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
【摘要】隨班就讀是解決殘障兒童學習的主要方式,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這就是隨班就讀的教師工作壓力和精力。為了更好做好這項工作,可以實行“小先生”制度來幫促隨班生。
【關鍵詞】隨班就讀 問題解決 小先生
【課題】本文系課題《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學隨班就讀兒童社會性發展研究》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4-0198-02
隨班就讀是解決殘障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在實際工作中,這項工作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在師資和質效方面出現不太圓滿的情況。本文以親身實踐為基礎匯報所思所做,供大家批評。
一、現象掃描
以聽障學生為例,近三年來,從普通學校“回流”到特殊學校的學生占比達到20%。[1]為什么這些學生從普通學校回歸到特殊教育學校?
事實上,就筆者遇到的一些殘障學生,在隨班就讀過程中,并不快樂,并不是理想中的那種同樣成長、同步發展;很多隨班生的家長其實希望孩子回到他們這一類的學習集體中去,這樣感覺“平等和有收獲”。
在接觸到的隨班就讀教師中,他們都希望這些隨班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能夠盡快回歸到特教學校,“我們這些人對他們開展的非專業教育會耽誤他們的成長和發展”,這是無法彌補的“罪惡”!
二、追根溯源
當前,隨班就讀是解決殘障兒童學習最主要方式。這種方式的優勢無須贅述,但是存在的短板也毋庸諱言。其一,由于隨班生自身的能力局限,無法和普通學生的學習同步,所以始終處于班級的末端,對他們的自信心等傷害較大;其二,至少目前來看,普通學校的教師基本沒有接受過比較系統或專業的殘障兒童教育教學培訓;其三,當下學校安排工作基本無法考慮隨班生帶來的相應工作量,所以有隨班生的教師鮮有精力和心力顧及到這極少數。
因為上面幾個現實原因,就造成兩個結果:當隨班生直接面對老師的時候,心里所承受的壓力是超乎尋常的;讓隨班生的“隨”成為“隨大流”的隨,只要不發生安全事故就行了。這兩種結果讓隨班生和家長產生“隨班就讀”不如“專業教育”的印象,于是“回流”就產生了。
三、解決策略
如何解決這種問題呢? 我覺得,首先要讓自卑的隨班生和老師之間不發生過多的直接接觸,中間能夠隔著一層,讓他們的心理能夠相容;其次不要讓隨班生占據教師過多的精力而影響非隨班生——這是教師工作的絕對多數——的教育教學,從而影響教師本身各種有關利益。
基于以上考量,我嘗試采用“小先生”制度來促進“隨班就讀”工作。
1.我的思考
陶行知提出:“生是生活。先過哪一種生活的便是哪一種生活的先生,后過哪一種生活的便是哪一種生活的后生,學生便是學過生活的人,先生的職務是教人過生活。小孩子先過了這種生活,又肯教導前輩和同輩人的人去過同樣的生活,是一名名實相符的小先生了。”這就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
隨班生一般就是班級里的“后生”。班級里很多的孩子可以充當這極少部分的“后生”的“先生”,尤其是那些學有余力的領先者。事實上,在班級管理中,這些領先者往往就是老師的小助手。我們就可以發揮這些領先者作用,讓他們成為協助老師教育隨班生的“小助手”。
2.我的操作
(1)選拔
選拔這樣的“小先生”不同于選拔教師班務小助手那樣挑能干的來,有時候還要潑辣甚至狠一點的。遴選隨班生的小先生必須滿足幾個前提條件:首先,家長要支持。毋庸諱言,很多家長還是比較忌諱自己孩子和隨班生一道的,老師必須考慮到這一層,選擇家長支持的孩子來擔任;其次,性格要溫和。隨班生身體狀況、知識基礎、能力狀態往往會讓“小先生”急不可耐,性格急躁的小先生往往會傷害隨班生;其三,有奉獻精神。每個孩子都希望更多的時間來自由支配,如果小先生不愿意為隨班生付出自己的時間精力,效果也肯定差;其四,品優學尚可。這里不提品學兼優,是因為品德很重要,必須給隨班生樹立良好的榜樣,而只要學業方面比隨班生好一點就可“為師矣”。
(2)培育
