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圣輝
摘 要: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扮演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等多重角色,其行政區劃在建國后也經歷了一系列的調整。自成為首都以來,北京經歷了轄區擴大、建制調整、撤縣設區及城區合并等多個時期,形成了適應自身發展的行政區劃。北京市區(縣)行政區劃調整的變革過程,是中國大城市在城市化過程中的縮影。因此,本文主要介紹建國后北京市區(縣)行政區劃調整的歷史,區(縣)行政區劃調整的積極影響以及區(縣)行政區劃調整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關鍵詞:北京市;撤縣改區;行政區劃調整;城區合并
一、北京區(縣)級行政區劃的變遷
(一)城市穩固時期(1949-1958)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處于百廢待興的狀態。這時需要穩固政權,發展經濟。因此,這個時期,北京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表現為轄區的精簡與擴大。1950年,城區被縮減為16個。1952年,城區被縮減為13個,并且改為地名命名,如西單、東單等。1956年2月,昌平縣等4縣劃為北京管轄;1958年3月順義縣等4縣劃為北京管轄,10月平谷、懷柔等縣劃為北京管轄。經過合并與擴大,北京市在當時正式確立了13區4縣的格局,奠定了日后北京區(縣)級行政區劃調整的基礎。
(二)行政單位調整時期(1959-1996)
這個時期,北京轄區已經基本固定,其調整主要表現為建制的調整。例如,1960年1月,昌平、順義等五區改為縣建制;1963年,設立石景山辦事處,該辦事處67年被更名為石景山區。1974年設立區級石油化工區辦事處,1980年撤銷該辦事處,設燕山區。1986年年,撤銷房山縣與燕山區,設立房山區。自此,北京轄10區8縣。
(三)撤縣改區和城區合并時期(1997-2015)
這個時期,北京通過了一系列的調整,最終取消了縣級行政單位,全部改為區級。同時,首都功能核心區被合并。自1997年4月到2001年12月,順義、大興等6縣撤縣設區。至此,北京市轄16區2縣。2010年,經國務院批準,北京宣武區、崇文區分別與西城區、東城區合并,形成新的西城區和東城區。2015年,密云、延慶兩縣撤縣設區。至此,北京轄16區,縣建制成為歷史。
二、北京區(縣)級行政區劃調整的積極影響
縱觀北京的區(縣)級行政區劃調整發現,這些調整對北京的積極影響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北京轄區經濟得以積極發展
行政區劃的調整,使得北京市的某些城區能夠擺脫地域限制,加快經濟建設。例如,原來首都核心區南部的崇文、宣武二區,由于地域限制,GDP與北部的東城、西城二區差距較大。在行政區劃圖上,也表現出了典型的“南北差異”。此次合并后,北京將東城、西城二區的原有資源進行整合,達到“以北帶南”的效果,從而打破曾經首都核心區的經濟差異。曾經是縣級的密云、延慶兩區,在改為城區后,其財權收歸北京市政府,市政府會保留原先作為生態涵養區的功能,同時再根據日后舉辦的國際賽事和城區規劃,再賦予其旅游、教育等功能,使得城區發展更為多元化,推動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這樣的調整,推進了城鄉一體化建設,也達到了城區間“先富帶后富”的效果。
(二)精簡行政結構,提高行政效率
在撤縣改區和城區合并的過程中,北京從“直轄市——城區——縣”轉變為市區二級管理。而撤縣改區的最大特點就是縣級財權、決策權與人事權等地方政府權力收歸到北京市政府,使北京各轄區的管理更為統一,也使曾經縣屬權力相關的各轄區行政機構精簡。在城區合并的方面,由于行政單位的整合,使得從前兩個區負責的事情,變成了一個區負責,減少了原來兩個城區之間的推諉、扯皮,降低了行政成本與辦公時間,行政效率自然穩步提高。
(三)順應了政府職能轉變的趨勢與都市定位
我國現在正在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因此從行政區劃的角度,調整行政區劃,擴大了管理幅度。曾經縣政府要解決的事情,現在變成了市政府統一解決,使其更加關注社會服務層面。
