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學
一、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如果不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一味地去傳授知識,照本宣讀,那么數學將有可能成為孩子學習上第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這對于保護他們剛剛萌發的學習興趣與信心是極不利的。依據兒童思維能力的形象性特點,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讓數學更多地聯系兒童生活實際,貼近兒童生活,達到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使教學內容充滿生活氣息,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讓知識回歸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本身來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教學時我們更應該注意讓知識再回歸到貼近兒童的生活之中,在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把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揭示出來,可以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如讓學生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幫家人買菜買米、計算水電費、算一算家庭收支情況、測量住房的長與寬,并計算出它的面積、調查各種利息,計算怎樣的存款方式更劃算等。
三、在表演中學習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根據教學內容所提供的情節,讓學生在課堂里扮演某一角色,模擬某一情境,以此促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在表演中得到更加充分地體驗。如在教學“元、角、分的關系”時,教師創設了一個購物的情景,讓一部分學生充當售貨員,一部分充當購物人,經過學生反反復復的購買活動,學生輕松地掌握了這節課的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適時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學習新知。
四、在游戲中學習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育家洛克說過:“教育兒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兒童應做的事,也都變成一種游戲似的。”因此,教師要精心創設最好的境、最濃的情,形成問題,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兒童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抽象、枯燥的數學內容變得具體可感,學生易于接受,也樂于接受。對孩子來說,游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游戲。游戲數學活動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讓兒童在唱唱、跳跳、聽聽、畫畫、玩玩中學習數學。
五、師生換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兒童和成人一樣都“本能”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追求成就的欲望。因此,教師可讓學生上臺當小老師,把自己學會的知識教給大家,教師適時地進行補充,強化學習方法。經常讓學生登上講臺當小老師,能打破封閉的心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以“自我表現”的方式滿足當眾展示的欲望,體驗成功的喜悅,個性也會得到充分地發展。
六、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生主體的發展是以活動為中介的,學生只有投身于各種活動之中,其主體性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活動中理解和發展,而不是單純地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能力不是靠傳授形成的,而是在數學活動中,靠學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經歷”、去“體驗”的。小班額課堂教學的特點就是能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親身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經歷數學的形成過程。
七、適當開展競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利用學生的表現欲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是激發其學習興趣的契機,而小班額課堂能夠提供比中大班額更加廣闊的展示時間和平臺。由于小學生有著很強的好勝心,總希望爭第一,得到老師的表揚,利用這種心理可以使學生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大增。比賽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全班比賽;可以分男女同學比賽;可以分小組比賽;還可以將學生按能力分組比賽,使每個學生在各個層面上獲勝的機會增加,激勵的作用將會更大,參與的熱情就會更高。
八、以“疑”激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堂是師生共同的實踐活動,應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就應根據教學目的、教學重點,巧妙地設置一些懸而未決、欲答不能、欲罷不忍的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和爭議,以疑激趣、以趣質疑,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將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起來,從而培養和激發學生主動求知的興趣。
九、數學與故事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的價值,小學數學教學還應多講些數學故事。通過講數學故事,讓學生體會數學在人類活動中的作用,誘發其學習數學的動機。除了上課時結合某些知識點介紹一此數學故事外,平時的習題也可以通過故事的形式出現,讓學生能學會運用數學知識的方法來處理解決問題。
總之,數學教學教無定法,“善教者,師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師勤而功半。”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盡最大努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愛學”,是進行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值得數學教師廣泛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