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耀 朱江月 于坤華 袁秀琳
摘 要:隨著國民生活水平和鍛煉意識的提高,極限運動作為一種新興運動逐漸進入大眾視野,成為當下流行的“未來體育運動”,其中高校學生群體作為主要參與群體。本文以國內高校部分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對國內高校極限運動的發展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并據此提出可行性對策建議。
關鍵詞:極限運動;國內高校;可行性建議
極限運動發源于歐美,相較于傳統競技體育,極限運動更強調參與和勇敢精神,是一種融合高難度動作、追求時間和空間的極限,從而獲得跨越心理障礙后達到的愉悅感、刺激感、成就感和滿足感,極具娛樂性和觀賞性。在上世紀80年代,極限運動進入中國后便開始受到年輕一代的熱烈追捧,短短幾十年間,便在國內發展壯大,成為當下人們追求本真,走向自然,感受自然的一種時髦運動。2004年6月,經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民政部及國務院的批準,中國極限運動協會正式成立,推動了國內極限運動規范化的發展。自1998年,我國便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全國極限運動會,而在近幾年,極限運動的部分項目也開始被奧運會吸收,正式成為奧運會的競技項目,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小輪車、2014年索契冬奧會上的雙板滑雪U型池賽。
一、極限運動概述
(一)極限運動的定義
極限運動英文名為“ExtremeSports”,是指以人類身邊的自然環境或其他特殊場地為運動場地,追求“高,難,險”的動作,時尚刺激,并且可以減輕人們與日俱增的生活與社會壓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我身心潛能, 向自身挑戰的一項娛樂體育運動。隨著參與人數和規模的不斷擴大,極限運動的規則和組織也在逐漸的優化和完善,現已有多項運動發展成為極限運動賽事,例如馬拉松、滑板等,在世界范圍內盛行開來。
(二)極限運動的特點
1.不受空間限制,極具自由性
極限運動的興起源自于人類內心對自然的本真追求,是渴望突破現實生活和城市生活束縛的產物,因此極限運動的項目多為戶外項目,往往選擇在偏遠的山區、雪地、海洋等自然場地進行,其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根據季節可以分為夏季運動和冬季運動兩大類,根據空間可劃分為“水、陸、空”三個維度。
2.追求刺激和快感,具有高危性
極限運動是一種短時間內激發人體極限,讓人能夠瞬間體驗到腎上腺素飆升的快感,獲得即時刺激和快感,迎合了當下急需解壓的群體需求,從而促進了極限運動的發展和流行。但越刺激的項目,就具有越高的危險性,這也是極限運動的普遍特點,如果安全措施采取不當甚至會危及生命。
3.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參與群體年輕化
極限運動不同于傳統競技體育,需要參與者的身體素質過硬;極限運動更強調享受過程中的刺激和快感,因此是一項突破自我,追求自由的運動。早期的極限運動的部分項目也正是在青年群體中誕生,帶有青年的反叛文化。這些特點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而青少年的模仿和接受能力更強,更有熱情和時間去了解和學習極限運動,而高校作為青年人最大的聚集地,便成為極限運動興起和風靡的起始點,對青年人的身體素質和性格養成也具有導向作用,例如輪滑、滑板、馬拉松等在各大高校得以傳播和流行,已經成為一種校園時尚和校園文化的象征。
4.追求極限,需要專業技術設備支持
極限運動的高危性,決定了其對個人身體素質和運動裝備的雙重高要求,參與者往往要求既要有著優秀的身體素質、頑強的意志品質和超乎常人的膽量,同時還要配有極限條件下可以發揮作用的運動裝備和安全設備。當下各種新材料和高科技的快速發展為極限運動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空間,在一方面上保障了這一項運動的安全性和技術性,但在另一方面也加速了極限運動的進一步演化。
二、國內高校極限運動發展現狀分析