從都市定位的角度,北京的定位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對外交流中心。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北京會在第三產業上著力推進,而不是在第一產業上深耕。因此,撤縣改區,將原先的農業經營活動與農村土地,轉變為第三產業經營活動和城市用地,順應了北京未來的定位。城區的合并可以優化城區的使用功能。例如,玄武、崇文兩區的合并,不僅集中了首都核心區資源,而且可以加強對地域文化的保護。曾經集中在宣武區的宣南文化、皮影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城區合并后,不僅獲得了保留,而且政府加大了投入,使其繼續發展,穩定了北京的文化底蘊。
三、北京區(縣)級行政區劃調整中存在的問題
(一)群眾民生問題
撤縣設區后,原來的縣級行政單位變成區級,在財政方面也會獲得更大的支持。對于原先較小、經濟能力較落后的城區,城區合并后資源會增多。但這是以犧牲較大城區利益為代價換來的,而民生問題又重點聚焦在住房、教育等問題上。2010年的城區合并,使原來崇文區、宣武區的居民們可以和西城區、東城區居民共享現有資源,表現為房價進一步上漲,擇校也變得容易。但是,這又侵害了買房的人和原西城區、東城區居民的利益。因此,宣布城區合并后,許多居民在網上留言,表達自己的不滿。
(二)“被決策”與民主決策問題
2010年的城區合并是在北京居民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事實的。城區合并后,北京市官方新聞發言給出的結果是“此次行政區劃調整‘合時宜、順民心、有基礎”。綜合多方消息來源,官方所理解‘民意基礎大致體現在以下方面:自2002年起,陸續有專家學者提出調整行政區劃的設想;2009年,北京市政協常委會正式提出調整區劃的建議案;‘并區方案事先征求了四個區領導同志的意見,并得到普遍擁護。但是實際上,并沒有人民群眾在決策中參與,也沒有普通民眾的意見表達。因此,北京市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中的程序民主、征求意見等方面還需要做出努力。
(三)文化保存問題
雖然城區合并后,政府加大了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但是老城區的拆遷,仍是北京面臨的一個問題。合并后的西城、東城二區,作為首都核心區,只能通過第三產業拉動GDP。因此,許多地產業、服務業在此扎根,導致房價持續上漲。老城區的居民要向環外搬遷,而原先的老建筑很可能無法保留,形成了一邊保護傳統文化,一邊璀璨傳統文化的悖論。
四、結語
自1949年至2015年,北京市經歷了一系列行政區劃的調整。在此期間,許多地區劃歸北京管理,同時行政區劃變更頻繁,主要表現為撤縣建區和城區合并。至2015年,北京徹底告別縣建制,成為了第二個無縣建制的城市。
北京的行政區劃改革,促使各轄區各盡其能發展優勢,使得它們能夠根據自身特色進行經濟發展。同時,行政區劃的調整,有利于行政結構的精簡、行政成本的降低及行政效率的提高,順應了我國行政體制改革。最后,行政區劃的調整,使得各個城區加快第三產業發展,使北京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找準定位,成為國際化大都市。
但是,北京的行政區劃調整,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調整區劃后,百姓的民生問題、城區間利益的均衡問題、決策過程中的透明化和規范化問題以及傳統文化、傳統建筑的保留問題,都是北京需要面對的。
參考文獻:
[1]董斌.北京區縣行政區劃的變更[C].當代北京編輯部,2014.
[2]李紹純.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地區行政區劃沿革與研究[J].北京規劃建設,2009(9).
[3]杜曼.改革開放以來北京轄區(縣)行政區劃調整效果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5.
[4]王慧峰.不一般的“撤”與“合”[N].人民政協報,2010.
[5]肖明,白姣霞.北京密云、延慶撤縣設區 重新規劃功能[N].21世紀經濟報道,2015.
[6]劉仲華.密云延慶撤縣設區的歷史變遷與現實意義[J].前線,2016(1).
[7]趙培紅,孫久文.北京市行政區劃調整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啟示[J].新視野,2012(3).
[8]阿計.“被決策”——北京行政區劃調整之民主解讀[J].群言,2010(9).
[9]殷潔,羅小龍.從撤縣設區到區界重組——我國區縣級行政區劃調整的新趨勢[J].城市規劃,2013(6).
[10]李鳳桃.宣南文化:老北京遇上新區劃[J].中國經濟周刊,2010(8).
[11]羅震東,汪鑫,耿磊.中國都市區行政區劃調整_城鎮化加速期以來的階段與特征[J].城市規劃,2015(9).
[12]王開泳,陳田.國外行政區劃調整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