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華 王柯力 劉風云
(1民權縣林業發展服務中心 河南 民權 476800;2南召縣林業局 河南 南召 474650)
刺槐,又名刺兒槐、洋槐。屬于雙子葉植物綱薔薇亞綱豆目豆科刺槐屬落葉喬木,樹皮灰褐色至黑褐色,淺裂至深縱裂。刺槐是一種經濟樹種,其花可食用,也可作為蜜源植物用于生產蜂蜜,還可藥用。
刺槐因其適應性強、用途廣、栽培容易,現全國各地廣泛栽植,是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庭蔭樹和行道樹種之一。近年來,吉丁蟲對刺槐的為害發生普遍,已成為為害刺槐的主要蛀干類害蟲之一,對刺槐生產造成較大威脅。
吉丁蟲俗稱爆皮蟲,屬鞘翅目,吉丁蟲科,完全變態發育,成蟲為日出性昆蟲,飛行能力強,約1 500種,主要分布于河北、新疆、四川、重慶、貴州、內蒙古、甘肅、遼寧、安徽、寧夏、青海、江西、湖北等地。
吉丁蟲一般1年發生1代,部分吉丁蟲種類1~2年發生1代。河南地區一般4月開始活動,4~7月為危害盛期。吉丁蟲成蟲主要咬食葉片,造成葉片不完整、缺刻,影響樹木光合作用;幼蟲主要為害枝干皮層,在樹木枝干韌皮部與木質部之間蛀食,被害枝干皮層出現突出裂口,輕微為害后,蟲孔流出油點狀褐色膠質,為害嚴重時樹皮爆裂,甚至整株枯死。
1.1 金緣吉丁蟲

1.1.1 形態特征。成蟲體長15 mm,翠綠色,具金屬光澤,前胸背板上有5條藍黑色條紋,翅鞘上有10條黑色小斑組成的條紋,兩側有金紅色帶紋;幼蟲老熟后長約30 mm,由乳白色變為黃白色,全體扁平,頭小,前胸第1節扁平肥大,上有黃褐色人字紋,腹部逐漸細長,節間凹進。
1.1.2 為害特征。幼蟲在刺槐枝干皮層內的形成層和木質部之間蛀食,破壞形成層和輸導組織,輕者樹皮發黑,流出褐色樹液,造成樹勢衰弱,為害重者枝干枯死,甚至全樹死亡。
1.1.3 發生規律。1~2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枝干皮層或木質部越冬。3月下旬在木質部蛹室化蛹,4月下旬成蟲開始羽化,5月中下旬~6月上旬為羽化盛期,6月上、中旬為產卵盛期,偏好在衰弱樹上產卵,卵多產于皮縫處。幼期孵化后即蛀害皮層,逐漸蛀入形成層,后沿形成層取食,8~9月以后,轉入木質部與樹皮部之間串蛀取食,并準備在蟲道內越冬。
1.2 六星吉丁蟲
1.2.1 形態特征。成蟲體長10~13 mm,墨綠色,有紫黑色光澤。頭部帶青藍色,頭頂中央有細的縱隆脊線。前胸有細的橫皺紋,鞘翅有縱脊線。每一翅面上有排列成一行的3個白色圓形凹斑;幼蟲體長16~26 mm,體扁平。前胸背板橫橢圓形,后方有叉狀縱溝。
1.2.2 為害特征。以幼蟲蛀食皮層及木質部,嚴重時可造成整株枯死。
1.2.3 發生規律。1年發生1代,以幼蟲越冬;翌年春季4月下旬化蛹,5~6月羽化;午時覓偶交配,卵產在皮層縫隙中;幼蟲孵化后蛀食植株皮層部,最后蛀入木質部,蛀孔道不規則;成蟲亦可食害枝條基部;10月中、下旬幼蟲在寄主枝條中越冬。
1.3 十斑吉丁蟲
1.3.1 形態特征。成蟲體長11~23 mm,觸角鋸齒狀,鞘翅褐色,每一鞘翅上有明顯縱線4條,黃色斑點5~6個,以5個者居多,2個鞘翅上共有10個斑點故名十斑吉丁蟲;幼蟲體長17~21 mm,頭黃色扁平,口器黑褐色,前胸背板黃褐色,約為腹部中間節寬度的2倍,其點狀突起區略呈扁圓形,中央有一近似倒“V”字形紋,點狀突起圓形或卵圓形。
1.3.2 為害特征。幼蟲在樹體皮下或木質部蛀食為害,形成不規則的寬大蟲道,蟲道內充滿木屑和糞便,蟲道形狀似“L”形;導致樹木長勢衰弱,嚴重時枯死或風折,失去經濟價值。
1.3.3 發生規律。在中國西北地區1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干木質部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化蛹,4月下旬成蟲羽化、交尾、產卵,每個雌蟲可產卵7~22粒;5月上旬孵化出幼蟲,10月中、下旬老熟幼蟲開始越冬。
2.1 植物檢疫,防止吉丁蟲通過綠化苗木調運等人為因素傳播。自然條件下,植物病蟲害的傳播距離和傳播速度是有限的。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苗木運輸業的快速發展,苗木交易日益頻繁,苗木的運輸速度和運輸距離大大提高,增加了病蟲害傳播的幾率。我國省、市、縣(區)等政府部門都有專門的植物檢疫機構,苗木在調運或運輸至外地之前,都必須進行植物檢疫,防止檢疫性病蟲害傳播和蔓延。
2.2 加強樹體管理,增強樹勢。在秋冬季休眠期,苗圃地去除刺槐死樹、枯枝、粗翹皮,集中焚燒或深埋,消滅部分越冬蟲源。春季進行樹干涂白,以防止產卵。
2.3 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天敵昆蟲嚙小蜂和益鳥,可有效防治其為害。輪枝鐮刀菌球孢和白僵菌為吉丁蟲的廣譜性昆蟲病原真菌,2種真菌自然感病率分別為16.3%和12.8%,室內致病力測定感病率分別為79.3%、54.0%[1]。
2.4 化學防治。幼蟲為害期,在被害部位注射或均勻涂抹50%甲胺磷乳油10倍液、40%氧化樂果乳油或80%敵敵畏乳油30倍液,并用30~50 cm寬的塑料膜包扎涂藥處;在成蟲期對樹冠和枝干噴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0.6%甲維鹽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800~1 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