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作者認為,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同時,板畫在農村小學教學活動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作為一種由教師手工操作,通過教師形象演示直觀反映信息的工具,以其組成線條的流動性、圖形的形象性沖擊學生視覺,從而讓學生在體驗板畫的形成過程中,不斷地想象和思考、領悟,最終獲得知識。文章對板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板畫;語文課堂;意境
一、在展示事物形態時可用板畫
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觀察板畫的過程中感受流動的線條是怎樣逐步組成畫面的。他們通過認真地觀察來感知事物的形態,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第三課《燕子》第一自然段時,(原文: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本段突出:燕子的外形特點。需要學生通過視覺與文字的對撞,形成認識,變成自己的思維導向,最終達成語言訓練)我先以板畫突出燕子的外部形象,然后讓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想象,最后說說生活中的燕子與老師畫的有什么不同。
師邊念邊畫:一身(烏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
學生通過板畫與實物的比較,加深對燕子的印象,使燕子的整個身體結構在學生的心中更加直觀形象。
二、在引導學生感受詩的意境時可采用板畫
詩人創造意境常常用“觸景生情”和“緣情寫景”(即“寓情于景”)。意境,顧名思義,“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體感的藝術圖畫。在詩歌的教學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說出,需借物來表現;“境”不能是純客觀的物象,需由意觸發。因此,所謂“意境”,可以說就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是詩人強烈的感情和生動的客觀事物的交融。為此,在引導學生感受詩的意境時亦可采用板畫。
例如,我在教學古詩《望洞庭》時讓學生邊讀詩句過借助觀察板畫感受詩的意境。當學生讀到“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時,我畫出“圓圓的月亮”;讀到“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時,我畫湖的形狀和山的形狀,學生在讀和看中得到體驗,潛在地感受詩的意境。后來學生反饋說,這比一味地強調和解說記得更形象具體!當然,有時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畫板畫,然后通過課堂上的評價作比較加深印象;還可以教師示范然后學生學著畫,給圖上顏色,說說自己的意圖,以增強教學效果。
三、在理解詞語的意思時也可以用板畫
在語文教學中,有時會碰到抽象的詞語,學生不容易理解,不容易辨析。陷入困難時,教師不要把詞語解釋直接寫在黑板上,而可以用板畫來輔助教學,這樣會收效更好。
四、在漢語拼音教學中也可以用板畫
小學階段漢語拼音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聲母、韻母、聲調和拼音方法等。這些內容要在小學一年級上冊上半個學期學完,知識容量大,有些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字形相近,在短時間內學生很難區分記憶。我也采用了板畫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收效很好。
總之,板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遵循“變抽象為具體,變生硬為動感,變復雜為簡單”的原則。只要大家肯積極探索,練就過硬的畫功,并運用于課堂教學,并在總結中不斷提高運用水平,教學效率就會得到很快提高。
參考文獻:
[1]鐘紅.淺談簡筆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0(3):12.
[2]趙冬梅.淺談簡筆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成才之路,2010(34):49.
作者簡介:陳美秋(1978—),女,壯族,廣西南丹人,一級教師,專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班主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