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葉萌
【摘 要】當代作曲家路在易先生以詩人艾青1938年創作的抒情詩《我愛這土地》為詞,于2001年改編創作了藝術歌曲《我愛這土地》。本文將以此藝術歌曲為研究對象、從歌曲的創作背景、演唱方法、曲式結構以及情感處理,結合個人的聲樂學習的體會和經驗,總結對歌曲的理解與感受。
【關鍵詞】陸在易;歌曲《我愛這土地》;情感抒發;
中圖分類號:J64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1-0068-02
一、創作者簡介及作品介紹
(一)詩人艾青
艾青,現代著名詩人。著有詩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陽》《歸來的歌》,詩論《詩論》,長篇小說《綠洲筆記》等。被世人譽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我愛這土地》就是艾青先生的一首現代詩。這首詩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濃厚的時代感。詩中以一只鳥來形容對祖國的眷戀以及一片赤子之情,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更表達對祖國命運的擔憂。
(二)作曲家陸在易
陸在易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他的音樂創作涉及多種體裁,作品豐碩,幾乎將每首作品都打造成時代的精品。路在易先生在藝術歌曲上有著非凡的成就,代表作品《祖國,慈祥的母親》《橋》《家》《盼》等。這首《我愛這土地》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首歌曲創作時長足有三年之久,作品飽含深情,創作技法難度極高,鋼琴伴奏十分考究。這首歌曲反映出了作曲家對祖國的愛和對大自然濃厚的依戀。
(三)歌曲創作的歷史背景
這首詩創作于1938年,抗日戰爭已經爆發,日本侵略軍瘋狂地侵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中華兒女奮起抗擊,進行了頑強不屈的抗日救亡斗爭,愛國詩人艾青以一只鳥自喻,這只小鳥不知疲倦地盤旋在祖國的大地上,即便聲音嘶啞也永不停歇地為祖國的河山歌唱,既唱出了祖國大地上的悲痛與苦難,又唱出了這廣袤大地上的溫暖和希望,即便是死去,也要將小小的身軀融入祖國的故土,整首詩情感強烈而內斂,基調深沉而憂郁。
二、歌曲的藝術風格
在曲式結構上,作者采用了由引子——間奏——尾聲——尾奏的再現構成的兩段體的結構,還將西洋歌劇中的宣敘調手法和具有中國民族特色風格巧妙地糅合在了一起,所以歌曲既有了中國藝術歌曲的抒情幻想和自由,又包含了西方歌劇的強烈又精巧的戲劇性。這首曲子的組成結構是復二部曲式結構,有兩個單二部曲式構成。歌曲開始的調性是降G調,在第一個單二部曲式在第一段,作者用了寬廣流暢的音樂線條,從容舒緩,娓娓道來,但在四個排比樂句“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之后,上揚的旋律帶著很強的沖擊力,悲憤的情緒逐漸地出現了,前三句的弱起層層深入,聽之使人的悲憤之情郁結于心。而第四句“那來自林間溫柔的黎明”又如夢似幻地使人憧憬起了和平與希望的曙光,層層加疊,絲絲入扣,更多維地向我們展現了那個年代億萬同胞在戰爭中受到的傷害和對和平的憧憬。第二段“然后我死了”又將聽眾緩緩帶回了開始較為柔和的詩朗誦般的悲傷地訴說。這段樂曲的鋼琴織體形式是使用了非常多六連音。“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在第一部分出現時掀起了第一個高潮,伴奏中用了重下屬和弦和六級和弦的離調,第二次出現的時候雙手齊奏,并加大了力度,著力強調了對“激怒的風”抒發的憤慨情緒,音樂色彩非常濃厚。
在第二個單二部曲式開始的部分轉為A大調僅三樂句后再轉回降G調,由于音區的提高,整個音色更加的明亮,這一部分重復再現了上一段的歌詞。在開始轉調部分的三個樂句與前后相比之顯得格外地浪漫自由,路在易先生在這三個樂句中營造出了飄逸愉悅的音樂感覺,與之前的憤懣憂郁對比鮮明。就在聽眾認為一切都要好起來的時候,作曲家突然轉回了降G調,幻想的光明消失,繼而灰暗的現實又籠罩了一切,鳥兒就算喉嚨已經嘶啞,也要傾盡全力為了土地而歌唱。雖然轉回到降G調的旋律和上一段旋律相同,但情感和力度卻已經升華,與上一段相比較這一段更加的有深度,作曲家深厚的藝術造詣,將詩歌中的憂郁與憤懣發揮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歌曲尾聲,旋律如瀑布一般勢不可擋飛流而下,作曲家直抒胸臆,高音區用感嘆詞“啊”反復地詠唱,所有的悲痛和感傷一并迸發,涌動著潛流地火般的激情,仿佛是臨死之前也要為了深愛的土地灑下的最后一腔熱血。尾聲旋律寬廣流暢,含有抒情詠嘆的風格。
