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桂蘭
摘 要:目前在語文教學教育中閱讀已經成為很重要的教學方向之一,語文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學生積累語言知識、發展語文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語文閱讀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它在延續小學教育的基礎上,為高中的語文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老師進行有效科學的指導教育,找到正確的方向和途徑,保證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高效性。
關鍵詞:中學語文閱讀 閱讀教學 途徑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8-00-02
語文教育在我們國家的教育中一直備受重視,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語文教育的方式逐漸出現很多弊端,比如程式化教學、課堂模式創新程度不夠、信息化使用覆蓋面不廣等情況。而農村教學普遍存在對字、句的認識和粗略的理解上,往往忽略語文課本里作者要表達的更深層次的意思,導致語文教學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筆者針對目前農村語文教學的現狀進行論述,并且針對出現的這些情況提出參考意見,希望能夠給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些參考的方向。
一、中學教學中語文學科的重要性
1.語文是中學教育里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教育科目中很重要的一門學科,語文教學對于我國開展全面教育、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素質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語文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具高尚的個人品德、優良的道德品質、健全學生的全面發展、擴展學生的思維,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更好的學習打下基礎,語文是一生教育的最基礎部分和終身教育的良好發展方向,是民族文化傳承和社會精神發展的重要因素。
2.閱讀在語文學科中越來越重要。隨著最近幾年頒布的法律內容來看,國家對于語文教育有了更多的重視,并且做出明確的規定,第一:要求學生掌握最基本的閱讀方式,并且向多種閱讀方向發展。第二:在閱讀中提升對情感的理解和獲得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第三: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能夠在閱讀中分析作品表達的意思,在理解現代文、古文的基礎上提高語言素養,陶冶情操。第四:學生要養成愛好閱讀的能力,要培養自主閱讀能力。
3.中學語文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延伸,語文教育是我們國家教育的基礎,語文的學習能力能夠直接影響其他學科的進度,在經過小學六年的小學語文教育以后,初中的語文在其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擴展,在對于寫作、閱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階段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延伸,是初中學生學習的重要體驗,是高中學習的堅實基礎,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閱讀教育的重要性,養成高效的閱讀習慣。
二、農村中學語文閱讀的現狀分析
1.教學模式傳統
在農村教學中,語文教學的模式仍舊是很傳統僵化的,這種情況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語文學習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還會降低閱讀的積極性。比如初中課程中的《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老師在教學中會忽視其中的重點,沒有對其中作者要表達的要點進行詳細的講解。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會把整篇文章按照段落分成很多部分,然后要求學生分段閱讀朗誦,再學習重要的知識點,讓學生自行背誦或者要求背誦某一段落。這種程式化教學的情況,學生沒有辦法透徹理解全部文章要表達的意思,根本學不到這篇文章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導致課文失去吸引力,學生沒有積極性,喪失學習興趣[3]。
2.信息化教學推廣作用不明顯
目前很多初中課堂已經全面使用信息化現代化教育手斷教學,在教學中,多媒體教學的興起成為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學校把這種方式作為評級課堂好壞的標準,在不斷的更新教育方式上,把課堂的多媒體教育當成教育的重要評判標準,使閱讀成為一種形式化的東西,多媒體這種信息化的教學,重點在觀看、體驗上,而閱讀是需要情景交融,動嘴動腦,身臨其境的體驗和教學,學生把重點放在了觀看上而不是學習上,就會導致教師失去了課堂的主導作用,學生也沒有達到閱讀能力的提升和理解能力的提升,還浪費了正常課程時間,效果不明顯。
3.課堂存在的弊端
隨著課堂模式的不斷改革和電子課堂的興起,很多老師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模式來對課堂進行語文教學,課堂雖然有了一定的創新,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仍舊沒有對學生的學習和健全教育提供了途徑,在依賴信息技術的同時,忽略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的和全面實踐的發展,所以在教學中學習的弊端成為很明顯的不足。初中的教育除了要求對現代文的閱讀有一定的要求以外對于古文的閱讀也有很高的要求。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雖然利用了信息化手段創新了課堂,但是仍舊存在很多缺陷。初中的語文本身就是具有自己的特色的文章,這些文章涵蓋了中國古代近代的歷史、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時代背景、作者要表達的情感等方面都需要學習了解,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但是傳統的語文課堂模式,導致學生不思考,沒有自主學習能力,明顯缺乏閱讀意識。這種課堂模式需要創新發揮課堂教學的真正效果。
4.農村師資水平存在缺陷
