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嫻梓
摘 要:本文對百色市中職會計專業在校學生、畢業學生、財會專業教師、百色各開設會計專業的學校進行了系統調研,分析了專業現狀、企業需求、學生需求,并找出目前中職會計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中職會計專業建設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會計專業;人才需求;現狀調研;專業建設
一、引言
會計專業是中職學校普遍開設的專業,隨著社會發展,財稅政策變化多、校企合作限制大、課改教材難把握、中職對口考試變化等諸多問題,給中職會計專業教學帶來了很大困擾,影響了教學效率。針對這些情況,進行了一次較全面的專業研調,適當調整專業的培養方向和課程設置,使會計專業辦出新特色、適應社會新需求,以更好地培養高素質的專業技能型人才。
二、會計專業現狀調研與問題分析
通過對百色市各開設會計專業的中職學校、財會專業教師及學生進行系統調研,作出以下分析。
(一)學校方面
生源質量是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招生規模上,從百色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2015-2019年的招生情況來看,總體招生人數穩定,但單所學校的變動較大。
在培養機制上,5年的3+2班級實施分段培養模式,若想達到中高職的無縫對接,共同完成會計專業5年人才培養任務,需要在課程體系設置、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方面探索創新。而對于普通的3年制班級,學校在培養的過程中大多停留在完成教學計劃,導致存在教學效率低下、教學效果不良、學生厭學、學生能力得不到提升等一系列問題。
(二)教學方面
從調研分析會計專業的中職學校的教學現狀來看,會計教學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培養目標跟社會需求脫節。中職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國家、社會培養具有一定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的專門人才。但學校在給專業定位前沒有了解過企業對學生的需求情況,所以存在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對于中職會計專業學生而言,2年后將面臨就業或升學的雙向選擇,因此培養目標和方式應有所不同。然而調查表明,學校培養的學生很多都無法滿足企業用人的需要。定位不明確使會計專業學生缺少核心能力,進一步導致學生就業迷茫、就業與專業毫不相干。從調查筆者學校15、16、17屆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從事的崗位與自己所學專業基本無關。
2.課程體系建設不完善。雖然是傳承悠久、發展成熟的專業,但課程體系建設依舊不盡完善。此外,受到會計政策變化、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取消、高職考改革等因素影響,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做出了適當調整。限定選修課難以體現專業定位,顯得比較混亂;缺少實踐課程。
3.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調研結果顯示,教學內容偏理論、輕實踐比例為68.6%,課堂授課比重為90.7%,說明中職會計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要形式。理論教材偏多,理論知識偏重,理論課時占總課時的75%以上,其他實踐課、技能課的教學時間相對較少。這種以理論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容易造成學生死記硬背,分析總結少,而且與會計學科本身的特點和要求也是不相適應的。
4.實訓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據調研統計,百色各職業學校均配有1~2個財會實訓室。這與學校學生規模和專業建設有很大關系。在財務軟件方面,大多數學校都裝有暢捷通T3、福斯特競賽軟件,以及翰林提傳票翻打、點鈔等設備。這也體現了中職會計專業重技能的特點,但也有學校提到一些問題,如學校規模小、學生基數少、對于軟件的購買能力不足和相關的專業信息不能及時獲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缺乏資金投入,設備設施較為陳舊;實訓室的建設與工作崗位契合度不高、不能緊密結合、無法體現專業特點。
(三)教師方面
1.師資力量不均衡,科研和實踐能力不強。調研顯示,有些學校出現師資力量年齡老化斷層現象,急需培養年輕新生力量,而有些學校師資隊伍較年輕、中高級教師較少,缺少骨干和名師,師資力量薄弱。因此,學校需要編制師資發展規劃,教師自己也要有個人專業成長計劃。
2.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傳統。調研數據顯示,76.74%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講授為主。可以看出,中職會計專業教學缺乏靈活與創新,學生參與和師生互動少。在教學手段上,主要以傳統的PP和實物投影儀為主,分別占到教學手段的59.3%和23.26%,信息化手段應用不多,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影響了專業教學效果,需要教師更新教學理念,變換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在實踐教學方面,由于教師自身很少參與實踐活動,教學內容遠離實際,導致在組織教學、案例討論、實驗操作及創業指導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限制。因此,教師的專業科研和實踐能力有待加強,專業課教師最好能有機會去企業掛職或鍛煉。近年來,隨著會計政策和稅收政策的變化,會計處理方法也發生很大變動。據調研統計,教師最需要獲取稅制會計制度的最新政策,所以需要系統培訓,但目前專業教師培訓不多,無法及時更新知識和信息。
(四)學生方面