為切實了解國內高校極限運動發展現狀,掌握真實可依的數據,本次研究針對受訪者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社會關系等因素,設計了系統的調查問卷。最終,成功回收454份調查問卷,其中64.5%的受訪者年齡在18-22歲之間,26.9%的受訪者年齡在23-28歲之間,而28-32歲和32歲以上人群在本次受訪這種僅占3.1%和5.5%。本次調查對象側重于高校在校生,其結果在分析高校內極限運動受歡迎情況、發展現狀等方面具有較強說服力。
(一)國內起步較晚,極限運動發展相對滯后
根據回收到的數據,高達72.7%的受訪者表示曾聽說過極限運動,未曾參加其中項目;但僅有1.9%的受訪者表示并不想了解極限運動,更有7.93%和17.4%表示已經認真了解過相關信息,并想要找到組織參加體驗。此外,28.42%的受訪者表示沒有獲取賽事的渠道。
根據數據分析可以得到,目前國內大多極限運動項目并未進入到大眾視野,國內高校學生對其了解和參與程度并不夠,國內科技、裝置設備、賽事以及相關組織正在發展階段,相關技術要求與國外存在差距。目前,我國極限運動滲透率遠低于國外。據中國戶外聯盟(COA)統計,目前我國每年有1.3億人參與徒步旅行、休閑戶外等泛戶外運動,有6000 萬人參與登山、攀巖、徒步等運動,二者占到國內總人口的比例分別不到10%和5%,與美國近50%的戶外運動滲透率具有很大差距,因此,國內極限運動的發展相對滯后。
(二)國民意識轉變,極限運動接受程度普遍增高
回收數據中,有46.04%的受訪者認為只要喜歡、只要保護措施得當就可以自由而安全地發展極限運動作為一項愛好,44.93%的受訪者認為極限運動是一種有冒險精神并且挑戰自我的人的鍛煉方式,絕大部分受訪者對極限運動都抱有積極態度,僅有7.27%受訪者認為參加極限運動沒有益處,1.54%的人認為極限運動鍛煉意義一般。
綜上可得,目前高校范圍內極限運動市場廣闊,以高校市場原有的消費意愿作為基礎,更有絕大部分高校師生被極限運動的獨特、刺激等特點所吸引,愿意深入了解、切實參與到極限運動當中。此外,根據《2017年中國居民消費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共舉辦規模賽事(路跑賽事人數在800人以上,越野跑賽事人數300人以上)1102場,涉及234個城市(覆蓋全國70.06%的地級市),參賽規模498萬人次,賽事規模7年增長50倍,而在近兩年,極限運動賽事的舉辦規模和規格更在不斷提升,這也反映了國民對極限運動的接受程度正在普遍增高。
(三)國民消費水平提高,極限運動消費市場存在空白
根據問卷數據,47.58%的受訪者表示只要有專業教練陪同指導,就愿意參與到極限運動中來,39.65%的受訪者表示,如果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會增強其參與極限運動的意向。另外,根據《2017中國體育發展消費報告》,隨著人們強身健體意識增強及體育賽事熱情高漲,體育消費市場逐年升溫:消費者以80后、90后居多,80后占比最多;以中部和沿海的一二線城市為消費主力。國內企業近年來也開始將目光聚焦在迎合極限運動的大眾消費潮流中,關注頂級運動極限體育賽事的贊助,營造極限體育營銷氛圍。部分休閑表演項目如蹦極運動、潛水運動開始向商業化發展, 甚至成為新興產業。而水上極限運動項目消費規模不斷擴大,例如賽艇項目總產出達到42.136億元,同比上漲了519.1%;冰雪產業消費能力穩步提升,全年冰雪產業總規模達到了3976億元。
綜合問卷數據,當下年輕人對極限運動的參與熱情的維持需要依靠專業的教練指導和志同道合的伙伴陪伴,如此發展極限運動相關培訓場所以及建立極限運動相關組織,都可以促進極限運動的發展,而這其中也存在著相當多的消費可能性,另外根據相關國內消費市場市場數據,可以看出當下年輕人對健康運動和鍛煉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轉變,消費意愿也在不斷加強,這也促進了極限運動市場的發展和壯大,使更多的極限運動逐漸走進消費市場,變得商業化、趣味化,完備化。
三、國內高校發展極限運動的局限性
由于極限運動在我國的發展起點較晚,盡管在大部分高校流行極限運動,但大部分高校大學生們對于極限運動的了解僅僅依靠于網絡傳播以及各種文獻資料分析上,缺乏實地的系統訓練和專業指導,對如何準備活動預防運動損傷以及運動頻率、禁忌等方面的知識十分匱乏,極限運動在高校內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安全制約,缺少合適的活動場地
許多高校過分重視大學生的安全問題,并不支持具有危險性和刺激性的極限運動,因此也沒有相關的資金支持為高校學生開辟專屬的活動場地,對于不同種類的極限運動對場地的要求也是不一,如極限輪滑、滑板,需要特殊的“U”型跑道,這一區域的建設和實施可操作性較低。
(二)師資不足,缺乏專業性的指導和訓練