培育一般的小先生和培育隨班生的小先生是不一樣的。前者只要做學生表率、聰明能干就基本合格。但是,隨班生的小先生具備的善良、細心、耐心、溝通等等品質能力要遠遠超出前者。在培育他們的時候要做到:一是教師做好表率,教師怎樣對待隨班生,小先生就怎樣對待隨班生,所以,教師要特別注意用的恰當的言行態度來對待隨班生,不能有絲毫的嫌棄,更不能夠有“因為怕麻煩”才把“燙手山芋”給小先生的意思;二是教師要時刻關注小先生和隨班生的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提醒、調整;三是要鼓勵小先生采用適合的方法來幫助和促進隨班生,因為孩子和孩子的溝通是比較容易的,只要達到幫助促進的目標,他們可以協商出都可以接受的方法;四是要經常階段性總結小先生的工作,不斷改進工作方法方式。
(3)管理
和管理普通學生干部不同,管理隨班生的小先生要做到“松緊適宜”。
所謂松,一是指對待他們的要求要寬松,因為是集合了愛心、善心和奉獻為主要的性質的工作,要求不宜過高,只要分分類、定定性就可以了:在做、在正常做、在努力做、做得好、做得尚可、做得優秀;二是指他們對待隨班生的態度要寬容,不要斤斤計較,讓隨班生享受到班級、同學的溫暖、學習的輕松、有趣,只要小先生的幫助和促進讓隨班生不嫌棄學習、不逃避小先生、不厭嫌學校生活就行了;三是教師對這些小先生要有包容心,替自己分擔隨班生的輔導、教育,出錯是正常的,不出錯是很難的,若是出了錯教師首先要從自身檢討起,而不是一味求全責備。
所謂緊,一是幾個紅點不可踩到,比如小先生對待隨班生不可以厭棄、不可以羞辱、不可以嘲笑、不可以打罵;二是教師要時刻關注小先生和隨班生之間的關系,盯得緊緊的,發現苗頭及時教育、調整,不讓隨班生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和任何傷害;三是緊緊握住小先生的手,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他們支持、鼓勵和幫助,尤其是在他們和隨班生發生爭執和沖突的時候,不僅僅要保護處于弱勢的隨班生,更要把小先生拉在手里給他們理解、支持。
為了引領小先生努力工作,可以在班上為這些小先生設立專項獎勵,比如精神鼓勵為主的稱號“愛心小天使”、“最具耐力達人”、“生活指導師”……物質方面的獎勵可以在班級中募捐,如果隨班生家長能夠給予孩子的小先生獎勵,那是最大的榮耀了。在評選其他“美德少年”“三好學生”榮譽稱號時,要優先給小先生,可以適當降低對學科成績的要求,畢竟美好的品行才是最重要的啊!
可以組織小先生每周開展一次小型會議,交流分享幫促體會和經驗,會上也可以聽取隨班生、隨班生家長的建議,不斷改進后面的工作。教師可以經常和小先生了解有關情況,為隨班就讀的資料整理做支持。
3.我的收獲
自從我組織小先生幫助、促進隨班生,我的工作輕松許多。一是避免老是盯著隨班生而分散了大部分精力影響到普通學生的教育教學。二是隨班生的教育管理質量提升了,進步超過我一個人的努力,因為有五六個小先生在替我管理教育。三是教育隨班生的效率提升了很多,因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代溝影響了交流,尤其是和隨班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更大。但是,小先生和隨班生是同齡人,心理距離小多了,溝通交流便捷多了。四是我在培育小先生的同時也在培育自己,我在評價小先生的工作的同時也在評價自己的工作:示范做得正確不正確?我的耐心怎樣要比小先生強?……這就是教學相長吧!最大的收獲就是在我班的隨班生從來都沒有提出過回到特教學校去或者回到家里去。這大概就是對小先生制度的贊賞吧!
4.我的反思
從嘗試隨班就讀中采用小先生制度幫促隨班生,到現在已經有了三年多,收獲多多,但是也有一些問題值得思考:一是有些小先生的家長對此持反對態度,理由是這是老師的工作不應當讓自己的學生做“替罪羊”,而且自己的孩子是來學習做“崇高”的人的,現在在做“保姆”,無法接受;二是有的時候小先生會成為隨班生犯錯的幕后指使,而隨班生經常愿意為小先生“頂缸受過”;三是曾經推行的“雙肩挑”考評模式(就是在考核小先生的學業成績時,我采用的是和隨班生綜合考核的方法)在現實中行不動。在決定孩子前途命運的考試中(如初考、中考)是無法發生一點影響的,這就造成愿意從事這件工作的學生十分少,也造成幫助促進工作量大耗時多,對他們的考試產生影響,所以年級越高,愿意參與的孩子越少。
看來,只有全社會都建立起這樣的“小先生”幫促“殘障人”的體系,我們的這項工作才有方向有根基。
參考文獻:
[1]吳桂琴,小學隨班就讀聽障兒童學校適應的個案研究,遼寧師范大學碩士論文,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