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宗江 馮同旺
摘 要:本文通過深入鄉鎮村進行實地考察、走訪農戶,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系統、深入地分析和探討,針對影響和制約東海縣農村經濟發展問題,提出一系列的建議或意見,以期促進存在問題的解決,從而實現“高質發展、后發先至”的目標,建成“強富美高”新東海。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問題;路徑選擇;東海縣
農村經濟發展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一直以來都是我們長期關注的重點問題。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未來農村發展將用百姓致富加“看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總思路與貧困作戰的中國方案。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由城市向農村的深入推進,農村創新創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呈現出創業主體多元化、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明顯特征,從而將全面推動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新未來。
一、發展農村經濟的意義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為此,探索我國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相關問題,以期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從而實現“高質發展、后發先至”的目標,建成“強富美高”新東海,為進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東海縣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
東海縣位于江蘇省東北部,是全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世界水晶之都”、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之一。全縣總面積2037平方米,城市化率49.76%。地形東西長、南北短,地勢西高東低,中西部平原丘陵起伏連綿,東部地勢平坦,河網密布,是東部主要稻米產區。全縣有1個省級開發區、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11個鎮、6個鄉、2個街道、2個國營場,有行政村346個。東海縣屬于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3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900毫米左右,常年無霜期225天。境內降雨時空分布極為不均,秋冬春少雨,夏雨集中,洪澇旱交替頻繁。土地總面積2036.6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1223.49平方千米(183.5萬畝)。年產糧食百萬噸、油料10萬噸,實現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六連冠,全縣120多萬人口中農業人口占90%以上,是遠近聞名的農業大縣。近年來,圍繞優勢產業,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基地建設,加快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步伐。全縣共有7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其中6個為農副產品,分別為東海大米、東海西紅柿、東海淮豬肉、黃川草莓、石梁河葡萄、雙店百合花。全縣有效“三品”品牌196個,種植業“三品”占比51.7%。全縣共有148家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其中省級12家,市級45家)。
三、破解當前農村經濟發展問題的路徑選擇
“中國的農業與農村要擺脫困境,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其目標是:保持農業生產率穩定增長,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貧困落后狀況,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持續地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和可再生資源,以滿足逐年增長的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東海縣在發展農業農村經濟方面主要應采取以下幾種舉措:
一是要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可以優化配置農村資源,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生產經營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村經濟效益的飛躍,是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核心動力。從勞動力的流向上來說,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中的分布規律是在第一產業中的份額不斷減少,在第二和第三產業中的份額不斷增加,最后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達到最高。從產業的發展形勢上來說,各次產業首先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然后向勞動—資金密集型過渡,再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發展,最后演變為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因此,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的總體思路是要確立市場理念,以市場導向為主,政策導向為輔,根據市場需要、資源優勢和產業政策,進行合理統一的綜合調整,加強第一產業,優化提高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堅持“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有效利用”的原則,結合建設“生態旅游宜居縣”和縣境內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歷史文化、民俗風情,進一步完善各景區詳規,明確景區功能定位,錯位發展特色旅游項目,以峰泉路為主軸,延伸至310國道,整合沿線東南西北各景區,串珠成鏈,打造集聚化的旅游產品,形成大型旅游片區。重點助力溫泉產業的轉型升級、整合水晶產業的集聚發展、打造以西雙湖、青松嶺為支點的生態旅游新業態。新水晶城加快完善功能布局,打造國家4A級購物景區。西雙湖生態旅游度假區按照5A級景區的創建標準,加大基礎設施投入,規劃建設水晶福(佛)文化主題公園,改造提升百合園,拓展百合園觀賞空間,建設景區慢行綠道,打造百合之戀主題公園,創成國家濕地公園、國家4A級景區和省級旅游度假區。開發戶外旅游,以多種形式的運動設施搭建戶外平臺,建成戶外俱樂部、篝火營地、自駕游基地、房車露營地、健康養生地等新型產品業態,豐富鄉村旅游內涵。
二是要加強資源可持續利用率,發展生態農業。習總書記指出:“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全面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中,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健全生態文明制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以生態環境改善的實際成效惠澤群眾、取信于民,讓生態文明成為東海愈發閃亮的“金字招牌”。
