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階段的人文教育是學校教育部門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前提,不僅關系到社會與人的和諧發展,更關系到學校教育的效果,在大力提倡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應該把人文主義教育放在德育教育的首要位置,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成為新形勢下的新人才,從而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人文教育;人文素質;學校教育
一、 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指的是人在社會交往中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既包括自己與社會,自己與他人,自己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又包括自己與國家,自己與自然的關系。簡單地說人文主義教育指的就是教會人如何做人,現代社會教育的首要目標是讓學生明白如何做人,所以,在學校德育的過程當中,應該把人文素質教育放在德育教育的首要位置,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進行傳承,讓現代學生具備做人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 人文主義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 適應社會培養全面性人才的基本要求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素質教育的過程不僅僅是傳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應該更加側重于人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尤其是學生具備的文化素質,他在學生成人和成才的過程當中,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滲透力。著名教育家錢偉長教授就指出,學校培養的目標首先應該是以人作為培養的主體,讓他作為社會中的個體真正發揮人的主要作用,其次才是擁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生,這樣的論述就非常肯定地說明了文化素質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 適應教育部提出終身學習的要求
現在的社會是終身學習的社會,要想在當今社會當中立足,只有不斷更新自己的基礎知識,才能真正在社會上獲得發展。所以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是成為新形勢下社會人才基本需求。終身學習既是一種學習能力,又是一種學習觀念,而人文主義教育恰恰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只有通過對學生進行人文主義教育,才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觀念,引導他們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從而為自己終身學習的完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 適應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而人文主義教育指的就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怎樣學會與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空前規模,這種經濟發展的速度,首先要歸功于教育,但是不可避免的,應該看到經濟發展的同時,付出的代價是十分沉重的,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人們的拜金主義,貧富懸殊正在大范圍的泛濫,這就使得人們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忽視了對人道德的重視和教育,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社會發展培養人才,更重要的是為人類社會實現傳承,而要實現人類社會的傳承,人文主義教育就是很好的方式之一,才能讓學生擔負起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神圣使命。所以人們素質教育在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也是21世紀實施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基本內容。
三、 學校進行人文主義教育的現狀
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觀開始受到沖擊,重物質,輕精神,重經濟輕文化的現象,在學校教育中也屢見不鮮。部分學生在與學生和老師的交往過程中,只重視功利,不講自己的道德和理想,甚至缺少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學生的人文主義素養十分匱乏,缺少學生應該具備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養。尤其是部分學生,沒有是非判斷能力,思想認識水平十分低下,屢屢在校園內發生打架斗毆現象,在學習當中遇到困難和挫折,不想著如何積極地進行面對解決,反而陷入一種情緒的低迷,進而產生抑郁心理,甚至自殺。走出校園后,學生的獨立能力也非常的差。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幾乎處于零,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當中,也缺少自我保護意識,承受心以理壓力的能力也非常的缺乏,這些都是學生人文主義素養缺少的表現,所以在學校教育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已經是勢在必行,學校的德育部門應該注重學生的身心發展,不斷健全學生的人格,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適應新形勢下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那么如何在學校教育中開展人文主義教育呢?首先應該轉變觀念,樹立學校進行素質教育和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理念。現代社會的發展,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專業技能,更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所以學校首先應該樹立進行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理念,在這一過程當中,教師首先要善于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用現代教育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幫助學生在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和知識能力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其次,重視人文課程在教育當中的作用。高中階段的教學主要目的是為高考服務,所以說忽視了學生在思想道德品質和文學藝術方面的教育,所以學校應該轉變教學理念,重視人文課程教育在學生德育教育方面的作用,積極在校園內開設各種有關人文課程教育的競賽和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不斷熏陶學生的人文主義素養,提高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堅強毅力。最后打造獨特的校園文化,塑造良好的學風和校風。加強學校的思想文化建設是實現學校人文主義素養教育的主要方式,思想文化建設既包括校園的物質文化,也包括校園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物質文化指的是學校的校容校貌,制度文化指的是在學校中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用來規范教師和學生的行為準則,是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基本前提,校園文化建設是整個學校文化的核心內容,包括辦學理念,育人理念,這些都是在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塑造健全人格,最終形成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綜上所述,在學校進行人文主義教育,不僅是教師的基本職責,更是學校和社會的重要任務,只有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人文主義教育的氛圍,才能幫助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生活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懂得如何與人類社會,如何與自然進行和諧相處,明白自己在學習過程當中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從而為自己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邵春芳,朱紀慧.加強語文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淺析[J].教育與職業,2006(29).
[2]周凱燕.加強高職高專院校語文教學,提升學生人文素養[J].語文學刊,2015(23).
[3]馬素婷.淺議語文教學與醫學生人文素養精神的培養[J].衛生職業教育,2016(9).
[4]是新宇.激活語文課堂教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J].職業教育研究,2005(5).
作者簡介:
張艷,甘肅省隴南市,甘肅省文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