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愛華
【摘要】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實現新課改的必要條件。開發出優秀的課程資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被動的學習地位,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實現,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開發新的課程資源,是切實提高教學效益,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立德樹人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農村中學 多渠道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4-0014-01
一、重視教科書等文字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首先,教科書是重要的文字課程資源。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認真領會教材的編者意圖,吸收和利用各種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文字課程資源;其次,各種科技圖書也是重要的文字課程資源,教師應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指導學生盡可能多地閱讀課外科技圖書以拓寬知識面,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科學的熱情。
二、用身邊的物品進行物理實驗
農村中學的硬件條件有限,但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物品,進行各種物理探究性學習和實驗,使物理學習可感可知,例如:在學習《壓強》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做“手壓鉛筆”實驗,即取一枝削尖了的鉛筆,兩食指用同樣的力分別壓鉛筆的兩端,讓學生描述手指的感覺;然后讓學生用不同的力擠壓鉛筆削尖的那端,讓學生描述手指的感覺,通過手壓鉛筆實驗,初步讓學生體驗到壓力的作用效果有可能與壓力、受力面積有關。然后做“肩背書包”實驗,即拿一位同學的雙肩包,在里面分別裝上少量書及裝滿書,分別讓同學們去感受兩種情況下背在身上肩膀的感覺。同時,教師提出疑問:如果在書包里裝上同樣多的書,還會有什么因素,會讓我們有不同的感覺?通過肩背書包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書的重力不同對人體的壓力就會不同。同時,讓學生體驗壓力不同的同時,提出自己的想法:書包帶的寬窄也會影響肩膀的感覺,以此讓學生理解影響壓力的第二個因素:受力面積。鉛筆與書包是每個學生唾手可得的物品,利用身邊的器材來進行實驗探究,能夠使學生通過親身的觀察和感受得到更多的啟發,使學生的學習能夠“始于歡樂,終于智慧”。
三、將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融入物理的課堂教學
結合農村中學的自身特點,我們在物理教學中充分挖掘學生周圍各種豐富的現有資源,創設各種情境,將學生熟悉而又感興趣的事例與物理教學相融合。例如在學習《力》時,我請同學們列舉身邊熟悉的力,同學們積極發言:牛拉犁會產生力;馬馱水泥時會產生力;人走路時會產生力。再例如,在學習摩擦力時,我讓同學們結合生活實際列舉增大和減少摩擦力的方法,學生的所思所想也別有一番風味:在農村的鄉間小路上,由于道路泥濘,路面較滑,賣菜的人常常在自己的鞋子上纏上些較細的稻草繩用來防滑,增大摩擦力;汽車在鄉村公路上行駛,若遇到下雨路面濕滑,可在公路上撒上一些煤灰以增大摩擦力;在自行車鏈條上涂抹潤滑油可減小摩擦力等等。
四、利用地域優勢和物理課程特點開發自然與社會課程資源
生活處處皆物理,大自然是物理學知識的寶庫,蘊含著物理學的基本規律與無窮魅力,教學活動中,農村物理教師若能通過對本地區自然與社會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把一些實例引入物理教學,這樣就會使得許多物理課程資源形式多樣、內容廣泛,定能增強教育教學活力。例如我縣很多農民都種植塑料大棚,學生中大部分是農民子弟,在九年級物理比熱容學習完以后,我帶領學生走進蔬菜大棚,讓學生感受大棚內的溫度,觀察大棚的結構及現象,并布置了一篇調查報告,題為“塑料大棚中的物理知識應用”,由于學生對塑料大棚熟悉,在調查中積極投入,大部分學生能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解釋塑料大棚中所出現的物理現象。
五、教師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教師的課程資源素材是指一線教師在新課改教學實踐中對各種課程資源的設計、思考、制作、體驗及課堂教學中生成的教學情景加以整理而成的片段資料。包括教學過程中有效使用的課件、教學材料、學生活動方案、實驗修改和設計、模型制作過程和樣品、精品練習設計等顯性課程資源。
“理論培訓”重在更新觀念、增強意識、掌握方法?!罢n例觀摩”是通過優秀教師的示范課、教學錄像課、教學精彩片段等課例的研討和觀摩,使教師獲得關于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直觀而感性的認識?!凹w備課”能夠為教師提供快速、準確、互動、有效的教學方案,為教師間的互助、合作、交流提供良好的平臺,從而為教師高效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農村教師提升集體執教能力的良好途徑。
由此看來,不同地區有不同地區的特點,無論是哪里都有其可取之處,關鍵在于我們教師是否能充分合理的利用手頭資源。所以,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位物理教師都做教育的有心人,善于思考、善于動手、善于發動學生,農村中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前景必定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