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什么”“為什么教這些”在“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關系到能否彰顯“歷史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價值,提高“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文章作者以《工業革命》一課為例,從學生的角度、專業讀者的角度、編者的角度研讀文本,對該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和設計。
關鍵詞:教材文本;教學內容;專業讀者;編者
“一堂好課的最低標準是要有適宜的教學內容”[1]。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可以選擇從“研讀教材文本”入手。不同的人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社會閱歷不同,目標完成指向性不同,因此他們在研讀文本時必然會產生差異。作為教師,不僅要把自己研讀的文本信息進行有效整合,融入教學設計,還應該從不同的人的角度整合其對文本研讀的信息,依據學生實際、課程標準進行取舍,探尋教學內容的優化與設計。
筆者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工業革命》一課為例,整合不同角色研讀文本獲得的信息優化和設計教學內容。
一、從學生的角度研讀文本:文字、圖片建構的感性認知的沖擊
從學生的角度在自然狀態下研讀文本,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下,獲取文本信息。
在《工業革命》一課教學前對學生研讀文本的情況進行調查,把學生的反饋進行整理,發現大多數學生首先是看圖片及圖片旁的文字,只有少數幾位學生根據教材的編寫順序從頭到尾的完整閱讀;學生最喜歡讀的是“蒸汽機車與馬車賽跑”的文字片段,其次是書本59頁的補充“瓦特及其發明的蒸汽機”;最后學生閱讀時有87%的人對第一二段內容不喜歡。分析反饋問題,教師可以分析學生在本課教學內容選擇上的興趣點、障礙點、發展點。從學生的角度研讀文本是教學內容優化和設計的基礎,是預設性教學內容選擇的前提,預設越充分,生成也就越豐富。
二、從專業讀者角度研讀文本:知識、邏輯組成的理性分析的梳理
從專業讀者的角度研讀文本,是以專業素養為前提對知識體系的分析、梳理過程。因此專業讀者研讀文本先要讓自己“讀通”文本,然后“研透”文本。一般情況下,專業讀者在研讀教材文本時總會和自己固有的專業知識進行比較,在知識框架的構建中進行查漏補缺,使知識體系具有完整性,構建的是若干個知識體系框架。
三、從編者的角度研讀文本:理念、主題融合的情理價值的升華
教材文本的編寫是“根據課程標準,反映本課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2]。從編者的角度研讀文本就是從文本中獲取其價值取向、情感基調、目標內容。
《工業革命》一課是學習本單元知識的開始,也是關鍵內容之一,因此把握這一課的價值取向和內容目標是通篇學習的起點。
在文本中,編者在三處進行了材料增加和問題設置:第一是第59頁的工業革命先在英國發生的因素,第二是對瓦特和蒸汽機發明的評論,第三是《機器的成績》一書的記載。細細揣摩,三則材料分別體現了編者對這節課內容主題的深化和升華。第一個材料是為了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的前后聯系,突破教學難點;第二個材料是希望學生能夠透過表象看到實質,體會成功發明的精神內涵,進行價值觀的升華;第三個材料是對工業革命影響的闡述,但也表明了立意,只談“機器的成績”。
基于這些分析,我們對教學內容的解讀方法有了雛形:可以通過前后知識聯系和師生對聯系的認識突破本課的難點;可以通過了解瓦特改良蒸汽機的故事、評析他人對瓦特的評價,實現感情升華;可以通過分析材料,感受工業革命的影響。
四、結語
當教師站在“學生”“專業讀者”“編者”三個角度研讀教材文本,也就能讀懂學生的學習狀態、教材的立意、知識技能的科學性要求。綜合三者,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主線、補充內容、調整內容有了明確的方向,也就能找到指導學生“讀懂、讀通”文本的技能和方法,教學內容的優化和設計也就迎刃而解了。
參考文獻:
[1]王榮生.合宜的教學內容是一堂好課的最低標準——以《竹影》的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05(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6.
作者簡介:孔艷(1979—),女,浙江嵊泗人,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