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剛
摘 要: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如何把學校體育工作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來抓,成為一線體育教師所面對的首要課題。本文擬就“體育課”在素質教育改革中的課程設置地位、立足點、及其作用等進行論述,以期能促進當前的體育教學改革和發展。
關鍵詞:初中教育;體育與健康;素質教育;地位與作用
一、體育與健康在學校素質教育中的地位
學校“體育與健康課”是我國各類學校教育設置中的“必修課”課程之一。從廣義上來講,它的這種地位,也就決定了體育與其他學科一樣,是一門科學,而且也是作為一種“文化”來立足于學校教育之中的。因此,體育教學也必須具備其他學科所共同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內涵,否則將失去其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在課程設置中的立足點,變成可有可無的課程。而立足“文化”教學思想的“體育課”教學,則可借助其他學科的教學策略和特點,在突出體育學科教學特點的基礎上,以傳授知識、技能、以及開發學生智力的等內容為重點展開教學。從理論上來講,這不僅能夠達到以體育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而且還可促使體育學科的教學建設,進一步走向系統化和科學化。當然,體育主要是通過身體運動來實現的,除課本教材外,“運動”應是體育文化的主要載體,也正是這種載體,才使體育文化的傳授和發展得以順利實現,“體育與文化”與其他學科文化的主要區別也就在于此。而促使“運動”這種載體更多地體現出體育的“文化”含量,使更多的體育“文化”能貫穿在“運動”中的方法、體系,無疑都是當前體育教學實現素質教育所必須解決的問題。諸如我國學校體育出現的以“運動”教學為重點的“體質教育”課,以“愉悅性”為特點的“娛樂體育”或“快樂體育”課,以及以“學習技術”為主的“技能教育”課等,其完成的教學任務在立足“體育文化”下,僅是學校體育總教育目標的局部,在層次上來講,是屬于“體育文化”教育內容的側枝或部分。可見學校體育立足“體育文化”教學,還可防止以體育學科的局部任務發展來代替學校體育課程設置所確立的整體發展任務和目標,并可為以體育進行素質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二、體育在學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1.思想教育強化作用。通過體育課教學內容的編排和組織,向學生進行集體主義、勇敢頑強、吃苦耐勞、拼搏進取等良好品德的德育教育。學校體育活動形式多采用競賽、評比和獎勵優勝等方法進行,通過比賽可以激發學生的拼搏精神。體育比賽對優勝者的獎賞,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感情上的愉悅,激發學生鍛煉身體與發展才能的積極性,培養敢于爭光、力爭第一的個性競爭意識,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競爭要求。
2.智力開發作用。體育鍛煉能促進大腦發育,改善機能,為人們從事智力活動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同時還可以促進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等智力因素的發展。此外,體育鍛煉通過體育鍛煉能促進神經系統興奮過程增強,抑制過程加深,從而改善神經過程的均衡性和靈活性,提高大腦皮層的分析能力,使學生反應迅速,注意力集中,感知敏銳準確,思維敏捷靈活,判斷能力加強,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從事智力活動。
3.審美意識培養。在多姿多彩的學校體育中,教師流利講解和優美示范、各種教法手段的運用以及各種隊列練習與技術練習,各種體育競賽與表演等,都可以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并獲得美的情感體驗,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熱愛美的情感,提高學生鑒賞美、創造美和表現美的能力,進而使學生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
三、當前學校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改革措施
1.加強體育教學改革,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常可發現,在同一個教學班,學生體育能力、生理狀況、身體素質等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在班級授課基礎上應進行“分層教學”,并根據因材施教原則,在課堂上盡量按照不同學生的需要,提供多種多樣的教學素材,以便最大限度地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大多數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分層教學”既可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全體性、全面性和自覺性特征,又能在貫徹教學大綱要求的基礎上,兼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的發展。同時,也是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主動性及積極開發學生潛能的一種有效教學組織形式。
2.改進教學方法。為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促使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教師首先要敢于創新教學,克服教法模式化,從課堂上的講解、示范、練習方法等主要教學步驟入手,不斷改革教法,把各種新的教學方法運用于體育教學中來,讓學生感到課課有新、堂堂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一定很濃厚。其次,在廣泛研究體育教學教法的同時,還要著重研究學生的學法,注意培養學生自學、自練和自控、自評的能力。最后,在不斷完善和改進傳統體育教學法的基礎上,應注重引進身體鍛煉的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
總之,學校體育與健康教學,應立足“體育文化”開展,并從“文化教育”角度出發,改革現有教材及其課程內容設置、探索以體育發展學校素質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只有這樣,學校體育才能發揮學科專長和特點,更好承擔起“素質教育”的責任和任務,為學生培養終身體育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