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倪迎春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8-0-01
一、勃利縣扶貧工作現狀
勃利縣位于黑龍江省東部,是七臺河市唯一管轄縣,全縣轄10個鄉鎮,133個行政村;總人口35萬人,2014年農業人口211614人。2012年,被列為省級貧困縣,在2015年、2016年、2017年三年中,先后開展三次動態調整“回頭看”及數據清理工作。勃利縣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100戶、25391人,截止2018上半年,未脫貧1984戶、2895人,貧困發生率1.37%。共有貧困村40個,脫貧出列29個,余下11個預計年底實現脫貧。所有貧困村全部實現“三通三有”。既“通硬化路”、“通寬帶”、“通廣播電視”、“有衛生室”、“有醫生”、“有文化活動場所”。
二、我縣扶貧工作的經驗做法
1.政府部門高度重視
在調研中,72%的貧困戶一致認為縣政府對扶貧工作是非常重視的。體現在既認真貫徹落實執行省、市指示精神,又結合縣里工作實際,采用干部包村、包戶等方式,實現扶貧工作責任落實到人,有效促進工作的開展。通過定期檢查驗收,經常自檢等方式,確保扶貧工作取得好效果。
2.精準識別及時建檔
在貧困戶的識別上,我縣做到了全面、準確、及時。從2015年35%的識別率精準到2017年的18%,實現全部建檔立卡,這充分說明在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上,我縣工作不僅做得實,而且做得細。
3.扶貧措施針對性強
我縣結合縣域經濟發展狀況,在扶貧領域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大力推動產業扶貧。經調查,在25391個貧困總人口中,有12787人為有勞動能力者,占貧困人口的50%。針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我縣通過發展木耳、萬壽菊、葡萄、生豬等綠特色種養殖項目,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實現貧困人口的“造血”功能,帶動貧困戶脫貧。同時,發展糧食加工產業、畜牧水產產業、特色經濟產業、農業設施產業、林下經濟產業、勞動就業產業、農村電商產業、休閑旅游產業、光伏發電產業、庭院經濟產業。做實“經營主體+貧困戶”平臺,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合作社等合作組織,通過集體的力量實現共同富裕。
二是完善社會保障。在完善教育資助制度方面:我縣制定了《脫貧攻堅教育保障實施方案》、《扶貧攻堅“控輟保學”實施方案》,對全縣貧困學生給予相應資助。調研數據顯示,勃利縣共有2911名貧困家庭學生,其中,學前328人,義務教育1806人,高中418人,大學359人,在政策的保障下,全縣貧困戶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無因貧輟學現象發生。2017年,為894名貧困家庭學生減免學費37.6萬元。在完善醫療保障和醫療救助制度方面:全縣共有因病致貧貧困戶6677戶、14163人。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新農合個人繳費部分財政補貼全覆蓋,減免了1149名貧困人口診療費和檢查費,貧困戶可以享受先就醫,后繳費的醫療政策,2017年,全縣為3574名貧困人口報銷藥費1200多萬元。同時,完善醫療救助制度,在貧困戶中開展巡回義診,確保早發現,早治療。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方面:堅持“應保盡保、應退盡退”原則,通過清理整頓,精準確定低保兜底對象,將符合低保政策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加強對低保對象的動態管理。經調研,至2018年6月,全縣共有農村貧困低保戶4738戶、8826人,五保對象400戶、415人。我縣實施了臨時救助“救急難”機制,2017年共救助3472人次,發放救助金72萬元。同時,還為651名農村貧困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63萬元,為592名農村重度殘疾人發放護理補貼107萬元。在推進實施危房改造工程方面:加大危房改造力度。通過調研數據顯示,勃利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有1718戶存在住房不安全問題,其中C級180戶,D級1481戶,無穩定住所貧困戶57戶。截止2018年七月,全縣共有1705個貧困戶通過危房改造政策解決住房安全問題。
三是推進金融扶貧。全面落實小額信貸和貼息政策,著力破解貧困戶發展產業資金不足難題,對于有貸款意愿,并且符合貸款條件的貧困戶實現應貸盡貸。三年間,共有2414個貧困戶享受到小額貼息貸款政策,共計1.18億元,對貧困戶家庭經濟發展實現有效扶持。推進成立勃利縣扶貧基金,重點幫扶因年老、多病而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保障這部分人群的生活水平,共下發扶貧資金達228.75萬元。
4.促進鄉村全面發展
據調研,我縣在振興鄉村經濟,改變農村面貌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一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通村公路,對水電寬帶設施進行改造和升級。二是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通過農業合作社,發展鄉村特色經濟等形式改變農民收入單一的局面。為貧困戶提供援助的同時,也讓貧困戶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貧困。三是提高農民知識水平。通過技能培訓,使農民掌握先進生產技術,提高農田畝產量,在調查中有27%的人表示參加過知識和技能培訓,通過培訓,農村勞動力專業技能水平大幅提升。
