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安華
摘 要:2018年11月本人對西北藝術進行了一次考察,跨越了河南、山西、陜西三省,因為該地區為中華民族歷史的重要載體,承載了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主流,是研究我國古老的人文歷史的首選之地。此次藝術考察,主要圍繞探究古老藝術對現代人的啟發開展,從而來了解古代藝術的內涵,探究古代藝術的魅力,尋找古代藝術靈感。一路考察下來,使我對這片廣袤的中原大地有了重新認識,也使我深深折服于中國古代人民勤勞智慧,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
關鍵詞:龍門石窟;兵馬俑;陜西歷史博物館;碑林;云岡石窟
首先驅車奔赴洛陽,這座千年古都、中原文化的發祥地, 不知飽受了多少歷史創傷。在洛陽龍門石窟看到一個個莊嚴肅穆、舉止各異的佛像,刻在山石上,場面很令人難忘。據考證現龍門有石窟1352個,佛龕750多個,佛塔40多座,佛像10萬多尊,碑刻題記3600多品。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盧舍那大佛,不經意間抬頭一瞥中的那份震撼,令人駐足仰視,那豐腴秀美的臉龐,奪人心魄的眼睛,雍容大度的氣派,讓人覺得時間在這一刻凝滯了。盧舍那佛像總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盧舍那以凌傲長空的氣派端坐在這里,這顆頂著螺形發髻的巨大頭顱,已經成為中國佛教藝術乃至東方文明的象征。這是一座東方的雅典娜。中國的蒙娜麗莎,它那神秘的,若有所思的微笑,如同一個能包容所有外來文化的民族的坦然的微笑。但石窟已經開始風化,再古老的文明終究也是敵不過時間的侵蝕嗎?何況,還有不懂珍惜的人們的破壞和加速催化。就現存的一些完整佛像來看,這批雕塑的藝術價值是相當驚人的,線條清晰,面目雍容,體現了北魏、唐朝時期佛像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考察中最令人震撼的還是秦始皇兵馬俑。他具有鮮明的個性與強烈的時代特征,為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增了色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秦始皇陵東發現三個大型陪葬的兵馬俑坑,三坑成“品”字形,總面積22780平方米,一號坑最大,二號坑平面呈曲尺形,三號成平面凹形。1975年開始挖掘,并建造展覽大廳,每天吸引著近萬名中外游人,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共有4個,其中傭皆仿真人、真馬制成。從服飾、排列位置可以分為將軍、軍吏、材官、射士、驍士、伍卒等,形象地再現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統一六國的雄偉軍容。此外,陵旁還出土兩組銅車馬傭,雕鏤精致,金壁輝煌。1976年在一號坑的遺址上修建了博物館,館內復原了兵馬俑坑千軍萬馬的威武陣勢。秦始皇兵馬俑規模巨大,場面威武壯觀,我們為之驚嘆,它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古代的雄偉,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博大的歷史文化的氣息,同時也看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才能和高超技術,兵馬俑作為中華民族的財富,我們為之驕傲與自豪!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一進大門,便是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從門口的介紹詞得知,陜西博物館的展覽館展出面積51.64平方米,展線長12米,分三個展廳,集中展示了陜西古代文明孕育、產生、發展的過程及其對中華文明的奉獻。展廳由7個單元組成,主要展示陜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現出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年陜西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陜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陜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見證。而西安又作為十三朝古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物遺產。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轉眼間過去,雖然這么匆匆一轉,沒有來得及仔細欣賞每一件文物,但是我感覺就像時空穿梭一樣,領略到了中華大地幾千年的發展變遷。
下午又來到碑林博物館,在石碑上我們還可以看到了歷史中的不少文人騷客文章真跡的雕刻。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經歷代整修充實,現有大型碑室7座,碑廊6座,碑亭7座,收藏從漢至今歷代碑石、墓志3000多件,展出1000余件。這里碑石如林,名家薈萃,書法名碑有漢《曹全碑》、前秦《廣武將軍碑》,以及秦李斯、漢蔡扈、晉王羲之、隋智永、唐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懷素等書法大師的杰作。碑林藏有大量古代石刻文獻資料,如唐《開成石經》,114石列聯成屏,共刻65萬余字;唐玄宗作序、書寫并注釋的《石臺孝經》,形制獨特;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不空和尚碑》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此外,碑林還保留了大量古代石刻圖案,其文化內涵豐厚,被譽為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中國最大的石質書庫。
考察最后來到了云岡石窟,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米,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窟龕252個,大小造像五萬一千多個,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崗石窟創建于公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門統曇曜開鑿5個大石窟(第16-20窟),后人稱為曇曜五窟。最大的是第6窟,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公尺,中央直立一個寬約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連窟頂,整個塔柱和洞壁嵌滿了大小佛龕和多種裝飾,找不出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隙。云崗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的作品。佛像的形狀一般是厚唇、高鼻、長目、寬肩,有雄健的氣概,體貌表現了少數民族的特征。第五、六窟和五華洞內容豐富多采,富麗瑰奇,是云岡藝術的精華。云岡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鑒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結語
時間在流逝,這一次考察是匆忙的,短暫的,但是收獲到的知識確實無限的。 整個考察行程安排在日間進行,活動安排十分緊湊,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多地去感受中國古人所積淀下來的沉厚歷史文化,以所學到的專業知識思考所看到的文物和遺跡,并在實際考察中對專業知識進行梳理、回顧,這種認識比從書本上得來的更為直觀,印象也更為深刻。
[參考文獻]
[1]趙力光.風雨滄桑九百年圖說西安碑林[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7.
[2]張焯.中國石窟藝術(云岡)[M].蘇州: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
[3]龍門文物保管所.龍門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4]戚嘉富.秦陵與兵馬俑[M].合肥:黃山書社,2016.
[5]陜西歷史博物館.國寶手記[M].西安:陜西歷史博物館,2017.
(作者單位: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