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向瑩
摘 要:從社會認知角度出發,人們對自己是否“貧窮”主要通過社會比較的方式進行。個體在社會比較的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個體認識到自身經濟狀況的不足并產生諸如不滿、憤怒等負性情緒,這樣的心理狀態被稱為“相對剝奪感”。本文通過社會調查研究與分析,檢驗了人口學變量、主客觀社會階層與個人相對剝奪感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社會經濟地位指標與相對剝奪感顯著負相關,高社會階層的相對剝奪感顯著低于低社會階層。
關鍵詞:貧窮;相對剝奪感;社會階層;社會調查
1、問題提出
目前,隨著認知主義的發展,人們對“貧窮”的概念理解不僅僅停留在物質資源的稀缺角度,而更多地從社會認知的角度出發,探究社會比較背景下經濟的不足對個體心理產生的影響。其中,相對剝奪感是研究貧窮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
環境對個體心理狀態有著深刻而持久的影響。相對剝奪感是社會比較的產物。在這種社會比較過程中,當個體意識到與他人相比,自己被剝奪了期望的和應得的結果從而產生怨恨等負面情緒時,相對剝奪感就產生了。而從社會整體環境來看,目前我國國民的整體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時,貧富之間的差距也在擴大,這種不均衡的狀況很容易導致個體心理上的失衡,加重“相對剝奪感”的程度。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國民更大的地理流動性,再加上科技發展使得物理邊界更加模糊,這一切都使得個體在社會比較中所參考的對象類型發生了變化。曾經完全陌生的社區或階層人群也成為個人參考的一部分,即便在偏遠地區也受到了類似影響。
相對剝奪理論與公平理論(Adams, 1963)和正義理論(Kumar, Scheer &Steenkamp, 1963)的一個重要區別是,相對剝奪理論強調“弱勢比較”和“應得”,即個體選擇在某方面比自己更強的參照對象進行比較,并且認為自己應當擁有和參照對象同等的條件。社會階層中的低階層或者弱勢階層的個體,由于生活資源有限,往往處于絕對剝奪和相對剝奪共同作用的狀態中。而處于相對剝奪的個體不僅包括那些社會弱勢群體,也包括部分社會優勢群體,一是他們也會繼續向上比較,選擇比自己社會地位更高的群體;二是他們可能對自身利益或者要求的期望值過高,一旦這種期望沒有得到滿足,就會產生相對剝奪感(熊猛,葉一舵,2015)。
隨著相對剝奪感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認為相對剝奪感應當具有認知和情感兩種維度,認知維度反映了個體自身處境與重要他人處境之間的比較,而情感維度則代表了欣賞、評價、提升和壓力維度中產生的不滿情緒。比較過程中的重要他人可能是親人、朋友、競爭者,也可能是自己過去或者未來的狀態(暫時剝奪)。這就從時間維度上區分出橫向相對剝奪和縱向相對剝奪,橫向指的是同一時間段內與其他個體之間的比較;縱向則是發生在個體不同時間線(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上的比較。
最近對210項實證研究結果的元分析表明,相對剝奪感對個體心理和行為都有著重要影響,包括身心健康、生活方式、危險行為等。
身體健康方面,Eibner&Evans(2005)發現了相對貧困與各種健康結果之間的顯著關系,包括死亡率、自我報告的健康狀況、較高的體重指數和不良的生活習慣等。為了控制那些可能混淆相對貧困與健康之間關系的不可觀察的變量,他們的分析根據國家、種族、教育程度和年齡對群體固定效應進行了調整。相對剝奪感作為一種消極心理狀態,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可能產生更直接的影響。Mclaughlin(2012)發現,相對剝奪感能夠正向預測美國青少年的情緒障礙水平。
個體行為方面,相對剝奪感也會對其產生重要影響。以往的研究結果表明,貧窮個體由于自身的經濟處境,很容易產生相對剝奪感,而相對剝奪感往往會帶來消極的后果,如壓力、消極態度和一般的反生產工作行為。根據社會交換理論,負互惠的規范可用于解釋負反應。個體在感受到不平等或者不公正遭遇時更容易產生負面行為。
綜上所述,相對剝奪感作為貧窮認知的一個重要心理機制,對幫助弱勢群體改善貧窮狀況具有重要實踐意義。從實踐上講,貧困心理學研究具有巨大的政策價值和應用前景。相對經濟剝奪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水平、購買力、住房、交通工具乃至教育投入、醫療成本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異,而社會媒體、互聯網的發展也使得社會比較更加方便和普遍,人們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自己在經濟狀況某個方面處于劣勢地位,感到自身受到了一定的剝奪。這種相對剝奪對個體的心理健康、行為決策乃至群體的群際態度、集群行為都會產生影響。這些都涉及到實際的社會問題,對解決貧困問題、幫助弱勢群體改善生活狀況提供了新思路。近幾年,政府加大對“脫貧致富”的投入力度,從經濟補助、稅收、技術支持等多方面幫助貧困群體改善經濟狀況,取得很大成效。但經濟狀況往往和個人的心理狀況密不可分,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幫助人們在心理層面“脫貧”,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2、相對剝奪感的調查研究