三、歌曲的演唱方法
(一)歌曲演唱時的氣息與吐字
這是一首有抒情詩歌改編而成的藝術歌曲,字里行間都充滿了濃濃的詩意,飽含深情。所以,在練唱之前為了揣摩歌曲的意境,應該多練習富有感情的朗誦歌詞。聲樂藝術方面一直講究“字正腔圓,聲情并茂”,這樣才可以使聲音更具有感染力。
“氣為聲之本”氣息是聲音的動力,是聲音的源流,只有把握好氣息才可以更好地演繹作品。是這首歌曲中有非常多長線條的樂句,如果氣沉不下去,唱歌的時候聲音就會浮在上面,就可能會造成時值不夠,音準不準的問題,繼而造成破壞作品的完整性,使歌聲缺乏音質美的惡性后果。所以唱好一首歌一定要有足夠的氣息,讓聲音能像風箏一樣,氣息作為拉著風箏的那根線,就算聲音飛得再高氣息也要牽住,這樣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住氣息,使聲音有控制,有力量,為歌曲的情感抒發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藝術歌曲情感意境的表現
藝術歌曲與其他創作歌曲有所不同,藝術歌曲是根據詩歌的含義而創作的,其中包含詩歌中的波瀾起伏抑揚頓挫。所以,演唱者不僅要關注自身聲音的美感,也要認真地揣摩作品,并對歌詞做出詳細的研究,同時賦予一些自身的見解,使作品經過二次創作以后可以更加豐滿和生動。
感情真摯,情感豐富,在歌唱中非常重要,在這首作品中,詩人和作曲家的思想與情感在歌曲中完全融合,在開始鋼琴的引子部分,就要馬上進入到作品的感情境界中。例如:在開始的“假如我是一只鳥”時,聲音進入應當平穩,像是作者的內心獨白一樣,感情表現得內斂而憂郁,隨著后來“暴風雨”“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三個意象的出現,都表現出了遍布在這片土地上的痛苦與憤怒,三個樂句都是弱起,所以演唱時應該逐漸遞進,由傷感轉變為悲憤,和前面訴說的情緒形成對比,讓音樂更有戲劇性,也更容易激起觀眾的共鳴。
(三)演唱歌曲《我愛這土地》體會與心得
第一次接觸到《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歌是在初中的課本上,我被老師點名站起來朗誦了它,在朗誦完畢后,我的心情特別的沉重。艾青先生的這首詩,莊嚴,憂郁,真誠。在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在這字里行間真切地感受到了國土淪喪給人們到來的痛楚。天色蒼灰茫然,被狂風暴雨磨礪的土地上,有一群堅強勇敢的中華兒女,忍著戰爭帶來的傷痛,為了這片曾經溫柔美麗的土地頑強地抗爭著。后來非常有幸接觸到了這首優秀的作品,在試聽學唱的過程中,這首歌曲依舊給了我非常大的觸動。作曲家陸在易先生精湛的作曲手法使這首作品在歌曲中更加有戲劇性,第二段的重復更是在情感上的一種升華,讓音樂將詩歌表達的情感更加多維地展現了出來。
四、總結
這是一首演唱難度非常大的藝術歌曲,在氣息控制方面和情感把握處理方面有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必須要非常努力練習,才可以做到不顧此失彼,較好地演唱這首作品。
因為這首樂曲的伴奏是無旋律伴奏,再加上音樂風格自由,樂句大,在不熟練的情況下很容易合不上伴奏。在老師們的幫助下,我才逐漸地對作品有了完整的認識。
我在演唱這首高難度的作品,有不小的壓力,生怕因為自己的疏漏和不足褻瀆了詩人和作曲家創造出的情感意境。初學時,歌曲演唱得生硬,感情無法完全代入,所以并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當我發現不足后,做了許多功課,在深入了解演唱情感后又開始重新練習,情感表達效果好了許多。所以,以情帶聲才可以引起聽眾的共鳴,更好地傾聽優秀的藝術作品和歷史的聲音。
參考文獻:
[1]艾青著.劉屏編選.艾青.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2]陸在易.我愛這土地――陸在易藝術歌曲選.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10,第1版.
[3]謝功成.曲式學基礎教程.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