極限運動對參與者的身體訓練有極高要求,身體素質是其中一方面,系統的訓練、科學的場地規劃等也是重要的元素,但國內高校并沒有相關的專業教師,也并沒有開設相關的專業課程,一次你參與活動的大學生也是對極限運動了解不全面,往往造成重摔、扭傷等不同程度的身體傷害。
(三)資金匱乏,缺乏專業性的裝備
作為新興的體育活動,極限運動不僅對身體訓練的要求十分苛刻,而且需要運動裝備系統化精良化,除跑酷等少數極限運動項目外, 大多數的極限運動對于場地、器材、裝備等均有較高的要求,這也造成了購買極限運動裝備需要不菲的資金,對于國內大學生來說,尚未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更沒有足夠的資金購買設備和持續參與活動。
(四)心智待成熟,容易產生過激行為
極限運動之所以吸引年輕人的特點之一就是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理刺激,這種被年輕人視為“酷斃了”、“玩命”、“作死”的運動,讓想要博人眼球、追求刺激的年輕人為之著迷,稍加煽動便強行參與,不能夠冷靜分析個人的身體素質和承受能力,在逞強的過程中可能對自己的身體或者精神產生傷害,甚至產生過激行為。
四、對高校發展極限運動的對策與建議
(一)建設極限運動教師隊伍,系統開課教授相關知識
隨著大學生對極限運動越來越多的參與,其較高的技術性要求相關教師需要具備專業經驗和培訓經歷,引進極限運動領域專業教練、外聘相關項目教師、培養師資力量或者培養學生骨干等形式。在教學過程中,高校應該擴大對極限運動的綜合研究,有序開展針對極限運動訓練的系統化課程,引導大學生認識并了解極限運動,學習相關的極限運動知識,進行安全普及教育,講解相關自救或急救方法。
(二)引導學生正確定位,樹立正確極限運動觀念
極限運動是青少年叛逆的描述和各種心理問題的映射,高校教育者應把握好學生的參與動機,根據其心理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輔導,引導極限運動參與者樹立起正確的極限運動觀念,弘揚極限運動百折不撓的追求態度,傳遞極限運動積極向上的精神。一旦出現偏激或過激行為,要及時加以溝通疏導,協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合理地參與運動。另外,多數極限運動項目需在戶外展開,可以引導參與者回歸自然,感受自然,建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獲得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
(三)建立和健全相關教研機構,提供經費支持
極限運動項目在國內發展較短,國內高校缺乏相應的理論和實踐課程,但隨著高校學生參與極限運動人數的逐年增多,相關的教研機構也應順勢建立,及時有效的開展相關的教學探究和研究工作,對所需教學課程和器材進行規劃和購買,以具體的計劃引導相關教學課程有效的開展,促進極限運動在高校教育中平穩發展。對于高價的器材和場地要求,則可以采取校企合作、設立基金或者引入企業贊助,積極引入社會資源改善學生的運動場地和參與條件。
(四)合理加大宣傳力度,推動極限運動走進校園
對于部分危險性較低的極限運動,可以進行適當的宣傳和知識普及,例如開設相關的講座、論壇、活動或者選修課,促進學生正確認識和了解極限運動,在順應校園文化主流的同時,將極限運動文化融入其中,擴大其普及范圍,使其成為能夠促進和推動校園文化正向發展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潘國屏,楊偉堂.極限運動及其在我國高校的發展現狀[J].山東體育科技,2006(04):59-61.
[2]薛壯,嚴文剛.極限運動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12):30-34.
[3]程思淏.我國高校開展極限運動制約因素分析[J].智庫時代,2018(31):246+248.
[4]龔明.校園極限運動的價值博弈[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3(09):44-45.
[5]董明軍,馬云馳.我國極限運動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6(02):117-118.
[6]李江霞.中國極限運動的發展探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06):90-92.
[7]楊彩虹.青少年極限運動的亞文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6(28):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