2.1方法
2.1.1被試
通過網絡招募被試的方式,一共回收351份問卷。剔除無法計算延遲值和規律作答的廢卷后,得到有效問卷336份,有效率達到95.7%。性別分布方面,男性136人,占40.5%;女性200人,占59.5%。研究對象平均年齡22歲。
2.1.2研究工具
(1)相對剝奪感問卷。這份問卷是根據認知-情感雙維結構模型編制的,要求被試與身邊人進行橫向經濟狀況的比較,問卷一共有兩個項目,分別為“與周圍的人相比, 你認為自己的經濟狀況如何?”和“與周圍的人相比, 你對自己經濟狀況的滿意度如何?”??偡衷礁弑硎鞠鄬儕Z感越強烈(熊猛,葉一舵,2016)。在丁倩等(2018)的研究中, 該問卷的α系數為 0.72。
(2)客觀社會階層。指標包括家庭年收入、被試個人及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職業等六個指標。父母的職業參照陸學藝(2003)制定的十類職業劃分標準。
(3)MacArthur主觀社會經濟地位量表。它是一個10級階梯量表,詢問被試:“與周圍的人相比,您認為自己目前在社會中處于哪個階層等級?”,以此了解被試主觀上的階層認同。梯子的等級越高,表示被試認為自己的社會階層越高。
2.2結果與分析
性別差異方面,男性與女性在相對剝奪感問卷上的得分總體上沒有顯著差異(t=1.00,p=0.32)。但是在情感成分上的得分存在邊緣顯著(t=-1.73,p=0.08),即女性對自身經濟狀況的滿意度要低于男性。
獨生子女方面,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相對剝奪感問卷上的得分存在顯著差異(t=-2.85,p<0.01),即非獨生子女的相對剝奪感顯著高于獨生子女。
根據“家庭收入”、“父親學歷”、“母親學歷”、“本人學歷”、“父親職業”、“母親職業”六個指標得分得出參與者的客觀社會階層得分。在控制了“年齡”、“籍貫”變量后,對主客觀社會階層、相對剝奪感的得分進行偏相關分析。具體來講,客觀社會階層和相對剝奪感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r=-0.35, p<0.001),即個體的社會經濟地位越低,相對剝奪感越強;主觀社會階層也和相對剝奪感顯著負相關(r=-0.32, p<0.001),即個體主觀上認為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越低,所感受到的相對剝奪感越強。
2.3討論
本研究檢驗了人口學變量、主客觀社會階層對相對剝奪感的影響。在人口學變量方面,性別對相對剝奪感總體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女性的相對剝奪感略高于男性,說明隨著不同性別的個體在教育、就業機會、收入、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逐步平等,男女的相對剝奪感差距在逐漸縮短,這是社會進步的一個表現。另外,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相對剝奪感差異顯著,非獨生子女的相對剝奪感要明顯高于獨生子女。這可能是因為非獨生子女相對于獨生子女從家庭中獲得的經濟支持相對較少,因此非獨生子女的相對剝奪感就更加強烈。
社會階層包括客觀社會階層和主觀社會階層,兩者相關顯著,且客觀社會階層對相對剝奪感的影響比主觀社會階層的影響更大??陀^社會階層的測量選取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職業等指標,每個指標都與參與者的相對剝奪感呈現顯著負相關關系,說明年齡在20-30歲左右的個體,其相對剝奪感與原生家庭的經濟社會地位狀況有很大的關聯。另外,主客觀社會階層與相對剝奪感都呈現顯著負相關,這說明個體在與他人比較經濟狀況時,大多數采取向上比較的方式,即與經濟狀況優于自己的人進行比較。這也是相對剝奪感區別于其他社會心理的獨特之處。
3、結論與展望
研究結果得出:社會經濟地位指標與相對剝奪感顯著負相關,高社會階層的相對剝奪感顯著低于低社會階層。說明不同社會階層的個體的相對剝奪感存在顯著差異。不同階層的個體對自身的經濟狀況認知存在很大差異,每個階層中都存在認為自己的經濟狀況不如他人和對自己的經濟狀況不滿意的個體。但總體上而言,低階層個體認為自己更不如他人,相對剝奪感更強。
未來,還需要對城市邊緣人口、偏遠地區群體的貧困心理進行更加細致深入的研究,為扶貧政策的真正落地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家歡, 高申春. (2017). 行為決策視角下的貧窮. 心理研究, 10(3), 8-12.
[2]呂小康, 汪新建, 付曉婷. (2014). 為什么貧困會削弱決策能力?三種心理學解釋. 心理科學進展, 22(11), 1823-1828.
[3]徐富明, 張慧, 馬紅宇, 鄧穎, 史燕偉, 李歐. (2017). 貧困問題:基于心理學的視角. 心理科學進展, 25(8), 1431-1440.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江蘇南京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