不可否認的是,中職學生普遍存在學習效率低、對所學知識沒有興趣、無法主動融入學習環境等問題。調研顯示:46.14%的學生選擇會計專業是受父母影響,由家人決定;62.42%的學生學習會計的目的是覺得發展前景好;72.59%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為會計知識枯燥繁雜、難度過高,學習興趣不大。從中可以看到,學生首先缺乏專業認知,其次是專業情感,接著主觀能動性小,學習積極性低,學習成績不理想。針對這樣的情況,應分析原因,找出對策,才能是改變現狀的關鍵。
三、中職會計專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開展專業認知教育,指導職業生涯規劃
中職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專業,缺乏職業指導,對未來比較迷茫,因此學校和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制定目標”和“生涯規劃”,從而認識自我,樹立遠大的目標和奮斗的路線。專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專業背景、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或是現身說法,講述自己職業經歷和成功經驗,使學生客觀地看待本專業的特點。在初步形成專業認知后,可以進一步培養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如開展點鈔、小鍵盤、手工記賬、電算化等會計技能。在專業培養中弘揚工匠精神,形成愛崗敬業、科學嚴謹、認真細致、誠實正直的工作態度和職業作風。
(二)打造“名專業”,突出會計專業教學特色
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個體差異大,如果只用同一個標準、同一張課表很難符合每個學生的需求。因此,對在校學生的課程可以實行“私人定制”,每位學生都可以定制一張專門屬于自己的課程表,形成一張張不同的個性化課表。第一,制定通用的素養課程,提升學生的非職業能力;第二,培養會計專業的“關鍵能力”,包括“4+2”模式,即每位會計專業學生要掌握四個核心技能外加兩個選修技能;第三,開設個性化的選修課程,如素質拓展活動、社會活動、專題講座、社會實踐活動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自己喜歡的課程。在強調學生課程學習的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學校還應以多元化評價作為標準,實行彈性學分和替換學分,鼓勵學生擁有特長,通過特長替換相應的專業學分,深化職業教育課程改革。
(三)推進選擇性課改,完善課程體系
公共必修課程強調應用性和實效性,加強德育和職業精神教育。專業必修課程確保專業理論教學和核心技能培養的中心地位,推進以“教學項目”為載體的“做中學”教學模式。第一,根據選擇性課改的原則,以及中職會計專業對于綜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在課程體系改革中應保證專業知識的廣度,保持專業核心課。第二,對專業選修課進行模塊劃分,在會計專業的自選課程模塊應突出“校本”這一特色,以滿足會計專業人才的多樣化需求,限定選修課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學生可能的就業方向,精選多門課程,如財務管理方向、稅收實務方向、銀行金融方向、中小企業方向等。
(四)建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會計專業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訂單型培養模式、互動型培養模式、企業進校園模式。中職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專業需要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學校和企業應積極溝通交流,實現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長遠發展。
(五)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應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調研表明,學生最感興趣的教學方法是實地參觀法、情境教學法。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可以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實地參觀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六)優化師資隊伍,培養雙師型教師
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推動教學改革發展的關鍵,各校可以通過一系列切實有效的培訓措施和制度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比如,可以在學校里定期開展教學培訓,讓教師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提升能力;可以選派專業教師到外面頂崗學習和掛職,或聘請企業財會人員到學校來上課;還可以請相關專家來講解最新的會計政策和稅收政策,互相交流經驗,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總之,應為教師的成長與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用各種激勵機制鼓勵教師成為雙師型教師。
參考文獻:
[1]譚玉紅.對技工院校會計專業教學的幾點建議[J].職業,2014(5).
[2]陳菡妍.中職會計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教育研究,2010(10).
[3]熊敏.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12).
[4]孫祥.探索中職財會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途徑[J].教師教育,2017(12).
[5]楊春智.中職會計專業現狀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4(9).
[6]葛濤.信息化教學大賽視角下中職會計專業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探析[J].職教通訊,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