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月
摘 要:對聾啞人罪犯進行職業技術教育,是促進聾啞人罪犯回歸社會的有效手段。但隨著就業形勢、社會需求及個體需求的變化,聾啞人罪犯職業技術教育面臨許多問題,必須將其放到整個社會大背景中去思考。要根據社會需求和聾啞人罪犯特點,確定科學合理的培養目標、教育內容和培訓等級,統籌安排教學時間,以促進聾啞人罪犯盡早回歸社會、融入社會。
關鍵詞:聾啞人罪犯;回歸社會;職業技術教育
刑罰只是為了人們能夠更好地社會生活而予以懲罰犯罪人的手段,同時犯罪人之為人,刑罰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回歸社會、好好的生活。有學者指出:“將一個人數年之久關押在高度警戒的監獄里,告訴他每天睡覺、起床的時間和每日每分鐘應做的事,然后再將其拋向街頭并指望他成為一名模范公民,這是不可思議的!”①職業技術教育是聾啞人罪犯(以下簡稱聾啞犯)教育改造,進而回歸社會的有效舉措。②但是隨著社會就業形勢、社會需求及個體需求的變化,這項工作面臨許多矛盾和問題。2017年,我們對江蘇某市聾啞犯職業技術教育問題進行調研,走訪了11家當地的人力資源公司,并先后對347名聾啞犯進行了問卷調查和相關訪談。
一、聾啞犯職業技術教育的現狀
1994年,司法部、國家教委和勞動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對罪犯的文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通知》下發后,各地普遍加大了聾啞犯職業技術教育的力度。據調研了解,南京某監獄每年在職業技術教育上投入幾十萬,不僅配置有計算機、烹飪、面點、插花、銅管樂器等教學硬件,更有可以讓聾啞犯實習的場所。教學項目基本穩定,計算機、烹飪、面點等都是常設培訓項目,同時監獄還向當地人社部門申報了培訓計劃,包括培訓項目、開班數和培訓人數等,當地人社部門根據培訓計劃指定教材、規定課時、委派教師,并定期派員檢查指導教學情況。培訓結束,再組成考核組進行考核鑒定,合格者頒發全市統一的《職業資格證書》。目前,該監獄聾啞犯人的培訓人數、取證人數逐年遞增,不少人刑釋后,憑借學到的技能找到了工作。該監獄出監監區釋放罪犯反饋數據顯示,多年來刑滿釋放聾啞犯人進行了調查,無業刑釋人員重新違法犯罪率為13%,而就業刑釋人員重新違法犯罪率僅為1.2%,兩者相差近11倍。
但調查也發現,由于社會就業形勢、社會需求和個體需求的變化,聾啞犯人職業技術教育遇到了很多問題與矛盾,主要是:
1.總體上還不能適應社會需求變化。雖然一部份人憑借學到的技能找到了工作,但就大部份人而言,就業仍有相當的難度,特別聾啞人的技能很難符合就業單位的崗位需求,加之既對聾啞人有一些偏見,更對有過犯罪記錄的人員有歧視,導致就業更加困難。
2.資金、設施、場地仍然是制約發展的重要瓶頸。目前的經費也僅能維持面上的思想、文化教育,能夠用于添置職業技術教育設施和培訓的經費相當有限,難以滿足實際需求。
3.教學時間安排的矛盾比較突出。聾啞犯人學習較慢,教材和相關用具也與正常犯人不同,加上實行“半天習藝,半天學習”的制度,課與課之間相隔時間較長,既難以消化接受,所學的技能也得不到及時鞏固、容易遺忘。我們了解到,不少聾啞犯人反映,雖然拿到了證書,但操作生疏,動手能力差,今后很難以此作為謀生的手段。
二、聾啞犯職業技術教育的思考
要解決聾啞犯人回歸社會的問題和矛盾,使之適應社會需求變化,不能就事論事,就問題談問題。而應從聾啞犯人今后的人生、培養國家合格的建設者及社會的長治久安的高度出發,把聾啞犯職業技術教育放到整個社會大背景中去思考。
調研中,我們發現當前聾啞犯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文化程度較低。被調查的347名聾啞犯中,文盲52人,小學127人,初中101人,高中(含職技校)62人,高中以上5人,其中小學和初中占比最高。同時,我們訪談發現不少人雖為初中,但實際多是初中輟學,真正文化程度只有小學。二是無一技之長。大多部分聾啞犯犯罪時都是學生或出入城市,幾乎沒有社會經歷,也沒有可以自食其力、謀求生計的相關技能。三是刑期普遍較短。聾啞犯多犯的盜竊罪,金額往往也不太大,判刑期為1年以下的約占總數的7.2%,1-3年的約47.6%,3-5年約37.3%,5年以上的約7.9%。刑期較短,客觀上也導致了聾啞犯職業技術學習不夠扎實。
訪談時,大多數聾啞犯都表達了想學習一門手藝的強烈愿望,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認為技能培訓有用的占了總數的77.8%;愿意參加技能培訓的有97.4%。他們也普遍認為當前監管場所的培訓是有用的,但還初級的基礎培訓較多,中級和高級培訓較少,不能滿足社會工作的需求。從問卷調查情況看,希望達到中級技能水平的有247人,占總數的71.2%;希望達到高級技能水平的89人,占總數的25.6%。