二、存在的問題
1.就業信息不夠充分
在調查的六個鄉鎮14個村屯中,有37.5 %的貧困家庭除了種植業收入以外沒有其他的收入,而就業信息不充分是其重要原因之一。隨著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機械化、半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勞動效率不斷提高,農業勞動時間投入大幅度減少,這樣必然造成勞動力就業時間的不充分,加上農村資源有限,特別是耕地面積的限制,農業本身吸納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將越來越少。不少貧困戶有在農閑時打零工貼補家用的想法,但苦于沒有獲得相關信息的渠道,這不僅白白浪費掉空余時間,還會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2.產業帶動能力不強
產業扶貧則是脫貧攻堅的根本舉措。而產業扶貧離不開市場、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強有力支撐,我縣這些方面的支撐服務還不到位。一方面,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滯后。貧困地區大都市場信息體系建設落后,初加工、倉儲、物流等設施簡陋,貧困戶獲得市場信息渠道缺乏,電商服務幾近空白,農產品收獲后缺乏長期穩定的銷售保障。調查表明,貧困戶的農產品仍然依靠老方式老方法銷售。另一方面,科技服務缺乏針對性。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和推廣人員長期形成的主要服務農村能人、生產大戶的思維習慣沒有改變,專門針對貧困村、貧困戶的科技服務不足。
3.技能培訓力度不夠
調研數據顯示,我縣目前仍有45%的貧困戶未接受過任何技能培訓。由于勞動力素質低技能差,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領域越來越窄,因缺少一技之長,貧困戶自身造血功能弱,技能培訓的缺失使得許多貧困戶無法掌握先進生產技術,無法提高農業收入。同時,在外出務工時也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工作,勞動強度大且工薪低,這種情況不利于貧困戶提高自身收入,擺脫貧困。
4.材料工作任務繁重
調研中,部分貧困戶反映在扶貧過程中需要填寫大量材料,使扶貧干部沒有過多時間去了解貧困戶的實際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制定符合實際的幫扶措施。調研發現有的表格,內容選項眾多,有的除了數據還需要照片甚至視頻,這就需要挨家挨戶仔細詢問,查看單據等翔實材料,工作量著實不小。
三、對策建議
1.廣泛提供就業信息
通過走訪我們了解到,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大多有選擇季節性工作的需求。政府應通過各種平臺,積極宣傳勞務信息,擴大貧困人群的務工機會,實現勞動力跨地區有序流動,定期組織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在農閑時進行勞務輸出,通過打零方、散工的方式貼補家用,增加收入,改變原來只依靠農業種植,靠天吃飯的做法,改變生活現狀。
2.強化產業扶貧能力
產業撫貧是貧困地區和人口擺脫貧窮的基本路徑,是最根本和最長久的扶貧。沒有產業發展帶動,貧困地區很難脫貧;缺乏產業支撐的脫貧,脫貧后的發展也難以為繼。根據我縣目前在產業扶貧方面存在的不足,應加強在市場、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支撐服務。一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建立“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政府+經營主體+行業協會+基地+農戶”等新型合作模式。二是發展農產品深加工,著力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三是積極發展鄉村旅游,增強鄉村農產品服務供給,形成消費熱點以增加農民收入。
3.加大技能培訓力度
針對技能培訓率較低的問題,建議應當根據本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產特點,多開設一些如電商知識、新型種養殖技術、手工編制等相關的理論和實踐課程,讓貧困戶了解和掌握一些初步的農業生產知識和實用技術;同時加強和發展農村成人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增強農民的市場經濟觀念、風險意識和文明意識,以各種形式和方法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能。在此基礎上,幫扶貧困戶積極運用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現代養殖技術,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增加收入,脫貧致富。
4.以務實精神助推扶貧工作
針對扶貧工作中存在材料工作繁重問題,必須減輕扶貧干部的,讓他們以務實精神完成工作,把時間和精力集中于扶貧本身,著重了解貧困戶的實際困難,找準扶貧工作重點、難點以及可能遭遇的困難,結合實際情況,找到精準扶貧的路徑和落腳點。同時,統籌安排對基層工作的檢查考核。上級部門的全面檢查、定期抽查、復核回訪等按年度科學安排,紀檢、審計和部門內部核查應加強信息共享,減少重復勞動,讓基層干部集中精力落實扶貧任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打贏脫貧攻堅這場難打、又必須打贏的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