農村地區的教師一般都是剛畢業不久的青年教師和從業已久的老教師,在師資隊伍上存在很極端的發展。基于此,老師在教育中會采用自己一貫的模式來教學。很早以前我們中國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但是在閱讀能力的培養上,很多老師沒有專業的知識,比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賞析閱讀,這樣一篇具有特色的詩文,里面有更深層次的故事、教育意義,以及作者要表達的深層次的思想傳達。但是在教學中,很多老師備課不完整,便利用其本身具有豐富的講解經驗,因此在教學中把自己的教育方式交給學生,其過程為學習重點難點、掌握中心思想、通讀全文。很多要求背誦的文章或者要求閱讀的文章,標明“聲情并茂”朗誦的文章也不會按照要求完成[4]。
三、提高農村語文閱讀能力的途徑探析
1.創新課堂閱讀教學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教學理念的改革,很多的教育方式已經實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育模式。因此在教育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要地位,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求知欲。這個過程中要求老師要對學生有很重要的引導作用,活躍課堂氛圍,在這種情況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和思考,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比如學習《蠟燭》這篇課文的時候,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分角色扮演其中的角色,然后就根據其中的角色對話進行閱讀,學生分開閱讀對話、獨白,扮演小女孩、媽媽、敲門人等等,在模擬情景中找到作品的氛圍,在這個過程中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然后增加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不斷的閱讀中體會到理想主義的旗幟是如何在人的一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五柳先生傳》,在閱讀中體會古文表達的魅力,體會陶淵明這個著名詩人的獨特生活方式,可以播放聲頻,創造學習意境,然后可以讓學生相互評價自己扮演的角色,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是高效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5]。
2.閱讀提升思考能力
在閱讀中,思考引導著學生的思維走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問題教學是老師經常用的教學方式之一,很多老師在教學中會問學生,你明白了嗎?有不明白的學生可以進行提問。通過有效的提問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課文表達的內容,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也能夠訓練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因此在教育中,老師應該進行有效科學的提問,能促進思考,促進高效學習,提高教學質量。提問的內容不可過于離譜天馬行空,而是應該刺激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熱情,比如《出師表》的學習,這是一篇較為復雜的古文,學習的難度稍微大一些。學生在學習現代文以后對于古文的學習是很難掌握的,因此老師在教學以后要及時削弱學生這個觀念。古文是我們國家的重要文化遺傳,比如《范進中舉》表現了其范進這個人物渴望考取功名的一生,老師在講解結束以后可以問學生“你們知道科舉是怎么形成的嗎?”,或者詢問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你們看見過范進這樣的人存在嗎?”這種科舉制度和求賢方式是否和現在的選拔人才方式有區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想象熱情,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這是很有效果的,這本身就是現實和想象結合的課文,在教導學生的閱讀中,領悟其中表達的魅力,教師在提問中,促進學生的學習和促進閱讀和想象能力的表達,具有很強的效果。
3.因材施教教學
由于教學資源的配置不足,農村學生在學習上沒有最新的設備和資源,教師應該針對這種情況做出調整。針對不同基礎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義,要求在教學中老師要合理的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的水平來進行教學。例如學習《變色龍》這篇課文,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讀全文,在這個基礎上對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指引,這個過程中很多的學生由于基礎的不同,在理解方面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可以要求理解能力低的學生,掌握文章的重點知識點即可。而對于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都高的學生則需要有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針對性教學,會取得更高的閱讀成效[6]。
4.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
閱讀也要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結合教學需要老師在這方面進行充足的準備。比如在臨近春節的時候農村的教師可以結合學生一起寫春聯,然后組織班上的學生一起對能夠看見的春聯進行收集閱讀,一方面可以增加他們對于春聯的理解,一方面還可以增加學生的實踐能力,老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下閱讀,養成獨立自主閱讀的習慣。
5.閱讀教學的重要方向
閱讀也有多種的形式,晨讀、閱讀、朗讀、朗誦等等,最近兩年央視播出的《朗讀者》就是對閱讀最好詮釋。閱讀是不需要掌聲和觀眾的,也不需要特定的環境,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進行閱讀。作為學生應該清楚的知道,任何地方都是學習的地方,任何地方都可以學習。
結語
要保證農村語文閱讀教學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就需要教師因材施教,積極探索新的方式,積極靈活改變教育模式,不斷創新閱讀教育方式,保證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高效完成。
參考文獻
[1]阮明明.初中語文有效課堂教學途徑探析[J]. 中學教學參考, 2011(10):15-16.
[2]尹明丹.智慧學習環境下小學語文閱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探析[J]. 中國校外教育, 2017(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