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晨
【摘 要】以藍印花布與民國文化為研究對象,提取藍印花布的美學元素并探究民國文化的精神內涵,嘗試突破現有文創產品的自身局限性,將民俗文化——藍印花布與民國文化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合理分析受眾人群并確定產品定位,從藍印花布與民國文化中提煉用于設計表達的元素,將其意象化并進行合理融合。在文化產品設計實踐中,應突破文化的“表象”,避免過度符號化與程式化而使產品本身陷入“形”的束縛,喪失其精神內涵。
【關鍵詞】藍印花布;民國文化;文創產品;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0-0123-03
隨著當代社會經濟與文明的發展,人們除了追求物質生活上的基本需求,更注重精神層面的豐富和滿足。因此,人們越來越重視產品的精神內涵及其帶來的美學與情感體驗,文化創意產業在此需求下應運而生,并在近年來飛速發展。但很多文創產品只是簡單的“文化”符號與產品的生硬拼接,“文化內涵”徒有其表,產品的功能性甚至也大打折扣。長此以往,人們對不加修飾和創造并過度使用的“文化符號”審美疲勞,文創設計的發展陷入瓶頸。
文創產品的設計需要對自身模式的突破與轉變,將其融入更深的文化內涵,讓文化精神更好地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利于產業的長久發展。
藍印花布作為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有著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民國文化在近年來掀起了一陣復古文化潮流,飽含歷史人文精神。在“網紅”文化盛行的快消費時代,通過以產品為載體的藍印與民國的碰撞,讓民俗文化與民國文化在我們生活中仍留有一絲溫度。
一、研究背景
(一)文創產品設計的問題分析研究
1.受眾人群不明確。
文化創意產品發展至今,取得了很多成果,不乏有很多優秀的案例。文創產品的內容與題材也十分廣泛,比如歷史文化、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城市文化、影視文化、校園文化等眾多題材。不同的文化內涵包含了不同的情感體驗,例如歷史和傳統文化可能包含著更多的精神內涵,民俗文化更多地體現一種傳承的精神,城市與影視文化可能體現了某種情懷。因對這些情感體驗的需求因人而異,也就存在針對不同題材文創產品的目標受眾。
明確目標受眾是文創產品設計前期的關鍵,為后期產品設計提供方向。市場上有些文創產品沒有明確的受眾人群,但這并不意味著因缺乏針對性而獲得更廣泛的受眾基礎。缺乏針對性意味著缺乏產品自身特色,受眾人群不明確或為了迎合更普遍的受眾而降低自身“設計創造”的姿態反而會適得其反。我們在設計之初應對目標受眾人群的選擇有所取舍,研究分析可能的受眾人群特征及偏好,利于設計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創產品。[1]
(二)產品定位模糊。
在明確受眾群體的基礎上,應對文創產品進行具體的產品定位,包括產品類別、功能、以及文化內涵的定位。很多文創產品的不成功在于對于產品的文化內涵或功能定位模糊。文創產品,其核心也是產品,功能性是作為產品的基礎。但很多產品因強調表層的“文化價值”而忽視產品的基本功能,使文創變為簡單的“紀念品”和“一次性”消費品。[2]對文化內涵沒有較深的認識是產品的文化定位模糊的主要原因,文化內涵“似是而非”,“形”似而“意”異。
(三)產品缺乏創新。
市場上文創產品品類繁多卻又大同小異,多數產品缺乏創新。一是文化元素的解構和重組較平面化,停留在基于圖案的元素拼貼;二是過度使用文化符號。在文創產品設計中,容易陷入對某一文化的刻板印象,給文化貼上標簽。[3]有很多文創產品不加創新改造地將文化符號進行簡單的重復,雖可能會引起消費者一時的興趣,但在人們審美疲勞后,消費熱度也會很快褪去。文化符號的濫用會使文創設計的發展陷入瓶頸,對文化符號和元素合理地運用,可以延長產品的周期,才會是“可持續發展”的文創設計;三是造型和功能缺乏創新,所謂產品“換湯不換藥”,同樣造型、功能的產品,在上面貼上含有不同“文化元素”的圖案,怎么能真正地體現兩種文化內涵的特色呢?