同時,根據走訪調研10多家人力資源公司的情況,我們發現江蘇某市勞動力市場需求量最大的工作是管銷服務員,售貨收銀、操作工、餐廳客房服務、保衛保安、裁剪縫紉、采購人員、行政業務人員、美容美發員、計算機操作人員等,其中特別短缺的有修理工、苗木、插花、物業管理、養老護理、家政服務等。在而聾啞犯出獄后希望從事的工作調查顯示,排在前五位的是:計算機約27.2%;烹飪約21.7%;美發美容約19.2%;汽修約11.7%;保健按摩約8.9%。走訪調查發現,聾啞犯回歸社會后,大多也是在普通服務行業工作,如餐飲業、娛樂業等。
綜合多方面因素,我們認為,聾啞犯是希望掌握實用性強、社會需求的技能的,聾啞犯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也應主要定位在普通服務行業或個體經營。
三、聾啞犯職業技術教育的建議
為更好促進聾啞犯回歸社會,在開展職業技術教育中,應采取技能培訓與職業教育并重的原則,既要抓好技能培訓,也要重視職業教育。
一是技能培訓應適應社會需求。職業資格證書是聾啞犯今后就業或繼續深造的重要憑證,在選擇培訓項目時,應選擇那些對文化知識和技能要求不高、簡便易學、社會需求量大,并能夠有相關資格證書的培訓項目,便于聾啞犯今后就業和立足社會,如水電工、汽修工、營業員、保安、廚師、家政服務員、美容美發師等。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社會熱門的培訓項目都適合聾啞犯,有的項目聾啞犯很熱衷、社會需求量也很大,如計算機程序員等,往往需要長期的專門訓練,并不適合聾啞犯。我們走訪調查中也確實發現了這個問題,有的聾啞犯在監獄中學習了計算機編程,但回歸社會后根本找不到與計算機編程相關的工作,最終因沒有謀生技能,再次走上了犯罪道路。同時,還應區分不同聾啞犯的不同特點來做一些個性化的技能培訓,如有的農村籍聾啞犯,出獄后更愿意回到農村,那么對于他們的培訓項目就應選擇以農作物栽培、養殖業為主,以適應他們今后回家鄉的需要。
二是職業教育應包括思想教育、文化素質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多個方面。根據聾啞犯的實際和今后就業的需要,應著力幫助文化水平偏低的聾啞犯打好基礎,同時著力轉變聾啞犯就業觀念,增強競爭意識調查中發現,很多人不了解就業的政策法規,不知道如何去找去工作,選擇留在城市打工的聾啞犯對外來務工的條件和手續一無所知,而且對留在城市打工缺乏思想準備,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要通過教育提高他們的基礎知識水平,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增強競爭意識,讓他們明白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社會沒有現成的就業崗位可提供,要想獲得就業崗位,必須提高自身素質,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并通過就業指導,讓他們熟悉國家就業政策法規,了解就業信息和求職的方法途徑,懂得合法經營,依法納稅,指導他們開展自我就業設計,以便更好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勞動崗位。
三是培訓等級應將社會需求和聾啞犯的實際結合起來考慮。許多崗位對勞動者的技能素質要求愈來愈高,過去一些只要具備初級水平就能勝任的工作,現在則要求有中級水平。從聾啞犯的實際來看,雖然他們普遍希望提高培訓的等級,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刑期又短,加上原來無任何基礎,要在較短的刑期內達到中級以上水平,難度相當大。從調查情況看,347名聾啞犯,取得中級證書的僅有20多人,可見達到中級以上水平的難度。因此,我們認為培訓不應固定在一個等級上,對于文化程度較低、刑期較短的,仍以初級培訓為主;對刑期較長、有一定基礎的,可開辦中級培訓班,為他們順利回歸社會創造條件。
四是辦學形式應更多借助社會力量。監獄的職業技術教育一般都是關門辦學,嚴重影響到了教育質量的提高。雖然有些地方聾啞犯的職業技術教育,列入當地的教育規劃,但辦學形式仍未突破過去傳統,對社會資源的利用局限在教學管理、培訓、考核及發證等方面。應加快突破傳統的辦學形式,走與地方職技校聯合辦學的道路。對于一些犯罪情節較輕、刑期較短的聾啞犯,可以采取單獨編班、早出晚歸的方法,由專職干警帶領前往職技校參加培訓。
[注釋]
①巴特勒斯·克萊門斯,1991,《矯正導論》,孫曉靂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②翟中東,2010,《國際視域下的重新犯罪防治政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南京大學,江蘇南京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