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潤 蔡擇林
摘 要:2017版《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將數學建模納入了高中學業質量考察范圍,數學建模活動教學必然引起重視.本文嘗試將教思考、教體驗、教表達的教學理念(簡稱“三教”)與數學建模教學結合,以三角函數例題為例,通過教學活動體現“三教”理念,達到培養學生數學建模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數學建模;“三教”;三角函數
2003年教育部頒發《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將數學建模內容納入高中數學課程,因此數學教育學者紛紛響應,不斷研究數學建模理論和教育實踐.2017年,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落實了將數學建模作為高考考查內容,在必修課程和選擇性必修課程以及部分選修課程中都有體現,新課標中數學建模活動與數學探究活動的學業要求指出:“經歷數學建模活動與數學探究活動的全過程,整理資料,撰寫研究報告或小論文,并進行報告交流,撰寫研究報告或小論文及其評價應存入學生個人學習檔案,為大學招生提供參考和依據.”這無疑錘石了高中數學建模的重要性,向一線教師提出挑戰.
一、研究背景
數學建模是對現實問題的數學抽象,在從實際情境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建立和求解模型、檢驗和完善模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悟數學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培養學生用數學邏輯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能力,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
在應試的壓力下,數學課堂往往成為訓練解題的課堂,學生很難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深入的理解,如同學習“啞巴數學”一樣.傳統灌輸式教學的課堂中學生缺乏思考,課堂氛圍沉悶,學生缺少參與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哪里會有數學體驗?何談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學要重視數學知識的來源過程,增強學生對定理公式的理解而不是光靠死記硬背,通過學生自己的思考、理解、操作和感悟才能掌握運用知識.
二、“三教”理念與數學建模
2014年1月,貴州師范大學呂傳漢教授提出:“在數學教學中教思考、教體驗、教表達(簡稱‘三教)的教育理念.主張:教思考,讓學生用數學的思維分析世界,學會‘想數學,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培育;教體驗,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學會‘做數學,獲得個人學習體驗;教表達,讓學生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學會‘說數學,表達、交流、加深思考.”數學建模活動是對現實問題進行數學抽象,用數學語言表達問題、用數學方法建構模型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數學建模活動教學的過程正是教學生思考、體驗、表達的過程,與呂傳漢教授的“三教”教育理念極其契合.
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是有意義的問題,要求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學生在小組討論交流中思維發生碰撞,訓練活躍性的數學思維方式.數學建模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作為引導者,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地位,讓學生自主動手動腦切身體驗數學建模活動,在學生請求幫助時協助解決問題.建模活動后教師應要求學生撰寫數學建模研究報告或小論文,鼓勵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交流,培養學生文字表達能力,增強數學建模學習的體驗.
三、課本建模案例
(一)問題提出
例4:“海水受日月的引力,在一定的時候發生漲落的現象叫潮.一般地,早潮叫潮,晚潮叫汐.在通常情況下,船在漲潮時駛進航道,靠近碼頭;卸貨后,在落潮時返回海洋.下面是某港口在某季節每天的時間與水深關系表:
1.選用一個函數來近似描述這個港口的水深與時間的函數關系,給出整點時的水深的近似數值(精確到0.001)
2.一條貨船的吃水深度(船底與水面的距離)為4米,安全條例規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間隙(船底與洋底的距離),該船何時能進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
3.若某船的吃水深度為4米,安全間隙為1.5米,該船在2:00開始卸貨,吃水深度以每小時0.3米的速度減少,問該船在什么時間必須停止卸貨,將船駛向較深的水域?”
(二)從分析問題中學會“想數學”,訓練思維方式
教學片斷一:
師:假設同學們都是船長,航海歸來遇到何時停船靠岸的問題,我們現在該怎樣解決問題呢?以這道題目為例,看看誰是咱們班上最聰明的船長.
師:第一個問題要求描述港口水深y與時間x的函數關系.首先,請船長們觀察一下表格中的數據,大家能發現什么?
生1:表中水深米數的數值是5,7.5,2.5這三個數值.
生2:觀察記錄的時刻間隔為3小時.
生3:在24小時中,水深米數以5.0,7.5,5.0,2.5循環了兩次.
師:有同學提到“循環”,也就是說出現了一種規律,這是什么樣的規律呢?
生:24小時內,每3小時觀察一次的水深數據以5.0,7.5,5.0,2.5為周期循環.
師:總結得非常好,經過同學們的思考發現了規律具有“周期性”.
簡評:教師通過設置問題情境,使學生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調動學生上課積極性并且活躍了課堂氛圍.教師通過訓練學生一般地解題思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題干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學生在分析題干信息中先觀察再思考最后有解題思路.
