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妍馨 張曉莉
(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據調查數據顯示,2014~2018年,國內奶牛存欄量連續5年下降,從2014年的1 460萬頭下降到2017年的773萬頭,2018年低于700萬頭[1]。2018年,國內奶牛養殖行業又因國家整治環保問題遭受了很大影響,大量奶牛養殖牧場因環保不達標而關停。環保問題以及近年來養殖端的低效益和虧損,造成大量存欄300頭以下的規模化牧場和小區退出;而牛肉價格的可觀以及肉牛的短缺,使奶牛場愿意淘汰奶牛[2]。此外,近10年來,我國的奶源自給率已經從90%以上下降至70%左右,乳制品進口量卻持續增長,進口乳制品近5年已經占據了新增消費市場的80%[3]。種種不利因素影響下,中國奶牛養殖行業進入微利時代。
2018年12月,農業農村部、發改委等9部門聯合發布了 《關于進一步促進奶業振興的若干意見》,其中關于“整頓生鮮乳收購秩序”、“加快確立奶農規模化養殖的基礎性地位”等內容,被業界大力推崇[4~5]。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就奶業振興再次提出了相關要求,“實施奶業振興行動,加強優質奶源基地建設,升級改造中小奶牛養殖場,實施嬰幼兒配方奶粉提升行動”[6]。
中國奶牛養殖主要集中在內蒙古、黑龍江、河北、山東、河南、陜西、寧夏、新疆等地[7]。其中,內蒙古、黑龍江、河北的奶牛存欄數和牛奶產量常年排在全國前3位,奶牛養殖業數據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本文選取這3個省區的奶牛規模養殖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基于不同規模水平下奶牛養殖的成本收益等指標,探討奶牛養殖的生產效率,提出相關建議,期望促進我國奶牛養殖規模化發展與效率提升。
中國奶業協會將奶牛養殖規模分為4種類型:散養、小規模、中規模、大規模。劃分標準為:散養:養殖規模≤10頭;小規模:10頭<養殖規模≤50頭;中規模:50頭<養殖規模≤500頭;大規模:養殖規模>500頭。
2.1 不同規模奶牛養殖收益比較分析
2.1.1 不同規模奶牛養殖單產產量情況比較。從圖1單產產量來看,散養規模下的奶牛養殖平均單產產量為5 278 kg,小規模為6 026 kg,中規模為6 206 kg,大規模為6 593 kg。因此可以看出,隨著養殖規模的增大,奶牛養殖的單產產量呈現不斷遞增的趨勢。

圖1 2016年北方三省不同規模奶牛養殖單產產量情況比較
2.1.2 不同規模奶牛養殖單產產值情況比較。從圖2來看,散養規模下的奶牛養殖平均單產產值為20 128元,小規模為20 911元,中規模為22 327元,大規模為26 449元。同樣表明,規模越大,奶牛養殖的單產產值也呈現不斷遞增的趨勢。

圖2 2016年北方三省不同規模奶牛養殖單產產值情況比較
2.1.3 不同規模奶牛養殖生產性能比較。在2016年各地區不同規模奶牛場的生產性能測定中,規模越大,奶牛單產的生產性能越好。其中,散養的日平均產奶量為20.7 kg,小規模為22.3 kg,中規模為26.2 kg,大規模為29.0 kg。大規模奶牛養殖的日平均產奶量比散養奶牛高出8.3 kg,約高出40%。而大規模奶牛養殖的原料奶單價也顯著高于其它規模的原料奶單價。因此,規模越大,越有利于奶牛單產水平的提高和原料奶質量保障。
2.2 不同規模奶牛養殖成本比較分析。奶牛養殖成本可分為生產成本和土地成本,而生產成本包括物質與服務費用、人工成本2類[8]。下面以總成本、物質與服務費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共4類來做比較。

圖3 2016年北方三省不同規模奶牛養殖總成本比較
2.2.1 不同規模奶牛養殖的總成本方面。由圖3可知,散養規模下的平均總成本為13819元,小規模為16253元,中規模為18050元,大規模為19287元。因此,規模越大,奶牛養殖的平均總成本越高。
2.2.2 物質與服務費用方面。由圖4可知,散養規模下的費用為10 158元,小規模為13 806元,中規模為15 340元,大規模為16 018元。因此,規模越大,奶牛養殖的物質與服務費用越高。

