李國強在《影響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綜述》一文中寫到,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有顯著主要家庭因素主要有兩類:一類為結構性家庭背影因素,含家庭經濟地位,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職業等。第二類為過程性家庭背景因素,主要包含父母教育態度與價值觀念、家庭關系(含父母關系與親子關系)、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氣氛等。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因此家庭對于學生心理健康影響是根深蒂固的。
家庭氛圍較為和諧愉快的家庭,教育出的孩子較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在今后的生活學習中較為自信積極。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德對家庭教養方式分類為權威型、寬容型和專制型三種,專制型的父母對于孩子的一些要求多為強制性且不可反抗的,在教養方式上較為單一不會顧慮孩子的感受。權威型方式被鮑姆林德推薦為最為有效的教養方式,寬容型的教養方式容易造成溺愛,對于孩子無要求,一味遷就。家庭環境的各個方面影響著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在學生心理成長的階段,一個部分的失誤就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危機。因此,,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研究與家庭環境的關系,可以更好地處理學生的心理危機事件。
二、心理危機案例分析,家庭環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心理危機案例分析
案例一:A同學,潮汕人,大一,因抑郁癥休學。在交談中A說到, A敘述說自己一直想做紋身師,父母不同意并進行阻撓,哭訴說他們自己沒有機會學習,要求他一定要大學順利畢業。在父母的敘述中了解A在高中前屬于留守狀態,成績很好,高中時父母接他到身邊為他找了一所寄宿高中,學生成績一落千丈,母親開始日常的責備。大學之后,A一直想做紋身師,每次回家都會為了此事產生爭執,在多方面的工作下,父母意識到了自己對A的一些錯誤做飯,決定辦理休學手續讓A休養。
案例二: B同學,廣州人,大一,心理普查顯示有做過心理咨詢治療。在日常的學習中,同學反饋B只較為獨行,未發現特殊情況。B初中時學習名列前茅,中考成績考入廣州知名高中,家人對他期待很高,但怕辜負家人期望的他開始封閉自己。父母發現之后進行心理咨詢治療,大學階段,其母敘述說每周回家,B都會主動和父母講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 B的父母也會在日常交談中鼓勵他多參加學?;顒?,參加志愿者,嘗試和陌生人接觸。在多次復診時,醫生診斷無異常,只需注意調節。
在筆者案例中的A同學,家庭經濟主要靠父母務工支撐,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愛,父母關愛的缺失讓他開始尋找精神支撐。在出現心理危機情況的狀態下,父母未重視其狀況且未采取合適的溝通方式。B同學家庭情況較好,童年和青春期有父母足夠的關愛,在較為民主和諧的家庭環境下,學生愿意主動和家長進行溝通。在學生治療過程中,家長會站在學生角度考慮事情,鼓勵孩子多參加活動實現自身價值,學生的自我認同得到了滿足,因此心理危機的情況得以治愈。
(二)家庭環境對與心理危機關聯性分析
筆者從事學生工作以來,接觸過一些心理危機的學生和家長,對于部分情況可做一下總結。
1.孩子是人中龍鳳的心理。棍棒之下出孝子,是千百年來的真理,很多的父母都覺得只要對子女嚴加管教,就能讓孩子有好的前程。人的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不是一條水平線上的,如果孩子有好的天賦,加以教養一定可以有所成就。如果孩子本就天資平平,使用這種教育效果只能適得其反。
2.未完成的理想,孩子必須完成。很多父母出于各種原因,兒時的夢想不能得以實現,遂強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成為一名教師,希望孩子成為一位醫生,希望孩子成為一位工程師…希望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面對面》里董卿談到自己的兒子,她說“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很簡單,你就自己成為一個那樣的人”,父母的言傳身教抵得過無數的責罵和說教。A同學在多次表達了自己的訴求之后,父母不會去為其考慮,想著孩子可以完成他們未能讀大學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的夢想對他而言是把枷鎖無法釋懷。
3.錯誤理解:道是無情勝有情。A學生說到,父母不會和自己交流,久而久之自己也不愿傾訴自己的想法,也許他的父母認為對孩子嚴厲的要求,才是對他最好的關愛。在他青少年最需要父母關愛的時期,有的只是苛責與要求。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人的需要主要分為缺失性需要和生長型需要,在最重要的缺失性需要部分中生理需要是需求金字塔最基礎的需求,簡而言之就是溫飽和住所。在溫飽滿足之后便是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沒有了安全與愛的滿足何談更加上層需要的滿足。一些出現問題的學生必定是在童年時期缺失性需要部分有所欠缺的。
三、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成效提高策略
(一)積極引導,正確導向
在校大學生來自不同家庭,要引導學生積極地接納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開展專業的知識講座,讓學生對心理危機有明顯的意識,引導出現心理危機的學生,悅納自己,配合相應的危機干預和治療。很多出現心理危機的學生在家庭生活中是缺少自我認同感,自我效能感的,要引導此類學生多參加校園活動,強化自我交際能力,通過與他人的交往獲得較高的自我認同感,實現自我價值。
(二)家校聯合,多重影響
高校大學生在學校的時間較多,生活學習幾乎都在學校,出現心理危機時,應該及時和家長進行溝通聯系,確保學生的心理危機原因可以第一時間進行知曉。此外,可以提供家長一些專業性的心理危機知識, 矯正以往過于偏執的教育理念,讓家長從根源上排除會造成心理危機的元素,同時又可以在危機干預中和家庭進行配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日常跟蹤,排除隱患
在學校的日常工作中,應該有定期的心理普查,篩選出有心理危機的學生,細化到各位學生應該有跟蹤記錄,有專門的咨詢記錄,定期進行回訪。確保在心理危機呈現前,做好預防工作。
四、結語
原生家庭對于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也要求高校的思想工作要因人而異。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倡自然教育法,《愛彌兒》主張教育應歸于自然,培養自由,平等,獨立,能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新人,這也是符合我們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作為老師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引導思想的過程中,應該秉著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宗旨來進行。對學生成長影響最大的父母,如何去做才能更好的讓孩子悅納自己,需要父母充分考量孩子的各方面。
參考文獻:
[1]李國強.影響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綜述[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9(11):74-80.
[2]李國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影響因素與對策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09(1):82-83.
[3]譚鳳娥,楊元花.家庭環境因素對大學生安全感的影響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4):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