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程程
【摘要】晚年的巴赫在巴洛克時期寫下了變奏曲史上最為獨特的代表作《哥德堡變奏曲》。這部作品的創作非常獨特,曲式結構龐大和變奏形式多樣化,演奏時間較長。對于這種高難度曲目,有一些演奏家仍然選擇了它,并用其一生來解讀著,詮釋著,演繹著。筆者將以這首曲子為基礎,試對的朱曉玫演奏風格進行分析。
【關鍵詞】《哥德堡變奏曲》;巴赫;朱曉玫;老子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哥德堡變奏曲》作為變奏曲的典型代表,令當下的人們無不嘆為觀止。對于其中整體的變奏形式,旋律的起伏,線條的高低錯落的布局,都有其巧妙獨特之處。這些都與巴赫出生的環境與所處的地位,經歷有這么不可分的關系。在彈奏這首曲子的杰出人物中,朱曉玫的版本不可忽視,她將中國的哲學理念運用到了西方音樂作品中,別一有番魅力所在。
一、《哥德堡變奏曲》的簡要分析
《哥德堡變奏曲》標志著變奏曲的演變達到了頂峰。原名是《有各種變奏的詠嘆調》是巴赫晚期的作品,該曲被稱為巴赫最偉大的變奏曲。與《哥德堡變奏曲》享有世界盛譽的另外兩部作品為《狄里貝亞變奏曲》(貝多芬),《亨德爾變奏曲與賦格》(勃拉姆斯)
(一)結構層次
全曲共分32個段落,30個變奏,變奏3個為一組,每組的最后一首都是卡農。這首詩一首薩拉班德舞曲的旋律,作為主題開場,并且根據主題樂思展開進行各種變奏。先是以簡單抒情的左右手配合,之后以左手低音聲部和和聲的結構旋律作為基礎進行變奏。經過數30次的結構改變,最后整首曲子開始重返原來的主題,詠嘆調主題與開頭主題呼應,從而結束整首長達80多分鐘的巨作,讓人有種回歸本真的感覺,從而感到意味深長。這樣的設計使整個作品具有獨特的設計和美感。
(二)音樂情感
巴赫出生在萊比錫,在他晚期時候回到萊比錫有些落寞,被攻擊和誹謗,并且收入少的可憐。在巴赫最后的日子里,他的創作更加的深厚,更加的富有哲理意味。但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有了些悲傷的心聲訴說,他的音樂卻展現了澄澈的新的世界。由于他的的作品大多過于“清淡”些,但在這首變奏曲中運用了裝飾音,倚音和延留音來表現,使整個作品的情感增添豐滿,推向頂端。
二、朱曉玫內心解讀
(一)平和寧靜
朱曉玫到中年才被人們所知道。在這個不惑和知天命的年齡階段中,朱曉玫選擇了走出她的世界,讓更多人去了解巴赫,聆聽巴赫的心聲。從外表來看朱曉玫是一個沉穩,低調內斂的人,不愿過多的說話,而是用她自己的表達方式讓人們所了解。朱曉玫在音樂的生涯,算得上和巴赫緊密相連的,她說只有在巴赫的鋼琴作品中才能找到她內心真正的平靜。在2014年開始帶著《哥德堡變奏曲》展開巡演。朱曉玫說當她在彈奏巴赫的樂曲時,不光是不讓人煩躁這么簡單,它能讓你平靜和沉思。讓你在這個喧鬧吵雜的世界里找到另一片新天地。
(二)靈魂感知
在朱曉玫的與“巴赫”的紀錄片里,層巒疊嶂山峰矗立著,清澈見底的溪水緩緩流著。萬物都安靜了下來,一切都變得平和。這樣一位樸素鋼琴家置身于山水之間,讓人不禁想起中國傳統的道家思想文化。“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哥德堡變奏曲》已經伴隨了她三十年的生活,同樣也在無形中使她得到了精神的極大豐富。因為它給人一種平和滿足的感覺,而不是大喜大悲,就像她說的它極其的簡單,而又是那么的豐富。在道德經里,有很多處提到水的水善至柔,以柔克剛,巴赫的音樂也是這樣,他不會產生非常輝煌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戲劇性,但它很平穩,和諧而又溫暖,它的深度會給你非常豐富的感覺。老子和莊子也提倡真正有力量的人是不會去喊的。老子提倡的無為,讓人順其自然。
在演奏上,平衡一直以來是朱曉玫所追尋的。即中國的中庸之道,不像字面意思那樣寫的道路的中間,而是在音樂之中,找到一個可以平衡的點,通過這個點可以去挖掘出作品的每個緯度。在音樂的處理方面,朱曉玫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如同數學一樣嚴謹。而這種嚴謹性卻能夠拯救人的心靈世界。讓你煩躁不安的時候,它可以讓你安靜下來身心受益。這首樂曲不僅譜寫著巴赫的人生,更是每一個人的人生。朱曉玫對它的解讀,她把哥德堡變奏曲這部作品比作“藥品”,像是可以治療人們的“病”的藥,可以使身心愉悅,達到舒暢安寧的狀態,一劑良藥,而并非是那些所說是讓人快些入睡的“安眠藥”。