圖4 2016年北方三省不同規模奶牛養殖物質與服務費用比較
2.2.3 人工成本方面。散養規模下的成本為3 639.19元,小規模為2 424.55元,中規模為2695.56元,大規模為3233.98元,即散養>大規模>中規模>小規模。

圖5 2016年北方三省不同規模奶牛養殖人工成本比較
2.2.4 土地成本方面。由圖6可知,散養規模下的成本為31.5元,小規模為23.1元,中規模為14.9元,大規模為35.4元,即大規模>散養>小規模>中規模。

圖6 2016年北方三省不同規模奶牛養殖土地成本比較
2.3 不同規模奶牛養殖利潤比較分析。散養規模下的平均凈利潤為6 309元,小規模為4 657元,中規模為4 276元,大規模為7 161元,即大規模>散養>小規模>中規模。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國際低價原料奶沖擊了國內市場,國內原料奶市場出現了供大于求的狀況,但國內大規模奶牛養殖場多數隸屬于國企,因此原料奶的供銷渠道有一定的保障。而散養規模下出產的原料奶數目較小,銷售過程也較為容易。相比之下,許多中小規模養殖場的原料奶產量較高,又存在奶制品加工廠的壓價和拒收狀況,以致出現了大量殺牛倒奶的現象。

圖7 2016年北方三省不同規模奶牛養殖凈利潤比較
3.1 人工成本收益率比較。人工成本收益率=總產值(元)/人工成本(元)。由圖8可以看出,散養規模下的平均人工成本收益率為5.90,小規模為8.86,中規模為8.57,大規模為8.23,即小規模>中規模>大規模>散養。隨著規模擴大,為了保證產出原料奶的質量,奶牛場會逐漸增添不同的崗位細化牛奶場的分工,每頭奶牛的人工成本就會越來越高。而散養的平均人工成本收益率最低則是因為規模太小,在購買人力和購買設備之間通常會選擇購買人力來實現精細化生產,因此分攤到每頭牛身上的人工成本也就會越高,人工成本收益率也就會越低。

圖8 2016年北方三省不同規模奶牛養殖人工成本收益率比較
3.2 土地成本收益率比較。土地成本收益率=總產值(元)/土地成本(元)。由圖9可以看出,散養規模下的平均土地成本收益率為637,小規模為994,中規模為1 599,大規模為868,即中規模>小規模>大規模>散養。從散養、小規模到中規模養殖,由于擠奶設備等必要設施占據的土地面積較為穩定,所以每頭奶牛在養殖過程中占據的凈面積隨養殖規模擴大而逐漸上升。而大規模養殖則因為大面積的承包費用較高而表現出土地成本收益率反常地低于中規模和小規模。

圖9 2016年北方三省不同規模奶牛養殖土地成本收益率比較
3.3 成本利潤率比較。成本利潤率=利潤(元)/總成本(元)。由圖10可以看出,散養規模下的平均成本利潤率為45.89%,小規模為30.63%,中規模為25.89%,大規模為37.95%,即散養>大規模>小規模>中規模。由此可見,奶牛牧場養殖的規模效益尚未發揮出來。存欄數規模水平越大的牧場并沒有表現出更高的成本利潤率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奶牛產出原料奶的質量差價小,而規模較大的養殖場中每頭奶牛年飼養成本高,導致規模養殖的奶牛相對利潤低;二是國外原料奶低價進口沖擊了國內原料奶市場,且在國內乳制品市場消費低迷的情況下,存欄數的規模水平越小的牧場更容易縮減成本來維持生產[9]。不過總的看來,存欄數為大規模水平的牧場與存欄數為中規模以及低于中規模水平的牧場相比還是處于優勢的,主要表現在:有利于奶牛的育種與繁育,科學搭配飼料與營養,可避免飼料搭配不當而造成的奶牛疾病從而節省治療費。同時,有助于提升奶牛單產水平,保證原料奶質量。規模化奶牛養殖有助于推廣現代養牛技術,而存欄數為大規模水平的牧場的生產流程更為有序,更有助于現代化技術和機械化的實施。

