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勤煒
摘 要: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對于我們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也為黃山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努力建設美麗黃山、實現黃山經濟社會健康永續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實現路徑。
關鍵詞:生態文明思想 黃山 六個原則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8-0-01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對于我們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也為黃山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努力建設美麗黃山、實現黃山經濟社會健康永續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實現路徑。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重大理論創新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根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例如,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知上,習近平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不僅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一脈相承,而且開啟了以系統觀、整體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局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創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我國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
二、堅持六個原則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內容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集中體現為“六個堅持”: 一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類產生于自然,可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人類不能破壞自然,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文明興則國家興。二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徹創新、綠色、協調、共享、開放的發展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三是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生態惠民、利民、為民、親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四是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人類生存的地球上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實現循環的自然鏈條。要遵循自然,按照自然生態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五是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和法治,牢固樹立生態紅線觀念,從制度上保障生態紅線,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不能越雷池一步。六是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是全人類的共同參與,全社會、全人類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事務,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通過全人類共同努力,使我們生存的家園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三、推動黃山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黃山市在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高質量推進五大發展行動,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旅游+”,推動黃山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基礎,加快建設更美麗更富裕更文明的現代化新黃山。
1.積極推動綠色發展新方式
黃山市以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為契機,持續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推動綠色成為發展的普遍形態,使經濟發展在質的提升中實現量的有效增長。大力發展精致農業,因地制宜發展茶葉、徽菊、干鮮果、中藥材、皖南花豬、泉水魚等特色種養,積極探索小產區發展模式,延伸產業鏈條,全面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尤其深入推進茶葉種植生態化、加工清潔化改造,抓好小罐茶、聯合利華立頓茶葉等重大項目。大力發展新型工業,把主導產業培育作為新型工業化的重大任務,尤其是發揮水質優良、水量豐富的優勢,加快培育百億元水產業,著力打造支撐黃山發展的“工業脊梁”。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深入實施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1+5”行動計劃,積極推進“旅游+”,加快黃山東部開發,高標準建設月潭湖,加快構建多業融合、多點支撐的大旅游格局,努力爭當全國全域旅游先行標桿。
2.強化落實生態保護新措施
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一切活動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科學劃定生態防線,落實每道防線內防控要求,以不安小成、不求近功的態度,抓實“七項行動”,著力構建水清岸綠產業優的新格局。扎實開展“禁新建”行動,緊緊把住新建項目;扎實開展“減存量”行動,控制超標排放,為培育新動能創造條件、騰出空間;扎實開展“進園區”行動,促進企業集聚、園區優化、產業升級,加速產業高端化發展、綠色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扎實開展“建新綠”行動,不斷提升新安江流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扎實開展“納統管”行動,加快完善統一的環保監管系統網絡;扎實開展“強機制”行動,推動規劃編制、交通建設、環境保護協同一體。
3.加快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新制度
加快建立上下游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全方位深化黃山—新安江—千島湖戰略合作,積極探索流域生態共治、產業共興、發展共享的共建互促發展模式,力爭在跨流域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制度創新等方面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推進綠色發展園區共建,以融入杭州都市圈為契機,加強兩地開發區的戰略合作,探索發展 “飛地經濟”,努力實現優質生態資源與優質資本的有機結合。推進基礎設施互通,陸上共同謀劃推進黃衢溫高鐵、杭臨黃高鐵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水上積極發展千島湖至深渡旅游船運輸服務,空中推進屯溪國際機場遷建并推動其與蕭山機場進行國際物流等戰略合作,努力實現“水陸空”交通網的全方位對接。推進優質公共資源共享,打造“皖浙1號”旅游風景道,鼓勵浙江大學、浙江美院等高校在黃山辦分校,力爭在旅游、教育、醫養、信息等領域合作上取得突破,努力讓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的試點“盆景”成為美麗中國、美麗安徽建設的靚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