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斐斐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引導學生積極鉆研思考,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體態語言和口頭語言是教學中的應用語言。體態語言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神態、動作等表情達意并實現一定的教學效果的重要輔助教學模式。美國心理學家梅拉別恩的實驗研究表明:“信息交流的總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新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在交際中,非語言因素傳達的信息占 65%~93%。”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一個神情自然、態度淡定、舉止大方的老師,肯定比呆板、生硬、矯揉造作的老師教學效果更好。面部表情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表情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變化而變化,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一點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如在教學岳飛的《滿江紅》個別的詞句,如“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課配合動作和表情表現慷慨悲涼的感情,教師朗讀時也可激越高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如果老師上課都情緒飽滿、富有激情,時而激情澎湃,時而侃侃而談,那么,學生在老師這種語言的感染下可以充分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情緒也自然會受到感染和遷移,從而會產生學習和探知的欲望。
情趣化教學語言主要表現就在于它的形象、生動能使學生充分享受到語言的動態性和審美化,從而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例如在教學《黔之驢》時,可以用“狐假虎威”這一成語激發學生興趣進行導入:在“狐假虎威”這個成語故事里,老虎被狐貍的欺騙后,覺得自己顏面盡失,想方設法想挽回虎族的面子,但一直沒有的機會。有一天,機會終于來了。且看,老虎在《黔之驢》中的表現……這樣既然有故事性又有趣味性的導入語牢牢地抓住了學生的心,激起學生對本節課學習的欲望。
在探究性學習中,要想更好的激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就要強調教學環境的營造,為學生創造一個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例如在《傅雷家書》的名著教學實踐中,讓學生聯系各自的家庭教育情況,想想自己的爸爸媽媽是如何教導自己的。學生們興致勃勃,課堂氛圍一下子就活躍起來,有的同學說:“我爸爸經常以身作則,在家不玩手機,經常看書”;還有人說:“爸爸經常和我討論《史記》里的人物,用古人的言行來教導我……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就此順勢引導學生探究名著中傅雷是如何教導兒子傅聰的,教師則馬上引領學生投入到名著中。一堂課下來,學生們既感覺到有趣、激烈,同時文本探究的也很徹底。
21世紀是信息技術發展迅速,語文教學可以恰當的運用多媒體等作為教學工具或手段。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復雜的道理、枯燥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和趣味化,由此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緩解他們的精神疲勞,還能使教材變得簡單、直觀,對所學知識感興趣更易被理解和接受,這樣就能引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
在實際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繪畫、圖片、視頻、音樂等,讓學生形象地感知教材、理解課文,將枯燥、乏味的知識情趣化;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綠》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舒緩、淡雅的音樂,并配上相關的圖片;在《安塞腰鼓》的教學中,可以在多媒體上播放“安塞腰鼓”的視頻,學生可以通過那雄渾、宏大、震撼的場面和鼓聲調動他們的情緒,從而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也可通過實踐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運用具體的實踐操作,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使他們對學習的事物印象深刻,同時又發展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學《斜塔上的實驗》時,教師可這樣設計教學導入:教師手拿兩條長度不同的繩子,下面各自吊一個質量相同的吊墜,教師一手拿一根繩子,面帶微笑詢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猜猜在相同的時間里,我手里的兩個不同長度的吊墜,擺動的次數是否相同?”學生們會就此展開討論,大部分同學認為短的擺動的快,頻率高,這樣,在學生的討論中課堂的氛圍活躍起來。最后,在孩子們期待的眼神中通過閱讀課文,學習文章揭示了最終的答案,并解釋了原理,教學效果大大提高。當然,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可以運用實物創設情境的文本,《小桔燈》、《三顆枸杞豆》、《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柳葉兒》等等,教師可以在適當的借助于實例、實物提高教學效果,更要牢記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切不可喧賓奪主。
在語文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在蘇教版課文《端午日》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當地人民在端午節這天賽龍舟的熱烈、緊張的場面,教師可以讓兩豎排的學生充當龍舟漿手,作勢賽龍舟,周圍同學當充觀眾并為他們加油。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了,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在實驗研究中發現:當學生調動多方面感官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時,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可達到最佳狀態。在學習過程中,實踐性學習是學生最樂于參與的探究性學習方式之一,他們更喜歡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獲取知識,并且這種方法更有助于他們掌握和運用知識,并能舉一反三,學會遷移。在語文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想方設法創造學生的實踐、參與、合作的機會。在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學生“讀”這一環節:一讀:散讀——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地把課文朗讀一遍,注意字音和節奏;二讀:指名讀——指導學生的字音和斷句;三讀:齊讀——掃清了字音障礙,請同學們齊讀課文;四讀:細讀——讀課文、讀注釋,有疑問的組內交流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全班共同討論小組活動;五讀:理解文意后齊讀——疏通文意后對文章有所了解后齊讀,甚至還可六讀、七讀,通過“讀”這一方法促進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合作參與的能力。
中學生青春期的心理特點——自尊心、好勝心強。利用他們的這一心理調動他們的學習、探究的興趣。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就可以適當采取競爭的方法,給學生展示自己的空間,滿足他們的求勝心。以競賽的形式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教授《水滸傳》時,將學生分成小組,隨機抽取人物,來搶答人物相對的綽號和事件。如武松——綽號:行者——事件:血濺鴛鴦樓等。例如在《西游記》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穿插辯論賽。如《西游記》人物辯論會——唐僧,這樣就需要學生充分閱讀原著,掌握具體情節才能辯論的出來,充分調動學生閱讀名著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的熱情。
再如學習《出師表》時,可以以“諸葛亮是否應該輔佐后主劉禪”這一主題展開正反方辯論,通過辯論可以得出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治世之能臣,道德之典范這一形象,通過辯論將諸葛亮的形象和劉禪的形象具體的展示在學生面前,更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像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能夠完成教學目標,而且能夠切合教學實際,提高教學效果,也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語言表達的能力,更加促進了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但是,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要綜合考慮教學實際,如教學內容、教學時機和教學方法,注重行為的鞏固,通過及時安排學生整理和歸納材料,最后以書面表現形式呈現活動的教學效果。由此可以將聽、說、讀、寫全面綜合起來,從而使學生學習更加扎實,思想更加活躍,分析更加深化。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秀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