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立朋



摘要 目的:探討小柴胡湯加減合耳穴埋豆治療中風后眩暈的臨床效果。方法:2017年5月-2018年4月收治中風后眩暈患者100例,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選擇小柴胡湯加減治療,觀察組則選擇小柴胡湯加減加上耳穴埋豆治療。比對效果。結果:觀察組療效、眩暈癥狀好轉時間、眩暈發作頻率減少50%,時間、對生活的影響消除時間、眩暈癥狀積分、腦部血流動力情況相比對照組有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無異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5)。結論:小柴胡湯加減加上耳穴埋豆治療中風后眩暈的療效肯定。關鍵詞小柴胡湯加減;耳穴埋豆;中風后眩暈;臨床效果
眩暈多見于老年患者群體,中風后常見,可出現身體旋轉、眩暈、無法獨立站立,休息后可緩解,但無法根治【1】。本研究分析小柴胡湯加減合耳穴埋豆治療中風后眩暈的臨床效果,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7年5月-2018年4月收治中風后眩暈患者100例,以隨機數寧表法分組。觀察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齡62 - 80歲,平均(67.21±2.22)歲;病程12 - 32 d,平均(22.50土0.4l)d。對照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齡61-80歲,平均(67.11±2.65)歲;病程12 -3ld,平均(22.24±0.57)d。兩組一般資料之間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選擇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基本方劑藥物組成:柴胡25 g,生姜9 g,清半夏12 g,人參12 g,黃芩15 g,炙甘草9 g,大棗4枚。痰濁加茯苓15 g,陳皮9 g;氣血虛虧加入當門15 g,黃芪30 g,葛根12 g;肝腎陰虛加用懷牛膝15 g,熟地黃18 g,山萸肉12 g;肝火上炎加龍膽草6 g,12 9;肝陽上擾者,加用天麻12 g,鉤藤15 g;血瘀阻竅癥狀者,加用川芎12昏赤芍9 g,當門15 g。水煎服,給予2次/d服用,治療2周。觀察組則選擇小柴胡湯加減加上耳穴埋豆治療。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耳穴埋豆,方法是選擇肝、心、脾、枕為主要穴位,血壓高加上降壓溝,氣血兩虛加上心、額、內分泌、皮質下等穴位;痰濁加賁門、脾、胃等穴位,王不留行籽貼壓,每個穴位進行按壓直至出現脹痛,每天按壓3-4次,3d更換1次,治療2周【2.3】。
觀察指標:比對兩組療效、眩暈癥狀好轉時間、眩暈發作頻率減少50%時間、對牛活的影響消除時間及施治前后患者眩暈癥狀積分、腦部血流動力情況、不良反應。療效判定標準:①治愈:病情恢復正常,癥狀體征消失,頭暈等癥狀消失,眩暈癥狀積分、腦部血流動力情況改善> 50%;②好轉:體征等改善> 50%,頭暈等癥狀改善,眩暈癥狀積分、腦部血流動力情況改善25% - 50%;③無效:疾病改善的幅度<50%,眩暈癥狀積分、腦部血流動力情況改善< 25%。總療效=治愈百分率+好轉百分率【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0.O,行x'、t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療效比對:觀察組相比對照組療效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l。
施治前后眩暈癥狀積分、腦部血流動力情況比對:施治前兩組眩暈癥狀積分、腦部血流動力情況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施治后觀察組眩暈癥狀積分、腦部血流動力情況改善的程度更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__見表2。
兩組眩暈癥狀好轉時間、眩暈發作頻率減少50%時間、對?;畹挠绊懴龝r間比對:觀察組眩暈癥狀好轉時間、眩暈發作頻率減少50%時間、對?;畹挠绊懴龝r間更有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對:觀察組不良反應無異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見表4。
討論
耳穴埋豆即采用王不留行籽按壓耳穴,可產牛刺激,吸收藥物成分,操作簡單,安全性高,可發揮健脾化痰、疏肝理氣等功效。小柴胡湯中有炙甘草、柴胡、生姜、人參、大棗、黃芩、半夏,具有扶正祛邪和清熱利膽、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等作用,可有效改善腦血
綜上所述,小柴胡湯加減加上耳穴埋豆治療中風后眩暈的療效肯定。
參考文獻
【1】蘆宇.小柴胡湯為基礎方加減對腦卒中后眩暈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影響【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20(9):163-166
【2】李佳莘,曹云,張耀巍,等小柴胡湯疾病病譜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8,16(4):102-103
【3】謝祖藝,陳碧霞,楊作卿小柴胡湯加減治中風后眩暈效果觀察U 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7.33(12):1373-1374
【4J朱夢雪,周愛玲,劉玲.柴胡類方腦病應用驗案2則【J】湖南中醫雜志,2018,34(3):96-97.
【5】趙成巧小柴胡湯加減聯合醒腦開竅針法治療中風后眩暈臨床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18,27(2):297-298.
【6】岳麗麗中藥小柴胡湯加減治療中風后眩暈的成用效果評析【J】北方藥學,2018,15(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