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英
【摘 要】學生的個體化差異要求小學美術教師在作業設計上,要摒棄傳統美術課堂的作業設計方式。筆者在小學美術教學實踐探索中發現,實施“自助餐”式作業設計在為學生尋找最近發展區、幫助課堂環節順利實施、檢測課堂目標實現情況、課后開展多元教學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學生個體化差異;“自助餐”式作業設計;實施意義
學生作業質量的優劣直接反映了學生的課堂習得情況,可檢測教師課堂教學是否有效,也是檢驗本堂課是否為優質課的重要指標。因此,課堂作業設計得當與否至關重要。在多年的美術教育教研實踐中筆者發現,不少教師仍缺乏對學生個體化差異的關注,未擺脫傳統作業設計的桎梏。
一、傳統美術課堂作業設計概況
在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們習慣使用“普適”的教學方法,給全班學生布置相同的作業,要求他們在同一時間內完成。一堂課結束后,學生完成作業的速度參差不齊,質量更是不盡人意。這種忽略學生個體差異、“一刀切”的作業設計帶來的“吃不飽”、“不消化”現象,導致吸收能力較好的學生很難在作業中獲得成就感,同時,也帶給消化能力較弱的學生挫敗感,長此以往,學生將會失去對美術學習的期待,甚至喪失興趣。
鑒于上述情況,根據學生能力差異及時調整課堂作業設計之舉措迫在眉睫。從因材施教的角度出發,兼顧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分化作業層次,即根據課堂教學需要設計合理的作業菜單,讓學生依據自身的喜好與能力,自主選擇作業這樣的“自助餐”式分層作業設計,將極大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保障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筆者在《畫出物體立體感 空間感》一課的教學實踐中,采用“自助餐”式作業設計后發現,這種作業設計模式在小學美術課堂中具有實踐意義。
二、“自助餐”式作業設計在美術課堂中的實踐
1.“自助餐”式作業,為每個學生尋找最近發展區
從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中可知,學生的積極性是可以調動的,關鍵在于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是否關注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能否為他們提供稍帶難度的內容?!白灾汀笔阶鳂I設計就是根據課本的重點、難點、易錯點以及基本的規律、技巧,基于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設計作業。
《畫出物體立體感 空間感》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受到物體的立體感與空間感。為激發學生的潛能,找到他們的最近發展區,筆者在課前設計了如下作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任選一種作業要求,完成一幅表現物體立體感、空間感的畫面。
(1)畫樹或路燈,表現近大遠小的透視效果,可以添加適當背景(如人物、汽車);
(2)用線描方式畫幾何形體;
(3)運用透視原理自由創作。
上述作業設計旨在突破教學重點、逐層深入,三個選項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有利于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美術潛能,實現學生能力發展的目的;同時,可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自由,讓他們的思維獲得釋放,提升興趣。
2.“自助餐”式作業,串起課堂教學環節
上述“自助餐”式作業設計,也是筆者本次課教學思路的反映。
首先,以小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他們很難理解物體立體感和空間感的概念。為了突破這一難點,筆者在上課伊始,出示了兩幅圖:一幅平面房子,一幅具有透視感的房子。對比兩幅作品后,學生都認為具有透視感的房子給人“舒服”的感覺。
其次,滲透透視學理論知識,讓學生習得物體在二維平面上呈現三維空間的基本原理和規律,引導他們通過透視理論實踐,在繪畫作品中表現多元化、多層次、多方位的視覺效果,準確表達作品,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為了讓小學生更直觀地了解透視基本原理,讓更多學生達成第(1)項作業目標,筆者將復雜的“透視的秘密”歸結為“近大遠小”原理,而尋找“透視的秘密”即發現“近大遠小”的現象。
1.運用教具,共尋“近大遠小”現象
