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英
【摘要】本文基于思辨性的規范研究,采用“動機取向原理”的理論解釋當前中學歷史老師學術研究中的失范問題。從發生原因、核心動機、應對策略、價值導向上展開分析與研究。分析表明,完全動機取向是造成學術失范問題的根本原因,而中學老師在歷史學研究中應該勇敢擺脫“動機取向”的觀念,更多秉持“價值取向”的原理。
【關鍵詞】高中歷史 歷史學 學術失范 動機取向 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4-0196-02
中學老師學術失范現象在我國屢有發生,并呈現不斷蔓延之勢[1]。在中學歷史學研究領域也是如此,學術失范現象并不鮮見。然而,“做歷史研究”并不容易,既需要中學老師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去研究大量的歷史學文獻,又要掌握規范的歷史學研究方法,還要求其具有自律品質與抗壓能力。對于中學歷史老師而言非常困難,眾所周知的是,授課占據了他們絕大多數的工作時間,因此很少有時間與精力去做研究。那么,為什么這么辛苦還要做歷史學研究呢?一個樸素的常識論大概可以解釋絕大多數答案:行動都是因追求自己興趣、利益的關心所引發的,能夠發表文章或書著,既可以滿足著書立說的美名,又可以解決職稱評定的支撐。但是,在當前的一段時期內,“做歷史研究”同“出成果”幾乎劃了等號。對于中學老師來說,在學期間出的成果越多、級別越高、影響因子越大,評獎評優與職稱評定的幾率會越大[2]。這一被稱為“動機主義取向”的行為邏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萌芽,但儼然漸將成為一種學界的趨勢。在多元化的時代,當個體行為從屬于這種邏輯本身無可非議,然而,當這一行為上升為集體行動的邏輯時,會有很大的風險。
一、動機取向視角下學術失范原因分析
動機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社會現象。一些學者試圖用理論解釋動機如何運作。它最早出現在管理學界,可能是最流行的動機解釋是基于個人的需求與滿足。著名的基本需求模型,有學者亦稱之為動機內容理論,突出了激勵個人的具體因素。盡管這些因素存在于個體內,但個體之外的事物也會影響他或她。簡而言之,對于歷史學科的每一位老師都有他們想要滿足的需求。有些是主要需求,例如加薪、福利,等等,這些需求涉及行為的物理方面,并且被認為是沒有學習的。這些需求本質上是生物學的(作為生物自然而然的需求)并且相對穩定。它們對行為的影響通常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易于識別。另一方面,次要需求是心理上的,這意味著這一類的需求主要是通過經驗來學習的。這些需求因文化和個人而異。次要需求包括內部狀態,例如對職稱、成就和面子的渴望。識別和解釋這些需求更加困難,因為它們以各種方式得到證明。次要需求負責主管關注的大多數行為以及個人在組織中尋求的獎勵。
根據著名的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4],當然包括亞伯拉罕馬斯洛,弗雷德里克赫茲伯格,大衛麥克萊蘭和克萊頓阿爾德弗在內的幾位理論家也提供了相應的動機理論來幫助解釋需求作為動力的來源。馬斯諾將需求定義為生理或心理缺陷,一個人感到強迫滿足。這種需求會造成緊張,影響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和行為。馬斯洛根據他對需求的定義形成了一種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受到多種需求的驅動,并且這些需求存在于等級秩序中。他的前提是只有不滿意的需求才能影響行為;滿足的需求不是激勵因素。具體而言,馬斯洛的理論基于以下兩個原則:一是,赤字原則:這意味著滿足的需求不是那些激勵行為。二是,進展原則:他確定的五個需求存在于一個層次結構中,這意味著只有滿足了較低層次的需求后,任何層面的需求才會發揮作用,比如基本的工資能夠保證溫飽了之后,才會追求高的職稱。
