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當前培養目的指導下的專業文化教學的現狀,解讀當前新形勢下的新挑戰和新需求,提出該專業文化教學的幾點建議和看法。
【關鍵詞】文化教學 培養目的 漢語言 本科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4-0008-02
2002年頒布的《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教學大綱》,提出了“適應現代國際社會需求、具有良好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漢語專門人才”的培養目的,明確定位了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對漢語言本科專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當前留學生教育在規?;l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培養質量,處于向高質量、國際化和與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轉型期,解讀當前留學生教育的新需求,深化認識專業培養目的,從專業培養需求的角度來提出文化教學的具體要求和看法。
一、滿足社會需求的漢語言專業培養目的:文化教學也十分重要
滿足需求設立專業,這契合高等教育中“專業”的內涵。漢語言專業是特別為外國留學生設立的本科學歷專業,早期承擔培養漢語教師、翻譯和現代漢語研究人才的任務。這種培養滿足當時少數精英的培養需求。九十年代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與世界各國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領域的交往不斷加強,來華學習漢語的留學生逐年增加,希望通過漢語學歷教育來系統學好漢語的留學生越來越多,來華漢語學習者從早期的精英階層普及到大眾階段?!陡叩葘W校外國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教學大綱》也在2002年應運而生,大綱提出了“培養適應現代國際社會需求、具備良好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漢語專門人才”的培養目的,為規范普遍的專業教學提供了根本保障。
一直以來,漢語言專業都有對中國文化部分有明確的要求,早期專業教學中設置了中國國情、中國歷史和哲學等文化類課程。該專業培養中提出“對人文知識的系統講授”、“讓學生熟悉中國國情,了解中國社會文化,具備基本的中國人文知識”①,這明確了文化教學是漢語言本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該專業培養下的異質文化背景的留學生來說,語言的文化屬性尤為突出,語言教學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廣義的文化教學,文化教學是漢語言本科教學的核心之一,這也是國際社會多樣性文化并存的需求。漢語言專業培養目的中包含三個詞組“適應社會需求”、“良好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從廣義的角度來說,“適應社會需求”就是包括了“良好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兩個方面?!傲己玫木C合素養”和“全面發展”都涉及到人文素養,特別是高校人文學科學生,必須對傳統的中國文化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人文素養的的靈魂,不是“能力”,而是“人文精神”,中國傳統文化對此有豐富的闡述,漢語言本科專業學生也應該對此有基本的認識。從更廣闊的背景來看,漢語國際人才無論是在本土化市場還是國際化市場,也必須具備較為系統的中國文化儲備和多元文化意識??傊?,漢語言專業培養目的就是立足國情、放眼國際需求的漢語人才培養,文化教學在人才培養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漢語言專業的文化教學現狀
各高校在漢語言專業中開設了中國人文知識教學,雖然各個具體情況不同,但普遍開設了中國概況、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知識介紹)等基本課程。但由于諸多原因,漢語言專業的文化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一)文化教學從根本上說還是從屬于語言技能教學。各高校漢語言專業培養從本質上體現為大都定位于漢語應用型人才,教學實踐中普遍重視留學生的漢語言語能力和言語交際能力,文化教學很大程度上還是處于附屬地位。高校的人文知識教學比重相對偏低,即使很多學校都開設了“中國歷史”、“中國國情”和“中國人文知識概況”等文化類課程,但課程教學中缺少權威的衡量標準和剛性要求,這樣在教學中很有可能教師會服從于學生的漢語水平和個人認識能力,權衡語言技能教學和文化教學兩者的短期的教學效果后,往往虛化了后者的要求,導致了事實上文化教學的從屬或者忽略性的地位。
(二)許多學校在文化教學過程中十分關注留學生的個體需求,往往只強調留學生的自我需求來開設文化課程,卻忽略了高校在教學中的主導性和引導性的作用。漢語言專業教學大綱中描述中國文化知識教學的原則“內外有別,不強加于人”。在非母語文化教學中求學者往往有下意識排斥的現象,很多學校把滿足需求作為“不強加于人”的良方,卻忽視了學科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忽視教學主體的引導性。