作業(1)中要求“畫樹或路燈,表現近大遠小的透視效果”,那么,具體何為“近大遠小”?筆者通過卡紙演示,在卡紙上切出一個正方形(四條邊留一條邊不要割斷),并讓學生觀察平面卡紙上的正方形,發現四條邊長相等;接著,筆者按住沒有割斷的一條邊,并把正方形往后拉,讓學生再次觀察。通過實物觀察比較,得出結論:同一個物體,與觀察者的距離不同,產生的大小空間感也不同。
2.借助校園圖片,發現透視現象
透視現象分為平行透視和成角透視。觀察物在水平線方向向遠處延伸,只產生一個消失點時,就是“平行透視”現象;觀察物在水平線方向向遠處延伸,產生兩個消失點時,就是“成角透視”現象。筆者通過讓學生根據消失點的多少判斷物體屬于何種透視現象。
學習透視現象時,筆者將課前在校園環境中發現的平行透視和成角透視之景的攝影作品在課堂上分享,比如操場的直跑道、教學樓的走廊、教室的桌子、校門口的直圍墻等,鞏固學生對透視現象的判斷。
3.觀察繪畫作品,觸摸平面線描
作業(2)要求“用線描方式畫幾何形體”。較之客觀性與現場感強的攝影作品,欣賞完攝影作品后,筆者展示了荷蘭畫家梵·高的《自畫像房間》、霍貝瑪《村間小道》兩幅油畫作品,讓學生發現成角透視、平行透視在畫面中的運用,提升藝術欣賞品味;為幫助學生在完成基本作業的基礎上實現自主表現,筆者出示同齡段學生的佳作。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從體驗實景轉換到畫面中來,從技法嫻熟、表現力強的大師作品回歸身邊的佳作,從視覺上觸摸平面線描,切實感受了簡單線條的非凡藝術魅力。
4.“自助餐”式作業,課堂教學目標的測試劑
到這一環節,筆者出示上述作業菜單及斜線法、垂線法、投影法示意圖。學生明確自己所選的作業之后,教師對這三種作業作構圖點撥,幫助他們發散思維,實現“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授課模式。各項作業點撥如下:
作業(1)提示學生從平行透視現象上表現畫面:先畫出消失點,然后,在消失點四周畫出四條近長遠短的輔助線,最后在輔助線附近添加景物;作業(2)筆者結合教材教學,現場給學生板畫,運用“斜線法”“垂線法”“投影法”等表現幾何形體的立體感;作業(3)強調畫面內容上下左右,既要預留一些空間又不宜太小,占整體畫面三分之二的版面為佳。
最終,在規定時間內,選擇作業(1)的學生大部分能按時按量完成;選擇作業(2)的學生,有近半完成,有的剛打完底稿還未上色;選擇作業(3)的學生完成作業的寥寥無幾,有的還在構圖設計,有的停留仍在構思之中。從學生作業的課堂反饋來看,在特定時間里,本課已達成基礎目標,而發展目標的實現則需借助學生課后的努力。
5.“自助餐”式作業,課后多元教學的有效方式
在統一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品創作,極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態度與作業質量,課后作業的延伸與拓展必不可少。由此,筆者專門為課堂“自助餐”式作業多增添了3道課后“佳肴”:(1)學生課后繼續完成未完成的課堂作業;(2)尋找幾個身邊有透視現象的場景,與家人一起分享;(3)有條件的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上網查閱資料,看看除了常見的平行透視和成角透視現象之外,還有無其他透視現象,并將資料帶回課堂與同學分享。
課后作業“配餐”是課堂的延展,是多元教學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對《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的“通過美術課程,學生了解人類文化的豐富性,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的踐行。
小結
結合上述實踐我們發現,一份著眼學生不同智力水平的合理得當、貼近學生心靈的小學美術“自助餐”式作業設計,是落實素質教育、實現“美”育的重要環節;不同作業選項的設計源自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由此,“自助餐”式作業在激發學生潛能、擴展發揮空間,助力學生提升美術創作自信、創作更優秀的作品以及實現自我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總之,美術教師不能忽略學生的個體化差異,應在此基礎上繼續探索教育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
[1]黃文濤﹒設計“自助餐式”作業初探[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11(11)
[2]王秩法,戴飛洪﹒小學數學“自助餐”式作業的設計與應用[J]﹒教學研究與管理,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