首先要劃定全縣生態保護紅線。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這條主線,切實抓住“質量改善和總量控制”兩個關鍵,全力做好“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三大重點工作,規范空間開發活動,維護生態紅線剛性約束,實施紅線區域生態修復,全面提升生態紅線區的保護水平。明確李埝水源涵養區、安峰山水源涵養區、石梁河水庫洪水調蓄區、橫溝水庫洪水調蓄區、石安河生態廊道、魯蘭河生態廊道等重點區域的保護范圍,制定強制性保護要求。建設生態紅線區域保護一攬子工程,把生態紅線作為制定發展規劃、調整產業布局、審批建設項目的基礎性依據。
其次要積極推進水生態環境修復。全面保護縣域現有主要河流水系格局,嚴禁填塞河道,嚴格按照河道建設標準對其進行綜合整治。對龍梁河、石安河、新沭河、淮沭新河、薔薇河、魯蘭河等主要河道及主要濕地進行植被修復。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量,降低并減少地下水的使用,對現有深層地下水井逐漸封填。對備用水源地橫溝水庫、應急水源地西雙湖水庫進行生態環境修復及保護建設。
第三要推進生態農業建設。積極開展保護與改良農田生態系統,實施保護性耕作,大力開展秸稈還田,通過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結構,培肥地力,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稈綜合利用格局。控制農業面源污染,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擴大生物農藥應用面積,推廣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控制在425噸以下,農藥使用強度達3.46,農作物重大病蟲統防統治到66%以上。開展配方施肥技術,控制化肥用量,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240萬畝次,使化肥施用強度逐年下降。保障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建立綜合土壤數據庫,全面開展土壤重金屬污染調查,到2020年,無公害農產品提升到300個、綠色食品10個,三品產地提升到100個,三品基地面積占耕地面積比例98.5%。
三是要突出精準扶貧,構建長效幫扶機制。精準扶貧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根據省委“十三五”時期“江蘇扶貧開發4.0升級版”提出“標準再提高、重點再聚焦、內涵再豐富、底線再織牢”,圍繞“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總體思路,深入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主線,通過基礎設施、民生事業、產業發展“三位一體”的聯動開發,主攻產業扶貧、轉移就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等“三大重點”,到2019年列入幫扶對象的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超過6000元,經濟薄弱村更高水平地實現新“八有”目標,村級集體收入達到18萬元以上(按省委提出的兩個6%的要求,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我縣的貧困人口應該在8萬人左右,經濟薄弱村應該在30個左右),石梁河片區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2020年鞏固提升、總結完善。對照“新八有”建設目標,工作隊實行“整村推進、力補短板”的方式,各村、鎮與工作隊員會商確定幫扶項目,報工作隊審核。著力加強基層陣地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方面下功夫、辦實事。投入105萬元,重點支持李埝鄉五聯村、桃林鎮白嶺村等7個村新農村服務中心建設。投入161萬元修建排灌站8個,防滲渠2100米,受益農田超過2萬畝。投入240萬元拆建農橋1座,水泥路5條10000多米,方便了群眾出行。
四是要完善農業農村各種保險制度。針對低收入農戶主要因病、因殘、因學、因老等致貧現象,堅持農村扶貧開發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銜接,符合低保條件的全部納入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對年老體弱、知識能力層次低等造成就業能力差的低收入農戶,在公益性崗位人員招聘上要優先安排,確保沒有外出轉移就業人口的低收入農戶家庭,至少有1人在鎮域內公益性崗位上實現就業。重點加大農村教育、衛生和保險政策的支持力度,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完善農村教育扶貧助學體系,做到“應助盡助”,確保農村低收入家庭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符合醫療救助條件的農村特困群眾患重病大病的,及時予以救助。對開發式扶貧對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等個人繳納部分有困難的,以及低收入農戶承擔的農業生產電費、水利工程水費、農業保險費、“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等,實行由政府、集體組織補助或代繳政策。
五是要壯大地方集體經濟。重點打造“一園一帶一場”,重點支持建設扶貧產業園、G310沿線高效農業示范帶和農村集貿市場。積極發展村級物業經濟,實施“一村一物業”行動,統籌用好各類到村資金,重點用于經濟薄弱村建設標準廠房、商鋪物業等租賃性不動產,以租金保障村級長期、穩定的收益來源,到2020年,力爭所有省定經濟薄弱村至少有1個能夠帶來穩定租金收入的物業。千方百計盤活村集體資源資產,引導村集體開展勞務、中介、家政、保潔、倉儲、來料加工、水電配套等多種形式的經營性有償服務,拓寬集體增收渠道。健全強村帶民富機制,在經濟薄弱村開展社會股份制改革試點,建立村級利益分配機制,讓低收入農戶從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中得到更多實惠。
四、結語
研究、探索我國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相關問題,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對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政治意義。2018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組建農業農村部有利于把過去分散的涉農項目和管理職責進行整合,有利于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有利于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更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而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
[參考文獻]
[1]管明旺.試論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山西農經,2014,(05).
[2]周文德.關于影響農業經濟發展問題的思考[J].鄉村科技.2014(4).
[3]趙玲.關于低碳經濟與農業發展的新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6(19).
[4]熊思源.關于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的幾點思考[J].經濟.2016(11).
[5]杜潤生.中國農村制度變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中共東海縣委黨校,江蘇東海 2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