林榮泰先生提出“創意源于文化,形于產品,用于生活,成于品牌”。真正的文化創意產品,是通過現代的設計方法為文化尋找具有文化內涵和美學形式的傳承載體,不僅能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對產品功能的需求,還能認識和體會文化內涵。[4]
(二)藍印花布概況
1.藍印花布發展概況
藍印花布又稱藥斑布、澆花布等,是中國傳統的工藝印染品,已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藍印花布起源于秦漢時期,在唐宋時期逐漸發達起來,在明清之際廣為流傳,而在清末,受到外國洋布印花沖擊及朝廷的禁止逐漸走向衰弱。如今藍印花布在我國江蘇、江西、浙江、四川、湖南等地均有生產,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加以保護和宣傳。但因其生產技術和時尚審美有一些落后,沒有普遍地被當代人所接受。藍印花布的文創產品也相對滯后,主要以景區紀念品、博物館周邊以及品牌專賣這三種形式。[5]多數產品因缺乏創新性,沒有很好地融入當代人的日常生活中。
2.藍印花布文化價值
藍印花布的文化價值要從美學價值、文化價值以及情感價值三個方面分析。
藍印花布作為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品,是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體現了民俗風貌和人格精神。藍印花布有藍白兩色,藍色代表著低調、沉靜,白色象征純潔、美好,藍白交織則清新淡雅;其紋樣風格自然古樸,體現了素雅、含蓄的審美文化傳統;圖案構成以點成線,以線成面,富有節奏和韻律,近虛遠實,融合了抽象與現實主義,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同時對現代設計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6]
藍印花布還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價值。其紋樣體現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吉祥觀念: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其工藝、紋樣圖案和構圖還反映了陰陽相生的文化觀念。其手工制作的淳樸自然,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藍印花布同時也作為勞動人民與自然溝通的介質,通過特殊的圖案語言,表達了對生活樸素的情感和愿望。
(三)民國文化與“民國范”
近年來,從民國文學熱到民國風的復古設計潮流,我們漸漸地認識到了與印象中所不一樣的民國。“民國文化”“民國范兒”成了一種潮流與情懷。
這種情懷不同于一般的懷舊感情。從辛亥革命以來,民國開啟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對中國現當代所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民國連接著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又和西方的新文化發生了碰撞與交匯,因而孕育了這樣的“民國文化”。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民國文化”應當具有更加深刻的內涵,而遠非我們如今給它附加的標簽和符號。
陳丹青先生最早提出來“民國范兒”這個詞,他也曾多次提道:“所謂民國范兒,首先是一種趣味、一種風尚、一種美學”。它也更多的是指民國知識分子的一種既具有傳統的文人魅力,又有新時期民國風氣的人格特點,是一種時至今日我們仍懷念與尊崇的精神內涵。[7]民國的精神內涵和氣質是這個時代的真正閃光之處,也是民國文化的核心。
二、設計思路與創新點
(一)明確產品目標
首先需要明確受眾人群,再根據受眾人群確定產品定位。
經過前期的調研,為基于藍印花布與民國文化的文創產品選定目標群體。確定產品受眾為有一定文學藝術素養基礎的年輕群體,喜歡復古元素,有一定的懷舊情結,可以接受傳統民俗元素,喜好具有創新和特色的文創產品。
產品定位在具有實用功能性的家居用品,對于產品本身有所創新,兼具藍印花布與民國文化的文化內涵,但不帶有強烈的情感傾向。
(二)提取藍印花布設計元素
根據對藍印花布的文化價值分析,從美學、文化、情感三方面來分析提取用于文創設計的藍印元素。