另外,我們按照“動機取向原理”進行分析,行為者(比如中學歷史老師)達到同樣一個目的犧牲越少越好,那么如果我們從投入產出理論的視角來看,投入也就是“做研究”的各類成本越少、其所產出的“成果”越多則越好。這種現象與動機主義取向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是,老師們一味的埋頭想“出成果”卻忽視了“做研究”的真正意涵:常常出現的偽研究問題、研究結論片面草率、違反學術倫理、學術不端等行為均是表征。當“出成果”被“動機主義”所裹挾而出現以上后果時,研究成果不但不能為理論研究做出邊際貢獻,更會誤導實踐[3]。因此,“做研究”極為重要,理清“做研究”與“出成果”的關系極為重要。
二、價值取向視角下建構學術失范的預防
那么,應該如何“做研究”?又如何看待“做研究”與“出成果”的關系呢?第一個問題很大,原因在于不同的學科會有不同的研究范式與方法論,而我只能站在一個中學歷史學科的視角來談談自己的一點淺見。我認為“做研究”應該勇敢的擺脫“動機取向”的觀念,而去更多秉持“價值取向”的原理。在這個原理之下,首段所提出的常識論需要被重新認識與建構:之所以做研究,不在于可以出成果,不在于可以評職稱,而在于這個領域本身浩瀚無窮,有值得你去研究的問題,這些問題又依賴于研究才能得以解決,而問題解決后所生成的邊際價值是應該被歷史學界追求的,其它成果是附屬品,是結果指標(做研究所促動的必然結果)。
因此,“做研究”本質上是對研究問題的發現、闡釋與解決的過程,具體而言,中學老師首先需要通過各種途徑以發現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的歷史學問題,其次要通過科學的方法深入剖析這一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最后科學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工具。這一過程不是也不能夠完全由動機驅動,而是更偏向于由價值驅動:研究問題的解決可以完善或者重構理論,而理論又可以反過來進一步指導實踐。因此,在“價值取向理論”的觀念下,“成果”是“做研究”的中間產品,成果的理論與實踐價值才是中學老師勞動價值的最終產品,行文至此,“做研究”與“出成果”的關系也得以理清。
三、結論
需要明確的是,動機是發起、指導和維護目標導向行為的很強的一股力量。動機是導致我們采取行動的原因,無論是為了增加工資與福利還是在中學里獲得更高的職稱。然而,動機之下的力量本質上可以是生物的、社會的、情感的或認知的。追求動機本身是中性的無可非議的行為,不存在好壞然而如果做研究也轉向了動機取向,則會出現很嚴重的問題。就好像追求GDP本身無可非議,目標是好的,但是過分追求而忽視了其它方面則陷入了GDP主義。
從時間成本視角看,如果將“做研究”比作十月懷胎,那么“出成果”則是一朝分娩。用“價值取向”原理來解釋,做研究付出的時間越多、研究得越透徹、花費的精力越多,研究成果的價值越大。沒有深入研究就匆忙得出結論,發表的成果就像早產兒一樣面臨風險。一個良好的學術道德風氣不僅影響著學術科研界的傳承與發展,同時還影響著整個國家、民族、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價值體系和精神面貌[5-6]。因此,踏踏實實做“接地氣的歷史學研究”理應成為中學老師追求自身價值的實現路徑,扎扎實實出“有價值的成果”理應成為中學老師是否實現自身價值的判斷標準。
參考文獻:
[1]彭現堂.防治碩士研究生學術失范的對策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2(33):5.
[2]藺海灃,金東海.當前高校學術不端行為的原因透析與對策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6):59-61.
[3]戴雪飛.研究生學術失范的根源和學術道德教育機制建設的再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9(11).
[4]張晶.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在員工激勵方面的應用[J].中國電子商務,2013(23):96.
[5]譚駿.堅守學術道德與科研誠信[J].課程教育研究,2014(34).
[6]姜國峰. 科學道德建設:破解高校研究生教育中學術失范的“體系”力量[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