(三)缺少權威的文化教學大綱引導和剛性要求。各個學校可能會依據現有師資來調整文化課程設置,但漢語言專業作為專業學科,課程開設必須有其專業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此外,漢語言專業即使被定位為應用型專業,但它還是屬于文學大類,應該還是從屬于傳統的人文學科,專業培養時應該考慮到人文素養的培養,這種“人文素養”和高校人才培養中“人文素養”相呼應,所以漢語言本科的文化教學必須有剛性要求和與之相適應的、可實施的教學培養計劃。
(四)在漢語言專業的文化教學過程中,很多高校的漢語言專業的文化課程設置和漢語進修班的文化課程基本保持一致,沒有體現漢語言專業作為高校學歷專業應體現的專業特色和專業優勢,沒有從根本上解讀好專業培養目的。
當前漢語言專業的文化教學主要基于兩個方面:文化對于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和某些中國文化知識的簡單介紹,總體忽略了文化教學對留學生人文素養和文化認知的培養和引導。歸根結底,這是沒有真正落實培養目的,沒有滿足社會終極需求的表現。
三、當前對漢語言專業培養的新需求
當前來華留學教育已經達到一定規模,來華留學生教育在規模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國際需求。留學生教育在這種轉型期階段出現了一些新的需求,而對于漢語言專業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加強,國際社會對漢語和中國文化需求加強,這種需求較之前無論是從寬度上還是深度上都有所加強。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漢語言專業留學生整體的文化意識也增強,他們不能滿足于單純的漢語言語能力和漢語交際能力,不能滿足單純的文化知識傳授,因而在專業化培養中應該更加深一步考慮到漢語對于留學生的異文化性,應該從單純強調漢語言教學和單純的文化知識教學過渡到強調文化素養培養下的漢語言教學,實現從語言學習到文化理解的轉變,這才符合當前多元文化共存下的人才培養需求。
2.來華留學生人數持續增加,從留學生規模和生源來看,留學生教育已經普及為大眾化教育,大眾化教育下高校本科教育應該越來越側重于素質教育。漢語言本科專業在提高漢語語言能力的同時,應該更注重素質和能力,特別要加強中國傳統人文素養的培養。
3.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自2015年來成為來華留學生增長點,學歷教育包括漢語言本科教育成為他們來華的最大吸引點,這樣為漢語言本科培養需求的定位提供新的內容,應當深化和細化漢語言本科專業的培養目的,結合“一帶一路”下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全方位交流的需求, 培養高質的通用型或者復合型漢語人才。這樣的人才必須熟知中國歷史文化,了解中國國情,并具有一定的多元文化情懷。
四、新時期文化教學的幾點建議
社會新需求對漢語言專業人才的人文素養和文化認知方面都提出明確的要求,應該在強化人才需求的前提下細化現有的人才培養目標,在文化教學方面必須有基本的培養框架和剛性要求,本文也就此提出幾點建議:
(一)應該細化和深化漢語言本科專業的培養目的,考慮到漢語言專業作為基礎性人文學科的特點,拓展其人文性,課程設置方面,充分保證文化類課的教學課時。文化類課程應該包括四大類:與漢語相關的中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類和人文素養類;中國當代國情類;第四類是跨文化交際類。同時需要配合理論知識教學內容拓展一些相關技能型或者實踐性的中國文化課程。此外應該將文化課堂延伸到課外,通過課外閱讀來延伸認識,學校應該積極拓展留學生走入社會生活的機會,比如招募留學生志愿者,提供留學生實習、勤工儉學的機會。
(二)漢語言本科教學應該納入學校本科教學管理體系,留學生應該自由享受學校開放的教學資源。比如留學生可以選擇學校的文化公選課,可以參加對中國學生開放的社會文化活動,能夠真正融入學校的人文環境,能夠在有效的時間內充分擴展目的語環境下的學習優勢。
(三)漢語言本科專業必須把握自己的專業特點,這才能更好的實現專業培養目的。目前很多高校沒有真正厘定漢語言本科專業和漢語言進修生的本質區別。這在文化教學中格外突出,很多高校漢語進修生和漢語本科生的文化課程設置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我們應該從人才培養的定位和需求來入手區分。
(四)對文化課教師,也必須有一定的準入門檻。在具有高校教師的基本資質的基本上,他們必須具有跨文化教育背景,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脈絡有整體性的把握和具體的認知。這種準入可以通過文化教師資格考試來獲取。
注:
①摘自《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教學大綱》,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參考文獻:
[1]崔永華.關于漢語言(對外)專業的培養目標[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4).
[2]余承海,程晉寬.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的新特征[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3).
作者簡介:
周洪濤(1976年5月-),女,湖南雙峰人,漢族,碩士學位,講師,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和外國留學生文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