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蓓
摘 要:在如今的社會新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而其中文化層面的協同發展作為這一決策部署的重要環節,需要得到各領域協同發展的支持。文章立足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時代背景,對三地區圖書館的合作方式展開探析,希望能夠為目前三地圖書館合作方面所面臨的困境提出有效解決方法。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 圖書館 合作方式
中圖分類號:G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8-00-01
2015年5月黨中央印發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將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高度。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三地圖書館也進一步加強了合作,在共建共享、優勢互補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大大促進了三地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以及書香社會氛圍的營造。所以,加強對京津冀圖書館協同發展合作方式展開探討,對于促進行業發展與社會發展而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圖書館合作現狀
近年來,京津冀三地圖書館在各自行政區域內展開了深入的服務合作,尤其是京津兩地發展速度明顯,比如北京市將全市131個成員圖書館進行整合,完全打通了館際之間的檢索、借還等壁壘;天津市則于2016年12月實現了全區區級圖書館與天津圖書館的通借通還服務,讓廣大讀者能夠用一張卡實現全市通讀,2017年12月市區兩級少年兒童圖書館的通借通還工作也正式啟動,讓讀者閱讀到更多的圖書資源,真正實現圖書資源共建共享;河北省的市縣級圖書館近年來在總分館建設覆蓋方面效果明顯[1]。然后,當前京津冀三地的圖書館合作依舊處在“各自為政”格局,切實可行的協同機制與服務共建共享平臺有所缺失。隨著黨中央提出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規劃,得益于國家政策層面的支持,京津冀三地圖書館展開了深入合作,并且呈現出了以圖書館延伸文化服務的趨勢。
二、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圖書館合作方式建議
在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京津冀三地圖書館需要把握機遇,突破地域與行業局限,積極推進合作,構建協同發展合作模式,實現資源與服務的共享。
1.增強區域文化認同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根基便在于區域文化的認同,否則在缺乏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去發展,實際上存在不可持續的危機。從根源追溯,三地文承一脈、同宗同源,不管是北京文化、津門特色還是燕趙風骨,均為古燕趙文化演變而成,所以京津冀三地圖書館的合作一定要對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發揚,對區域文化內涵展開深入挖掘,確保區域行業成員都能感受到文化認同感[2]。當然,我們也應當認識到由于當前三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失衡而出現了一定的文化割裂,要想完全消融還需長時間的工作開展,隨著國家就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規劃的推行,圖書館的服務合作便是增強區域文化認同的最佳機遇,而在此基礎上同樣能夠助力京津冀三地圖書館合作服務水平的提高。
2.創新合作機制
京津冀文化的協同發展需要對舊有機制進行突破,從而促使京津冀三地資源得到優化配置,所以需要構建有效的合作協調機制。通過協同發展平臺的構建,實現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務制度和政策的全面對接,并且針對各項工作都需要制定可行且詳細的標準,立足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整合,促進共建共享。
具體來講,其一,應當積極向財政部門申請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專項資金,保證各項工作的開展有充足經費支持,并且要強化三地財務部的溝通,對項目推進中涉及三地財政政策對接的問題進行協調;其二,突破地域限制,在公共文化服務購買的過程中,要對三地文化單位一視同仁,將三地優秀文化資源納入到政府購買文化服務目錄當中,做好文化扶貧工作,讓更多貧困落后地區享受到高水平文化服務;其三,完善圖書館聯盟機制,共建三地資源共享平臺,開展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等多項服務,形成更具社會影響力的圖書館聯盟,促進三地市區級圖書館的合作服務與協同發展。
3.提高基層圖書館服務能力
基層圖書館作為直接面向廣大社會公眾且扎根于基層鄉村的文化機構,其服務范圍廣且服務人數眾多,只有不斷提高基層圖書館的服務能力,才能凸顯出京津冀圖書館協同合作發展的實效。然而鑒于當前京津冀三地基層圖書館普遍存在場館不足、經費緊張及人員緊缺的情況,我們需要對如何提升服務能力展開深入探索,比如天津市和平區圖書館由于自身人員緊缺而服務能力受限,因此該館在積極爭取財務支持去吸收勞務派遣工的同時,也利用總分館建設,依托于天津市圖書館展開了通借通還與文獻數據處理等服務,從而有效提高了自己的服務水平。
不難看出,京津冀三地基層圖書館在提高自身服務能力的同時,需要找準自己的優勢與特點,不僅要創新服務理念,還需構建人才交流機制,強化基層圖書館的對口合作,共建專業技術培訓基地,從而逐步提升基層圖書館的服務能力。
4.充分應用新技術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也發生了徹底的改變,而這一變化也為京津冀三地圖書館的協同合作發展帶來機遇。在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等高新技術去促進區域內教育事業協同發展方面,已經有了諸多成功經驗,比如北京市所構建的“數字學校”云課堂,則完全為京津冀三地開放,也讓三地小學生都能夠享受到北京基礎教育的優質資源[3]。所以,我們需要立足“互聯網+”的基礎上,將文化服務與互聯網融合,基于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去共同打造圖書館文化品牌,主要可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去實現資源的收集、匯總與分類,從而形成更具特色的圖書館云服務體系。實際上,在“十二五”期間我國便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并且在多年建設中,滲透于基層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已基本構建完成,所以京津冀三地圖書館可依托此惠民工程去推廣區域協作,共享海量數字資源,通過新媒體服務的開通去促進圖書館的服務創新。
綜上所述,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三地圖書館所展開的深度合作也開啟了行業發展的新篇章,筆者相信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政府的指導之下,輔以社會各界力量的有效滲透,京津冀三地圖書館行業必定能夠通過精誠合作而實現優勢互補,從而助力彼此的共同發展,為京津冀區域的協同發展提供強大的信息支撐與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吳穎,馮會平.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圖書館合作方式探析[J].江蘇科技信息,2017(14):11-13.
[2]余兵,張沫.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三地公共圖書館服務合作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8(3):27-31.
[3]弓運澤.圖書館對燕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功能探析——基于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9):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