圖10 2016年北方三省不同規模奶牛養殖成本利潤率比較
4.1 主要結論
4.1.1 從奶牛養殖總成本看,存欄數規模水平越大的牧場,其奶牛年飼養總成本越大。存欄數為大規模水平的牧場其物質與服務費用、人工成本等都顯著地高于中規模牧場。在奶牛飼養總成本構成中,除了物質與服務費用、人工成本以外,其他費用所占比例較小且相對穩定。因此,物質與服務費用和人工成本是影響奶牛養殖總成本的關鍵性因素,直接決定了總成本的走勢。
4.1.2 從奶牛養殖總收益看,存欄數為大規模水平的牧場奶牛單產顯著高于其他規模水平牧場奶牛的單產。因此,完善和發展奶牛的大規模養殖將對我國奶牛單產水平的提高和原料奶質量保障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從奶牛養殖凈利潤及成本利潤率看,在經歷市場低價原料奶沖擊時,較小規模的養殖場表現出了更好的抵御風險的能力。
總體來看,規模化養殖比散戶的勞動成本收益率和土地成本收益率更高,規模化奶牛養殖表現出了較大的要素集約化配置優勢。重點發展規模化養殖,著力培育中、大規模奶牛養殖主體,適時推進有條件的小規模奶牛養殖向較大規模轉變;引進優良品種,優化牛群結構,改善奶牛單產水平和牛奶質量等,是當前市場機制運行條件下提高養殖效益的重要手段。
4.2 主要建議
4.2.1 推廣中大規模奶牛養殖模式。雖然中大規模養殖存在一定劣勢,但中大規模養殖仍然比散養模式更加容易推進機械化和科學化飼育。同時,由于管理水平與現代化程度較低,散養模式下的原料奶質量往往無法保證[10]。因此,推廣中大規模奶牛養殖模式有利于提高奶牛養殖的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率,提高我國原料奶質量。另外,要在機械化成本和人工成本之間尋求最優配置,盡可能保證要素配置的合理性。
4.2.2 加快奶牛養殖技術創新與進步。目前,我國仍然將增加物質投入作為提升奶牛產出的主要方式。但這種養殖要素配置方式并不是奶牛增值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而應該加快技術創新與進步,優化奶牛養殖過程,從而提高牛奶產量。尤其是大規模奶牛養殖的收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急需通過技術進步來得到更高的產出。要重點從加強良種選育、提高規模化配套技術和飼料配制技術、提高精飼料占比等方面,以及通過科學的管理實現要素投入的合理搭配,最終實現產值的有效提高。
4.2.3 支持和引導農戶養殖。現階段,我國奶牛養殖方式仍然處于從散養為主逐步轉變為規模飼養的過渡階段,但農戶擴大養殖規模的過程往往帶著些許盲目性。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其生產要素配置合理性與生產穩定性較差,就應對由散養剛剛步入規模化奶牛養殖的農戶進行有效的政策引導。各種研究發現,很多養殖戶并沒有受過專業的培訓,缺少能夠獲得和掌握先進技術的渠道,因此,應積極組織技術人員加強與養殖戶的聯系,完善利益激勵機制,普及奶牛規模化養殖的基本技術和知識,進而優化要素資源配置。
4.2.4 規范原料奶收購過程。由于國際低價原料奶的沖擊,原料奶價格一直低迷,許多地方的養殖戶出現了生乳被拒收的現象,以致“殺牛倒奶”,損失慘重。因此,規范原奶企業的收購行為至關重要。可以組織專業人員對養殖戶進行相關培訓,增強他們的維權意識;相關部門加強對收購企業的監管,嚴格審查其收購合同;給予養殖戶與收購企業雙方合理的價格補貼等。
4.2.5 延伸奶牛養殖業的相關產業鏈。出于降低成本、減少原料奶貯藏及運輸費用的考量,可以鼓勵養殖大戶自行建立乳制品加工廠。而考慮到目前相對成本最高的飼料方面的費用,也可以鼓勵養殖大戶自行建立飼料加工廠。這樣雙向延伸產業鏈,不僅可以建立成本領先優勢,便于對飼料、原料奶、乳制品及各種過程副產品的質量管理與追溯,減少各種產品在貯藏及運輸過程中的損耗,還對相關養殖戶樹立自己的品牌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4.2.6 探索生態農業,建立環保低污染的養殖模式。控制環保方面的成本,對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及廢料進行控制或集中處理與再利用。例如:對奶牛養殖過程中的糞污進行集中處理,發展沼氣發電;利用飼料殘渣進行火力發電;根據能氮平衡理論科學配比日糧,降低奶牛氮排放;提高個體奶牛的生產性能以減少相對飼養數量,從而降低甲烷排放量及釋放土地承載力;安裝污水處理系統,減少養殖場對水源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