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程
【摘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要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下,廣泛地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自實踐。我們要通過構建寬松而民主的氛圍,關注學生的歷史體驗,培養協作精神,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關鍵詞】自主探究 歷史體驗 協作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4-0019-02
一、構建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和不平等的地位,導致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學中表現較差。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式學習能力,就必須改變教師以“權威”自居,學生對教師“惟命是從”的情況。在師生之間構建一種平等、尊重、民主、自由、公平、寬容的關系,有助于學生消除畏懼和壓抑,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式學習能力。我在歷史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寬松、民主教學氛圍的構建:如在課開始幾分鐘,我讓學生進行歷史小故事講演,課中我留出時間讓學生自學;要么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要么讓學生來充當小老師,對某一部分知識進行講解;要么就某一歷史問題,讓學生為當事歷史人物出謀劃策。使師生關系由“專制性”向“民主性”轉變,以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習慣。
二、重視學生對知識的體驗過程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歷史學科的學習很容易陷入空洞的說教和枯燥的知識記憶,忽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體驗性學習。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要想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獲得最大化收益,必須要讓其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親身體驗歷史,進行體驗性學習,以激發其學習的熱情,提升其學習的主動性。我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嘗試,如在“了解身邊的歷史”一課中,我請學生對自己身邊(家庭、學校、社區)的歷史進行調查,運用觀察、列表、問卷、訪談等方式,收集、分析、研究、處理信息,從而形成了對歷史的真實感受,很好地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在講授“鉆燧取火”這個歷史話題時,有學生提出疑問:“鉆燧能否真的取到火?”我發揮學生自主性,讓他們進行探究式學習,引導他們把石頭、草、皮毛放在陽光下暴曬之后,用勁一砸,火星就飛出來了。學生們用人工方法真的造出了火。望著他們陶醉的神態,我由衷地感到,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體驗,既展示了學生的才華,也培養了學生的能力。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感悟和體驗歷史,我還組織歷史興趣小組,有計劃、有目的、形式靈活地開展一些探究式學習活動,利用課外時間帶領學生走出學校,到制作現場、博物館、紀念館、古跡遺址去親近歷史。
三、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在探究學習活動過程中,通常情況下需要學生進行分工協作,教師就要組織好學生發揮團隊協作精神,這樣才能保證活動充滿活力,取得成功。如在“評說秦始皇功與過”這一活動課上,我引導學生按照自己所持觀點,分別組成“秦始皇功大于過”和“秦始皇過大于功”兩個小組進行辯論。在辯論過程中,教師要在尊重學生興趣的前提下,與學生共同尋找小組合作的有效途徑,使每個學生都有明確的分工,并將對其分工完成情況的評價與集體榮譽感結合起來,最終達到學生自覺主動地承擔起自己應承擔的責任,積極參與到小組活動中,確保人人有效參與小組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產生思維的碰撞,展示集體的力量,鼓勵“團隊”發揮出高水平。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探究活動的成功與否依靠的是精誠協作和團隊精神。
四、鼓勵學生勇于質疑的習慣
自主學習的課堂,必須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有意識地提醒學生學習中要多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學生各抒己見,從而優化學生的創新心理環境,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一有機會,我就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大膽地想、問、辯。如講太平天國運動時,我就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假如太平天國運動不失敗,你們認為,中國歷史會怎樣發展?”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特別是在學生提出與“主流”觀點不同的意見時,要堅定地保護學生稚嫩的探究問題意識,肯定他們敢于說出不同見解的勇氣和樂意與他人交流看法的合作精神。客觀地、多角度地評價,可以讓學生對知識產生全面的認識,教師應讓評價成為一種影響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重要關懷。
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實質上就是通過教師引導,引起學生認知的不平衡,促使學生探索和解快問題,從而使學生掌握研究的方法和步驟的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能力,也學會了與他人的合作。每個學生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發現者、研究者的本能,合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