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當前高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出發,提出在教學中嘗試架構基于PBL的課堂教學模式。經過課堂融合后的PBL教學,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生涯知識的理論儲備,而且驅動學生基于問題進行主動學習,又能提升學生的個性化“助人自助”能力。通過教學實現課程目標:學生能根據自己問題制訂適合自己的具有個性化的職業目標,并為之積極行動,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PBL課堂 課堂模式 職業生涯規劃課
【基金項目】本文為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教改課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大課堂、小項目、微咨詢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ktjg201428)的部分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4-0004-02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已經成為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共識。中國近年來也一直很重視本土化的職業生涯教育,從高中到大學普遍開設了各種形式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然而課程質量卻頗受爭議。基于高職學做結合的教學理念,本文試圖在高職生涯教學中融入“PBL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職業化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1.生涯課程引入PBL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1.1 從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課堂價值觀來看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最終目的是使得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個特點決定了職業生涯規劃課“助人自助,促進學生生涯發展”的教學價值觀。他的最終目標是教會人們如何朝向未來去勇敢的冒險,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和獲得幸福的技術。這種技術的獲得必須通過人人參與,自我探索、自我調適、自我實踐的過程,最終實現每位學生能自己做自己的“生涯規劃師”。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顯然不符合課程的教學價值觀,也不利于教學目標的最終達成。
1.2 從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形式來看
在后現代主義及網絡語境的沖擊下,學生們多元化、多樣性的心理訴求得到了激發,且每個個體的生涯發展之路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個性化構建能力成為規劃課的重要課程目標之一。而當前合班教學的現狀對凸出“個性化教學”的目標要求又相去甚遠。
1.3 從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師資來看
職業生涯規劃教師以一線輔導員和學生工作老師為主;輔導員在心理學、教育學及生涯咨詢等各方面的基礎知識薄弱;輔導員隊伍穩定性弱,人員變動性多;也沒有成熟的課程體系讓年輕的輔導員們來借鑒和學習,從而導致授課效果差,學生認同和受益度低。
1.4 從PBL教學模式的特點來看
PBL教學模式的實質是以問題解決為主線,以學生為中心,強調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和學生的自助探究,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把課堂理論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1]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集知識傳授、職業素養拓展與職場實踐體驗為一體的公共課程,強調課程在促進學生成長和可持續發展上的重要性。PBL教學模式的獨特魅力正契合了課程目標實現的需要。
2.基于PBL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架構
2.1 改革教學模式:從大課堂教學到PBL分組教學
學生通過“通識課堂”分組教學,了解職業生涯相關的理論和探索方法;通過“專業課堂”任務驅動教學,在復雜而真實的職業環境探索中完成各種與未來職業方向相關的學習實踐任務;通過“咨詢課堂”個性化互助教學,進行同伴的互助咨詢和自我咨詢,提升個性化規劃能力和解決生涯發展問題的能力。 2.1.1 以“通識課堂”為主線:“通識課堂”即當前的“大課堂合班教學”,內容包括: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方法及咨詢技術。教學方法上,為克服大課堂教學帶來的弊端,分解為“多小組教學”,即同課堂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課內游戲、案例報告、敘事教學、總結考評等都以小組為單位形式開展。
2.1.2 以“專業課堂”為滲透:在大課堂之外滲透以“任務驅動”的專業課堂,在結合本專業和個體職業方向的基礎上,深入了解行業、企業環境和就業經驗分享,并以小組為單位,對生涯人物訪談、企業環境探訪、職業目標制定等課堂任務進行課外實踐探索,讓學生作為重要主體參與教學學習和實踐過程。
2.1.3 以“咨詢課堂”為補充:從每個小組中挑選出最優秀的一位學生,作為朋輩職業咨詢師的重點培養對象,成立學生咨詢團隊。努力引導學生做自己和同伴的職業規劃咨詢師;鼓勵學生尋找小組助教,教師等進行微咨詢,解決個體的生涯發展困境。
2.2 改革課程內容:從“規劃體系”到“解決問題的模塊化體系”
以“如何規劃”和“如何找工作”為重心的課堂價值觀,導致了課程內容局限在規劃書設計的教學上。然而人生在朝向未來發展的過程中,瞬息萬變,光會設計規劃書遠遠不夠也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課堂價值觀目標。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課堂價值觀,課堂教什么,就一定是要和學生存在的迷惑、困難、問題等緊密結合起來。教學改革中搜集了五個與生涯發展緊密相關的學生最主要的問題和困惑進行模塊化的一一對應教學,這五個模塊分別是目標問題、平衡問題、適應問題、決策問題和行動問題。從“學生問題”出發設計教學單元內容,按照確定問題——解決問題——干預工具的授課體系,可以非常清晰的教會學生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學生主動求學的積極性。
2.3 改革課程評價體系:構建“三三三”評價體系
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必要求與其相適應的評價方式。課程評價設計考慮時時為促進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服務,進一步提升課程實效性和過程性,促進良性循環。
2.3.1 評價內容三結合:過程性評價(60%)+表現性評價(30%)+實踐性評價(10%)結合。體現了考核評價的整體全面性。教師參與全程過程管理,包括學生課內小組共學的課堂表現和課外實踐過程中的表現。表現根據《活動記錄表和小組評價表》及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承擔的角色、任務、表現作出綜合的評價。
2.3.2 評價主體三結合:規劃課專職教師+專業課授課教師+學生相結合。體現了考核評價的客觀人性化。
2.3.3 評價成果三結合:課內作業+課外項目+專業實踐相結合。考核評價不再為了要考核而考核。評價以成果的形式體現,比如《職業方向確定評估》、《生涯人物訪談體會》、擬定一份完整的《***的n年職業生涯規劃書和大學三年行動計劃》等個性化的作品,將對學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有真正的指導作用。
代表先進教學理念的PBL三維課堂教學模式經過改革的嘗試,逐漸顯示出了它的生命力。改革試點近兩年來,教學方式得到了學生一致認同,學評教有明顯提升,生涯規劃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也大大提高,大部分學生開始愿意為個體生涯發展和生涯幸福付出積極主動的努力。
當然,全新的教學模式在推進過程中,不管從教師還是從學生還是從硬件條件來看,都依然存在很多問題。正是因為這些問題和不足,也給改革留下了無限的探索空間,帶來了繼續前行的無限動力,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模式改革還將繼續。
注釋:
①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美國神經病學專家霍華德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開始實行的一種新型的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這種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最初用于醫學教育,在醫學教育領域發展較為成熟。目前,這種教學模式已經從醫學領域走向其他學科領域,成為各學科教育改革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徐雋.從移植到種植:PBL教學模式在高職心理課教學中的本土化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15(08)
作者簡介:
李可依(1981.02-),女,漢族,浙江寧波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心理學、職業生涯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