教學片斷二:
師:題目中第二個問題主要告訴我們什么信息?
生1:船在安全水深的時候才能駛入港口,否則船會擱淺.
生2:安全水深要大于或等于貨船吃水深度加上安全間隙,即水深要大于或等于5.5米船才可以駛入港口.
師:那如何在函數圖像上刻畫出水深大于等于5.5米呢?
生:正弦函數的縱坐標在數值5.5以上,就表示水深大于等于5.5米.
師:可以建立模型幫助解決問題嗎?該怎樣嘗試建立模型?
生:可以構造常數函數g(x)=5.5與正弦函數相交,g(x)圖像以上的部分表示安全水深.
師:很好,通過構造常數函數g(x)=5.5,我們可以清晰直觀地表示出安全水深的范圍,建立合適的模型有助于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簡評:提問的設計旨在培養學生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讓學生知道為什么這樣做以及怎樣做.教學充分利用討論的環節,鼓勵學生進行思維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
(三)在問題情境中體驗“做數學”,積累建模經驗
教學片斷三:
師:那船長們選擇用什么方式刻畫表格中水深與時間的規律呢?
生:作圖.
師:好,請完成的同學展示一下你們的作品.
師:(點名表揚作圖規范的同學)聰明的船長們根據所作的散點圖聯想到什么函數圖像呢?
生1:正弦函數.
生2:余弦函數也可以.
師:補充得很好,正弦函數和余弦函數都可以,我們一般選擇更方便解題的函數模型.
簡評:在教師設置的情境中,學生體驗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正是一種通過“做數學”獲得知識的過程,設置展示學生作圖環節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作圖習慣,問題的設置主要通過誘導的方式訓練學生如何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
教學片斷四:
師:同學們得出了通過構造常數函數g(x)=5.5與三角函數的圖象結合解決問題的思路,請船長們動手構造這樣的函數,小組討論貨船何時進出港最合適,為什么?
生:我們通過分析兩個函數相交的交點A、B、C、D四個點,發現貨船應該在A點或者C點這兩點進港比較合適,由圖像可以觀察到A、C兩點是安全水深的最小值且隨著時間的增加安全水深逐漸增大,因此B、D 兩點不適合貨船進港口,因為如果貨船在B、D兩點進港會發生擱淺,并且貨船應該最晚在B點或者D兩點出港,否則也會出現擱淺.
師:非常好,大家借助計算器計算各點的值是多少.
簡評:這一教學片斷是在引導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體現“做數學 ”,學生在思考和討論的過程中體驗解決數學問題,學生對于這種體驗的記憶和感受會更加深刻.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合理地運用計算工具解決問題,提高解題效率.
(四)在探討交流中鼓勵“說數學”,培養表達能力
教學片斷五:
師:第三問也是安全水深的問題,與第二問不同的是貨船的吃水深度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該如何刻畫變量呢?請同學們自主探究.
生:貨船吃水深度與時間的關系就是一個簡單的一次函數關系,如果單憑想象很難理解問題的涵義,我們感受到建立函數模型對于解決問題的重要作用.
生:第三問看似復雜,思路是和第二問一樣的,考察我們將三角函數與一次函數結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師:同學們的感受非常棒,老師建議同學們課后寫一份報告,談談你們經歷這次建模的所思所想,下節課請同學們進行報告交流.
簡評:表達能力包括書面文字的表達能力和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表達時間,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逐漸培養學生使用數學語言交流的習慣,從而使學生增強數學學習體驗、促進思考.
四、小結
該例題的教學思路以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討論交流,教師作為引導者和輔助者讓學生充分參與數學建模活動的課堂,通過撰寫學習報告或者論文加深理解,感悟數學學科的精神和思想方法.
學生在數學建模活動中首先要有自主思考,才會有深刻的課堂體驗,有了課堂體驗才會有表達的內容,并且在表達中進行思考.數學建模活動的教學需要教師自身不斷的學習,在生動而豐富的教學活動積累經驗,將信息技術手段與數學學科融合,提高課堂的效率和質量,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36.
[2]嚴虹,游泰杰,呂傳漢.“三教”引領中小學數學教學培養核心素養探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8:3.
[3]劉紹學.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 數學 必修四(A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2.
[4]曹一鳴,梁貫成. 21世紀的中國數學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李明振,齊建華.中學數學教師數學建模能力的培養[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1(4):11-14.
[6]江勇.滲透建模思想 培養數學創新能力[J].名師在線,2018(06):63-64.
[7]尹德俊.將數學建模引入高中數學教學中[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3):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