在音樂會中她身著深色的中式服裝。樸素而又低調,當她坐在琴凳上時,就已經把聽眾們帶入了一種寧靜冥想的音樂意境中,我們可以閉上雙眼,跟著旋律感受詠嘆調抒情,深沉語調,無任何炫耀的技巧,無任何多余的裝飾的肢體動作,更無洪亮的音響發出。但卻又把人們帶入她所以營造的世界。她彈奏的音色以及呈現出整體畫面更給人一種遠離塵世,凈化心靈的感覺。傾聽各聲部的織體和聲,有規律和控制的音樂韻律,各對位和聲的完美進行。雙手對位聲部的完美結合,表現出他對作品深入的研究和嫻熟的演奏技巧,以及豐富的演奏經驗,婉約,純凈,空靈。
她在1999年錄制的唱片版本更像和原巴赫版。沒有參雜太多的個人情感,而是在音色的控制和塑造上都有吸引人的地方,尤其是在慢板的部分。在每個樂句的處理悠長細膩,流暢嫻熟的特點。她曾說過:“我不喜歡萬眾矚目,我喜歡小的地方去跟觀眾進行很簡單的交流。”她演奏,只是純粹愛音樂和追求心靈的滿足而已。
三、結語
巴赫將自己的信仰和情感全都注入到他的創作中去,他的一生可以說是碩果累累,但直到19世紀初,才被人們所認知了解,使人們重新對這位偉大音樂大師進行新的評價,敬奉他為德國民族的驕傲 、近代音樂之父。《哥德堡變奏曲》屬于巴赫的晚期創作,這首作品在有著巴洛克時期所流行的以低聲部旋律為線條的變奏曲的音樂形式,而且融入了大量的不同音樂風格、不同題材的音樂元素,是巴赫音樂世俗性的集中體現,與他其他作品相比較少了些宗教色彩,更加貼近了生活。巴赫的宗教性和世俗性并不是對立的,僅管以宗教性為主但在宗教改革以及啟蒙運動的思想影響下,把人文主義也注入到了音樂中去,這樣一來使他的音樂融入著民間歌舞,更加貼近了人們的生活中去,有著一種質樸和虔誠。
朱曉玫對巴赫變奏曲的解讀,盡管不是本土人民,或許切身體會可能有所難度,但她的演奏絲毫沒有讓人感覺到非西方人演奏西方所存在隔閡狀態,而是及其和諧的將東西方音樂的文化以及理解相融會貫通,所呈現出的是一種靜謐、淳樸 以及情感的注入。她結合中國古代的傳統道教的理念去理解感知整首曲子,認為西方的巴赫與中國偉大的哲學家老子有共點,以至于整首變奏曲,朱曉玫都以老子所持的理論去闡述自己對這首曲子的獨到見解。三十次的變奏結尾的詠嘆調再次與開頭呼應,就像是道教中“水”的流動和循環,也就像人的生命的一個輪回,最終的呼應也恰好是整首作品中最為動人的地方。朱曉玫對于《哥德堡變奏曲》演奏,最大的特點就是將中國的文化應用到了西方的音樂中去。她在記錄片中所表達她認為文化的交流很重要,中西方應該相互的借鑒,就像泰戈爾所說的“統一性寓于多樣性之中”,這就是朱曉玫也區別于其他音樂家的地方所在“中庸之道”也一直貫穿她對巴赫的理解之路上。她的解讀使東方樂者更加的“讀”懂了巴赫的音樂,使我們也明白了音樂也是相通的,它并不因為地域、民族、信仰的不同而造成了本質的差別,是有共性的,它能表達情感渲染氛圍,也能引人入境。
作為21世紀的音樂學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開拓音樂的新天地,但創新的前提就是不忘本,丟失原有的“型”可能會擾亂發展的道路,中西音樂的交流過程中也應取其精華所在,結合中國的音樂所深究其中的共點和結合點,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中國的音樂將創造一片新輝煌。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1.
[2]秦嶺.朱曉玫:隱居在琴鍵上面[J].上海采風,2015.
[3]孟宇.巴赫晚期作品《哥德堡變奏曲》的研究[D].黑龍江: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4]紀錄片:一位中國鋼琴家與巴赫的因緣——朱曉玫與《哥德堡變奏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