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8-0-01
雙城區歷史悠久,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對旅游業發展而言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進入“十三五”后,旅游業對地方經濟的拉動作用日趨凸顯。特別是撤市建區后,我區旅游業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要挖掘保護好我區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好我區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展現百年雙城堡的文脈,為文化旅游業創造更大效益,從而推動我區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一、我區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概況
我區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主要包括清代歷史遺跡和民國建筑風格的舊址舊居等,這些歷史文化資源主要分布在老城區當中。清代歷史遺跡主要是承旭門及其附屬建筑。承旭門俗稱“東門”,始建于1868年,高11.5米、長8米、寬8.75米,當時門樓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周裝木雕花格扇,棟梁門飾有彩繪,樓頂覆蓋綠色琉璃瓦。正脊兩端鴟吻高駐,垂脊和戧脊上蹲琉璃瑞獸,門樓中間為拱形門洞,向城外的一面起圓形券拱,門樓上有副都統銜雙城堡總管雙福題寫的匾額“承旭門”,主體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是雙城區開發利用率最高的歷史文化資源。
東北民主聯軍雙城前線指揮部舊址坐落在雙城區東北隅,始建于民國初年,初為民居,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一座民國風格四合院,目前已經辟建為紀念館。該建筑是民居構造,分為東、西兩個小院,東為三合院,前有門樓,西為四合院。解放戰爭初期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等著名戰役均在此指揮。為了提高紀念館的旅游知名度,2006年以來區政府投入很大資金對紀念館進行修復性建設,并辟建了主題廣場,使紀念館的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提升。
雙城堡站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新城區車站街站房由兩座東西橫向的大殿相接而成,兩殿風格各異,主次分明,呈不對稱格局。殿頂綠色琉璃瓦覆蓋,正脊兩端盤踞著淺藍色坐龍一對,垂脊上蹲深綠色鴟吻,是一座綠瓦黃墻、飛檐斗拱的老火車站,也是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管內保護最完整的抗日戰爭歷史遺跡。這個擴建于1928年的老站,已成為雙城區的標志性建筑和黑龍江省省級保護文物建筑。
二、雙城區開放歷史文化資源存在的問題
1.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深度不夠。目前得到開發的僅有承旭門和東北民主聯軍前線指揮部舊址,多數歷史文化資源尚開發利用,如我區東南隅有五處得到有效保護的民國初期老建筑,包括文化街111號建筑、孫家宅、蔡運升舊居、軍調處國方代表駐地舊址、軍調處美方代表駐地舊址。對于已經得到開發的歷史文化遺跡雖然得到有效地保護,但其開發與利用仍然處于低級粗放經營階段,導致歷史文化的整體形象不鮮明,特色不突出,對游客缺乏吸引力,特別是東北民主聯軍前線指揮部址作為東北地區為數不多保存完整的地主莊園,其古樸典雅的晚清民居建筑風格,精湛考究的建筑工藝以及建筑繪畫、雕刻均體現出較高的藝術水平,舊址的國防教育功能和愛國主義教育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歷史文化資源沒有有效整合。具有悠久歷史的雙城堡護城河沒有得到有效開發,沒有與承旭門景點相配套,制約了承旭門景區的進一步開發。雙城區要發揮歷史文化資源在旅游業發展中的重大價值,使之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進而對黑龍江邊疆文化大省建設做出貢獻,必須充分了解我區歷史文化資源的現狀,走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道路。
三、我區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策
要有效開發我區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就要適應國內旅游市場的變化,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知識性、娛樂性和參與性體驗,并著力打造精品景區。
1.資源保護與開發相結合。文化部門和旅游主管部門要根據全市統一規劃,建立聯動機制,走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道路,有計劃、有重點地對尚未開發的解放戰爭舊址進行分期分批開發,不僅使其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得到發揮,而且能夠滿足游客不同類型的旅游體驗。要展現古堡雙城百年文脈,發展特色旅游,區旅游部門要發揮旅游品牌建設的主導性作用,利益當地特色歷史文化資源,唱好紅色旅游這臺主戲。對于此,可以利益東北民主聯軍前線指揮部舊址進行實景還原,吸引各大媒體、影視公司來雙城拍攝解放戰爭題材的電視劇、電影等,使我區獨特的歷史風貌得以展現出來,不僅提高了景區的活力,而且提升了我區的旅游知名度。
2.歷史文化資源永續利用。區文化主管部門和旅游主管部門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要提升旅游業的知名度,必須做到歷史文化資源的永續利用。因此,在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必須注重開發的整體性,注重景觀與周邊環境的協調,特別是在清代歷史遺跡的開發過程中,必須注重景觀的整體效應。因此,我區的市政、水務、環境保護部門要與文化旅游部門密切配合啟動護城河治理工程,還原其歷史風貌,使之與承旭門融為一體,再現清代雙城堡盛時的景象。
3.創新旅游產品營銷思路。長期以來,我區的旅游產品之所以知名度不高,與百年古堡的歷史傳承不相符合。歸根結底在于旅游產品營銷思路的滯后,沒有融入哈爾濱旅游品牌當中,因而我區得天獨厚的人文資源優勢沒有能夠充分發揮出來。隨著我區融入哈爾濱都市圈步伐的加快,景區的可達性大大增強,因此區旅游主管部門要發揮獨有的歷史文化資源的商務、會議、休閑度假旅游的潛力,更好地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在營銷策略方面,要依托哈爾濱冰雪旅游和濕地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借用哈爾濱的冰雪節、哈洽會、哈夏音樂會、濕地旅游文化節等大型節會的宣傳平臺,在其中嵌入雙城區特色旅游的主體內容或節目演出,借此機會拓展客源市場,促進旅游業的多元發展,讓雙城區的旅游產品打得響、走得出去。
對文化資源的保護,就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其各種精神文化功能,對于我區來說,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勝過金山銀山。進入“十三五”時期后,旅游業多東北經濟的拉動作用日趨凸顯,為我區發展特色旅游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因此,要實現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我區必須對歷史文化旅游作用進行深度開發,展示其獨有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從而打動每一位外地游客,進而增強哈爾濱市中心城區輻射帶動功能,推動我區經濟和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那瑩(1981.4-),女,滿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講師,研究方向文化學,現任中共哈爾濱市雙城區委黨校教研室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