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琰
摘 要:蘇州是昆曲與蘇劇共同的起源地,因此,這兩個劇種之間的關系較為親密,甚至年長一輩的戲曲前輩們會同時學習昆曲與蘇劇,還會同時演出,兩個劇種之間的表演技巧與藝術特征也互相影響呼應。本文主要是對昆曲與蘇劇在唱腔、文學音樂、表演形式上存在的相同、不同之處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昆曲 蘇劇 異同
中圖分類號:J8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8-0-01
一、昆曲與蘇劇在唱腔上的異同
昆曲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底蘊,因其中含有唱作念打這些其他戲劇中的重要元素而被稱為“百戲之祖”。目前,昆曲已在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中。昆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原被稱為“昆山腔”或“昆腔”,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蘇昆山地區,清代時被正式命名為“昆曲”,新中國成立之后,昆曲又被成為“昆劇”。它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花園中的瑰寶,是探究中國戲曲發展歷史必不可缺的素材資料。昆曲(江蘇)、海鹽腔(浙江)、余姚腔(浙江)、弋陽腔(江西)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分屬于南方戲曲系統中。
昆曲一開始在蘇州一帶流傳甚廣,在萬歷年間逐漸流傳到長江南部地區和錢塘江北部地區,之后隨著文人墨客的傳播到達今廣東、湖北、河南、四川等多個地區,最終流傳進入北京。昆曲的大面積流行得益于清朝康熙皇帝的喜愛,使其成為清代影響力最大的戲曲劇種。
蘇劇是蘇州地區的特色劇種,于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稱為我國第一批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蘇劇受昆曲影響較多,其中含夾雜一些花鼓灘簧、南詞等藝術特色。蘇灘分為前灘與后灘,是蘇劇的原身。前灘原稱為“錢灘”,受人誤傳后才有此名,后灘劇目主要是詼諧戲份,內容多為風土人情、地方習俗等內容,表演形式較為活潑,主要是一旦一丑的對手戲。
清代乾隆年間,蘇灘開始在江浙一帶流行,成為平民百姓喜好的休閑內容之一,后流行于江西、福建等地區。在這些地區流傳過程中,蘇灘也被融入到當地的特色劇種中,目前,浙江的婺劇、和劇及江西的贛劇中都留有蘇灘特色的對白以及一些南詞中常見的劇目。清乾隆之后,昆曲開始逐漸衰落,很多昆曲表演者開始表演蘇灘以此維持生計,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蘇灘開始逐漸發展起來。
蘇劇也受灘簧影響,其唱腔、唱詞不拘一格,沒有規范的唱腔要求,除了字正腔圓、節奏準確的要求之外,比昆曲演唱過程中要更加自由,蘇劇的表演帶有表演者極為突出的個人特色,有著濃厚的蘇州地區文化氣息,語調輕柔、辭去婉轉、唱腔圓潤、曲調深幽。蘇劇的曲調唱腔來自于昆曲中的曲牌,南詞及灘簧的曲調,主要受昆腔長發影響較多,具有非常濃厚的江南特色。
二、昆曲與蘇劇在文學、音樂上的異同
昆曲與蘇劇在文學音樂上息息相關,只是昆曲在演唱的曲調上存在南曲與北曲的區別,而蘇劇不存在這種區別。南曲的唱詞念白主要是以蘇州地區的方言為主,北曲的唱詞念白主要是以京白等更為通俗的口音為主。
我是蘇劇劇團的一名表演者與工作者,在表演蘇劇的過程中,我發現與昆曲相比,蘇劇更難表現,因為昆曲有固定的唱腔和表現形式,而蘇劇的表現形式較為自由,需要表演者根據自身條件、飾演的角色進行調整,才能找到最合適的唱腔。
蘇劇的形成與發展使其對表演者的清唱能力非??粗?,因此在實際表演時,蘇劇也很重視唱腔與念白。蘇劇是一種綜合型較強的劇種,它不但學習了昆曲的部分特點,還雜糅了其他劇種的表演技巧,在長期的發展中開始變得規范化、藝術化。目前,蘇劇中表現出的身段、步法、神態、動作等表演技巧與舞臺表現藝術依舊是從昆曲演變而來,但受到其他劇種的影響,蘇劇已經開始成為一個更獨立的劇種。
三、昆曲與蘇劇在表演形式上的異同
昆曲與蘇劇在表演形式上最大的差異還是在于唱腔與念白,蘇劇的唱腔與念白更偏向于蘇州地區方言中的中州韻,而昆曲的唱腔與念白更偏向于普通話中的中州韻。在表演曲子的過程中,蘇劇有著自身獨特的唱腔表現形式,樂器多半是以胡琴、板鼓等伴奏為主,而昆曲的曲子則是標準的“曲牌體”,即聯曲體結構,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昆曲中使用的曲牌數量較多,大約在一千種以上,伴奏的樂器多使用曲笛、板鼓為主。
中國古代歷史中,昆曲主要是唱給貴族階層聽的,它的唱詞、曲子、念白等包含著我國古代風流雅士對藝術的美的追求與創造。昆曲在當時代表著文人墨客的文化品位與文化修養,其唱詞優美,曲調悠揚,具有極為顯著的藝術性,需要觀賞者擁有一定的文學素養才能對其欣賞與品鑒,故而昆曲在古時距百姓的生活較遠。
蘇劇最早是在蘇灘上由商人自娛自樂演唱,同時在百姓群體中流傳。蘇劇的場次更加直白易懂,更加貼近老百姓的生活??梢赃@樣說,蘇劇是昆曲下里巴人的版本,而昆曲是蘇劇陽春白雪的版本。
昆曲對表演者的技術要求較高,表演者唱念做打四方面必須精通才能在舞臺上有一個亮眼的表現。我在之前學習昆曲的時候,授課的老師曾經說過:“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昆曲亦是如此。昆曲演員在舞臺上的每一個動作、神態,每一個角色,都是從生活提煉出來經過美的加工得到的?!币虼?,昆曲是對生活的美化及藝術化的反應。而蘇劇演員為提高自身的表演技巧,應當積極學習昆曲。中國戲曲歷史源遠流長,隨著歷史的進程演變出多種劇本、唱腔、身段、表演等,在這多種劇種中,昆曲是變化最少的那一個,它還保留較多傳統戲曲中常見的特點,劇本種類較多,是蘇劇學習進步的良好樣本。
結語
根據文中內容可知。昆曲與蘇劇之間存在差別,卻又息息相關,是兩種非常親近的民間藝術文化。但隨著現代流行文化的沖擊與西方藝術的影響,昆曲與蘇劇開始面臨失傳的危險,觀眾的減少與表演者、傳承者的減少都是影響昆曲、蘇劇劇團生存環境的原因,昆曲、蘇劇需要更多人的關注與保護才能搶救成功。作為蘇劇劇團的一名成員,我是蘇劇的忠實愛好者,也是昆曲的忠實愛好者,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昆曲與蘇劇,使它們在新時代的環境中不斷流傳。
參考文獻
[1]石乙婷.“媚處嬌何限,情深妒意真”——淺談昆曲《長生殿·絮閣》的主腔運用[J].北方音樂,2019,39(01):88-90.
[2]朱琳.從“認知啟蒙”走向“文化自覺”——基于蘇劇的調研及思考[J].民族藝術研究,2018,27(02):69-76.
[3]金紅.蘇州文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調查研究——以昆曲、蘇劇等項目為例[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9(05):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