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中考開始考查古詩詞的初步賞析,所謂的“初步賞析”深淺如何把控?本文在《行路難》這一公開課后做出深入的總結與反思。依據課標要求與福建省考的形勢明確初中階段古詩詞教學的目標,以及相對可操作的教學流程,嘗試為初中古詩詞教學指出方向。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初步賞析;李白
一、 備課的苦惱
初中階段的古詩詞教學多數人認為是個“軟肋”。《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誦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查學生的記誦積累,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據此看來誦讀和理解詩意即可。
但福建中考卻要開始考查古詩詞的初步賞析,所謂的“初步賞析”深淺如何把控?因見識有限未能見到比較有參照性的符合當前考試形勢的一線教師初中古詩詞教學的范例。所以接到以古詩詞教學為內容的全市畢業班語文教學研討會開設公開課的要求,心里很忐忑,確定篇目猶豫不決。想選律詩或絕句,學生接觸多,有一定的范式可依,可操作性較強。然而,正是因為熟悉且訓練相對較多,更應該做另外的選擇,為這些初三的學生做些拓展和提升,于是確定了《行路難》。
二、 上課的思路
(一) 簡化教學目標
之前初中階段古詩詞的教學零碎且凌亂。一首詩被“肢解”后毫無美感,從而讓學生越發地產生距離感,因此目標的確定是教學設計的核心。結合課標與考試的要求,并再次閱讀參照了許多大師的專著,之后又認真解讀全國各地部分中考中關于古詩詞賞析的試題,經過反復的斟酌,最終理出頭緒。
這堂課我希望能夠教會學生朗讀這首詩,讀懂詩意,并學會去欣賞。當前中考的形勢告訴我們不能局限于初中高中的分界,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古詩詞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引領他們主動邁進詩歌欣賞的門檻。
查閱了有關李白的資料,了解了他的人生經歷以及每個階段的詩歌創作后,教學目的已經明確:1. 借助朗讀,明白詩句內容;2. 品味含義,體味詩人表達的內在情感;3. 揣摩手法,研討詩句的表達效果;4. 激發興趣,引導學生欣賞古詩詞。
(二) 預設層遞式課堂結構
目標明確后課堂的框架也便呈現。首先以“讀”為基點,讀出節奏,讀出情感,讀出抑揚,讀出意境。其次以“主問題”為抓手,由點切入全面鋪開,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再次,以“用典”的寫法為提升,讓學生嘗試理解詩歌的寫法及其傳情達意的作用。希望通過這樣由淺入深的引導,課堂結構能層次清晰,逐步推進。
三、 課后的反思
無論怎樣的教學都是要從教師自己的閱讀原生體驗出發的。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創造創新,才能鮮活靈動,也才能激活學生的閱讀體驗。《行路難(其一)》是一首古體詩,短小精悍就詩論詩肯定無趣無味,所以需要豐富教學內容。
(一) 拓展課堂的廣度和厚度
《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這段話提出“知人論世”的主張。于是我再查閱資料了解到李白寫此篇《行路難》時被“賜金放還”,“被變相攆出了長安。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艱難,滿懷憤慨”。我希望借此背景幫助學生了解詩中的情感變化。
僅此還不夠,此前兩年即742年李白已42歲,“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異常興奮。他滿以為實現政治理想的時機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與兒女告別,并寫下了激情洋溢的《南陵別兒童入京》”。把這前后時期的背景進行比較,更有助于學生的理解。而744年離京后李白開始漫游,他與杜甫的結識與交往適當延伸學生應當是很有興趣的。
但背景材料的課堂呈現方式怎樣出彩而不流俗于程式化,我很是苦惱。反復地吟誦此詩,仔細琢磨詩人從失望到希望,在茫然與追求間急遽變化交替的情感。終于找到切入點,即在指導朗讀時,學生無法讀出抑揚頓挫的變化,此時抓住時機投影出《南陵別兒童入京》中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讓學生反復大聲地朗讀,在此過程中學生逐漸讀出李白的自負、躊躇滿志,并介紹他寫此詩時的背景,再順勢引出《行路難》寫作的背景,前后反差如此之大學生的情感醞釀也便水到渠成,再讀便有韻味得多。
讀后再點出《樂府解題》對題目的闡述:“《行路難》,多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強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表達失意茫然的心情和表達追尋理想的希望的對比,學生自主生成的情感體驗遠勝于老師強塞給他的答案,詩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立體可感。這樣拓寬文本更有助于解讀文本和教學活動的推進的。
(二) 挖掘教材的深度
余映潮老師曾談到“課堂閱讀教學中‘主問題的魅力”,提出“主問題”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吸引學生進入到有一定思維深度的課文研習過程中”。受此啟發我提出“從剛才的朗讀中同學們讀出一個怎樣的李白”,并要求“請結合具體的詩句來說一說”。
學生思考后想法逐漸清晰,有同學說讀出一個“苦悶茫然”的李白,從“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中看出來,因為前面寫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極言宴席的盛大奢華詩人卻食不下咽由此可見他的心情。此時我提醒到除了前后的反差極大之外,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句是否有哪些詞具體體現出他的心情?學生馬上反映到“停、投、拔、顧”并說出這是運用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
我再追問“這里為什么要寫到‘拔劍呢?為什么不是拍桌子或捶胸頓足?”似乎僵住了。于是我又問“劍用來做什么的”,學生回答“殺敵”,我引導“無論是殺敵還是防身,他放下酒杯拔出佩劍此刻內心至少是想要有所為的,但四周看了看卻越發的茫然,細讀之后我們能感受到詩人掙扎與困頓的抑郁苦悶和迷茫”。
接著,學生還說到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中讀出一個豪邁樂觀的李白時,我引導學生抓住“濟”字深入探究。“濟”在詩中的意思是“渡過”,另外聯系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濟”可以解釋為“救濟、接濟”即幫助別人,李白一生渴望“安社稷”“濟蒼生”,他在用字的時候應該是暗含這樣的愿望的。
再看“云帆”即指“高高的船帆”,能寫出如此壯闊之景,寫景之人一定也是胸襟開闊的,我們似乎看到一個信心滿懷、乘風破浪揚帆遠航的李白……圍繞“主問題”我和學生展開了持續長久的閱讀探究,在“主問題”的預設下,生成師生的思想碰撞,深化詩歌解讀,形成相對流暢扎實的效率較高的課堂教學過程。
(三) 審視自身的不足
這堂課的不足是在“寫法探究”環節,預設是著重分析詩中“用典”這一寫法,并聯讀《江城子·密州出獵》讓學生學會自主分析這一寫法的作用。但在“主問題”品析詩句環節學生已經說到“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并做了分析,之后強調寫法時就不必糾結于什么是“用典”以及用什么典故,拓展過多使得實施教學活動中目標不集中,雖然當時已經意識到,但仍把控不當。另外,品讀詩句體會詩人情感時,雖然解讀清晰并通過PPT投影出來,但沒有讓學生通過讀來強化梳理并提醒整理筆記,就有可能導致理解上的無序。
這堂課能得到專家及同行的指導與肯定,對于我是極大的鼓勵。這次公開教學也更明確了自己在新中考形勢下的古詩詞教學方向。
參考文獻:
[1]陳鳳娟.中學古詩詞教學的反思與實踐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3.
[2]王雨檸.基于翻轉課堂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設計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
陳月英,中學一級教師,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第二中學錦塔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