通過調研與資料收集,將藍印花布的藍白相間的色彩作為表層的美學設計元素。歸納其紋樣的構成方式和規律,將其作為較深層的美學元素,并結合現代平面構成方式,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的創新。例如圖1所示的藍印元素的壁燈設計,采用藍白兩色的木珠用現代構成的方式詮釋傳統的藍印花布圖案。[8]在文化元素方面,需要深刻體會藍印花布所表現的陰陽觀與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以與其相似的表達方式完成新的呈現。藍印花布所蘊藏的情感內涵和寓意更多地以紋樣圖案的為載體來傳達的,從美學和文化元素中就已體現了自然樸素的情感與美好愿望。
在元素的提取與運用中,要重視更深層的文化元素,盡可能地脫離表象以及外在形式的束縛,但也不能完全摒棄表層的元素,而失去表達文化內涵最直接的途徑。除此之外,還應避免不加創新的程式化表達,要以更加抽象、現代的表現形式融入設計實踐中。
(三)發掘民國文化內涵與民國精神
民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的轉型時期,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又是西方文化的傳播者,因此這一段時期的元素具有傳統與摩登的雙重特性。
提到這些元素我們可能會想到月份牌、留聲機、中山裝、旗袍、茶館等具有代表性的符號。作為視覺性的、物質性的元素具有一定的美學意義,但也只是文化的表象、意義的符號。而研究這些表象與符號的重要意義在于借助“物”這種符號化表象去盡量真實地理解民國時期的人與事,認識那個時代,體會真正的民國文化。[9]從外在的器物、人們衣食住行出發,來還原一個生動的民國景象,嘗試從名人軼事和日常瑣事發掘民國文化內涵與民國精神。
余秋雨先生對文化這樣定義:“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我們對于表現民國文化的設計核心,也應是以產品為載體的,對這種仍被尊崇和渴求的集體人格的表達。民國文化也因融入了新的當代精神,而賦有生機與活力。
(四)尋找藍印花布與民國文化的融合點
從時間上看,藍印花布也曾在民國時期留下痕跡,藍印花布也可以看作是民國文化的一個小的組成部分。藍印花布的古樸自然與民國文化的自由,兼容并包碰撞,可以將藍印花布的元素用于著重體現產品“形”的表露,而民國文化的內涵作為“意”的表露,形成內外相應又相互融合的設計基點。
在這個系列的產品中,還應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元素的交匯與融合,使產品內涵更加飽滿和生動。
三、結語
文創產品相比一般的產品,更具有文化價值,除滿足基本的功能性需求,更具有傳播文化的作用。作為傳承文化內涵的載體,它扎根于社會生活的土壤,傳承文化精神,更展現與引導時代的審美文化。
文章想通過文創產品這個介質,展現藍印花布遇上民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感受傳統民俗的基礎上,合理借鑒民國設計風格并融入民國文化內涵,從文創產品本身做出創新,打破其固有模式,將藍印花布與民國文化更好地融入于我們的當代生活。
參考文獻:
[1]黃益,劉遵月,郭寬容,季成誠,尹強.文創產品設計方式研究——以南京民國建筑文化為例[J].戲劇之家,2019,(2):137-138.
[2]宋辰,王瑋,馬伯堯.非物質文化遺產“藍印花布”的品牌塑造與創新[J].戲劇之家,2018(30):99-102+116.
[3]蘇靜, 王瑋.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家居產品中的運用 [J].戲劇之家,2018(26):126-127.
[4]顏曦.文創產品設計方法淺析[J].藝術品鑒,2016(11).
[5]史湘云,王瑋.藍印花布在現代女性服飾中的設計與運用 [J].戲劇之家, 2018(28):118-121.
[6]謝曉冬.藍印花布的圖案創新探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6.
[7]李超然.淺論“民國范兒”[J].名作欣賞,2014(15):43-44.
[8]楊悅.探析梁平藍印花布文化創意產品創新途徑[J].包裝工程,2018,39(14):227-231.
[9]張黎.民國設計文化小史·日常生活與民族主義[M].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