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丹
【摘 要】讓-保羅·薩特的戲劇《恭順的妓女》以麗瑟如何幫助黑人逃脫被殺命運為主要內容。劇中白人妓女麗瑟在親歷了火車上白人湯麥斯槍殺黑人的事件后,起初為了避免卷進官司選擇明哲保身,然后在警察和湯麥斯親戚們的威逼利誘下選擇替湯麥斯作偽證,最后在得知作偽證造成的不良后果后選擇幫助黑人逃跑。可以說,她在選擇上經歷了“逃避——妥協——反抗”的過程。從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角度上說,麗瑟進行一次次倫理選擇的過程是她內心理性意志逐漸戰勝自然意志和自由意志的過程。她幫助黑人的選擇體現了她的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表現了其人道主義精神,也為現實社會矛盾的化解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恭順的妓女》;讓-保羅·薩特;文學倫理學批評;倫理選擇
中圖分類號:I106.3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1-0216-02
當戲劇《恭順的妓女》(The Respectful Prostitute,1946)于1948年在美國公演大獲成功之后,同年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在該劇的一篇序言中寫道:“我是反種族主義者,因為我知道種族主義是什么意思。……今天在這出戲中我譴責種族主義。”[1]204-205由此可知,該劇的劇情是圍繞著白人和黑人之間的矛盾展開的。然而結合該劇的標題“恭順的妓女”以及細讀劇本后發現,在白人群體中,妓女麗瑟是與眾不同的。她在“要不要證明黑人是無辜的”這件事上,經歷了逃避作證、屈服于功利而作偽證之后,最終選擇反抗強權并勇敢地保護黑人。文學倫理學批評認為,人的倫理選擇一方面是指“人的道德選擇,即通過選擇達到道德的成熟和完善” [2]267,另一方面是指人面對多個選項的選擇,而不同的選擇會產生不同的倫理價值。很顯然,麗瑟的逃避、妥協和保護黑人的倫理選擇過程反映了她內心理性意志對自然意志和自由意志的戰勝,使她最終走向了道德的完善。
一、求生欲望驅使下的明哲保身
我們知道,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安然立足就需要掌握好生存的基礎,比如人際關系、社會地位和自身技能等等,這是人趨利避害的生物本性,也是人在求生欲望驅動下所能做的基本選擇。在戲劇《恭順的妓女》中,白人妓女麗瑟想要在美國南部生活下去,同樣需要安身立命的基礎。根據劇情,麗瑟因犯了事而從紐約逃到美國南部謀生。從她剛開始和弗萊特的對話中可以知道,她不愿意讓別人知道她來自紐約,也不說清楚她在紐約發生了什么事,只是輕描淡寫地說自己招了麻煩。再結合她和黑人的談話可知,她不喜歡法官和警察,甚至覺得他們惡心。由此可以推測,麗瑟在紐約發生的事情可能和警察等人有關,而且她離開紐約南下是為了躲避紐約警察的追捕和詢問。換句話說,對于麗瑟而言,避免與法官、警察打交道是她在南方城市生存下去的一個條件。而麗瑟的狀況是剛剛到了美國南部,她急需在城市生活下去,所以她更需要把握好能夠讓她存在的外部條件,即避免甚至不去和法官、警察等人產生交集。
根據文學倫理學批評,人希望生存是人的求生本能,而促使人保護自己并存活下去的內在動力是人的生存欲望,這是人自然意志的體現。對于麗瑟來講,她初到一個陌生的城市,保護自己并在新的城市中獲得生活的保障是她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這時候她的求生欲望相比于其他的欲望來說是最強烈的,而求生欲望越強烈,她自然意志的力量就越強大。因此,在這種強烈求生欲望的驅動下,當黑人第一次請求她向法官說明火車上殺人案真相的時候,她拒絕了這一請求,“我不會管別人的麻煩事的,因為我自己的麻煩事已經夠多的了” [3]218。從麗瑟給出的理由能夠看出,雖然麗瑟在火車上的那起沖突中既是見證者又是受害者,但是此時的她在求生欲望的驅動下選擇了明哲保身以避免受到此事的影響,也就是說她為了生存而選擇了逃避責任。對于她來說黑人盡管也是這起事件的受害者,但是他的冤屈與自己無關,不僅如此,幫助黑人還會直接影響到她的生活。然而麗瑟仍然承諾黑人說在被逼迫的情況下她可以向法官說出事情的真相,可見麗瑟并沒有被自然意志的力量完全左右。由此可知,麗瑟并不是一個為了自己生存而犧牲別人幸福的人,而是一個善良、誠實的人。
二、功利欲望驅動下的違心之舉
對于麗瑟而言,她的職業雖然很不體面,但是她并不自輕自賤,而是很看重自己的付出和回報。然而受到職業和地位的影響,麗瑟的這一希望很不容易實現。在這起火車上的兇殺案件中,麗瑟是受到兩個白人欺侮的對象,也是目睹湯麥斯殺死黑人的目擊者。在這種情況下,麗瑟成了湯麥斯親戚們力圖說服的對象,她受到湯麥斯的表弟弗萊特和警察們的輕視、辱罵和脅迫,被要求在偽證詞上簽名。然而由于弗萊特對她付出的不尊重以及弗萊特接近她是出于想強迫她簽字的緣故,麗瑟不僅反駁了弗萊特對事件真相的歪曲,而且果斷拒絕了簽字。因此可以說,麗瑟是個很有自尊心且理性意志很強大的人。可是當參議員克拉克(即弗萊特的父親)同樣提出救湯麥斯的要求時,具有正義感的麗瑟竟說出“我很抱歉……抱歉真相是這個樣子的” [3]261以及“黑人沒有真的把我強奸了倒是件糟糕的事了” [3]262的話,并且選擇違背良心在偽證詞上簽字。這是為什么呢?從表面上看,麗瑟做出簽字的舉動和她的正義感是背道而馳的兩件事,因為按照常理來講,一個具有很強正義感的人不會輕易做出違背良心的事情。那么麗瑟做出向參議員妥協的選擇勢必是因為后者提出了在麗瑟看來更為有利的交換條件。
細讀文本可知,麗瑟雖然是個妓女,但是她的自尊心很強,她希望客人愿意為她停留是因為對她滿意,而不是出于別的目的。因此,當她發現弗萊特接近她是別有用心之后,她便和弗萊特發生了爭吵。然而麗瑟雖然是個講真話、有自尊心的人,但是她作為一個生活在社會低層的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她由于身份和職業的關系受到了太多的屈辱。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她想要獲得自尊心滿足感的話,最好的選擇就是通過結識上流社會的人而使自己獲得一定的地位和金錢。這樣就不難理解麗瑟為什么一看到弗萊特父子的照片就停止了與弗萊特的爭吵,轉而對照片里的人表現出謙和、恭敬的態度。可以說,她很羨慕上流社會人們的生活狀態,并且希望自己能被這些人愛、被這些人記得。因此,當克拉克參議員欺騙麗瑟說只要她能簽字她就能獲得湯麥斯母親的感謝、銘記、鮮花和照片之時,麗瑟就放棄了對人道主義的堅持,也相信了他的承諾以及他對黑人和白人生存價值的評價,而選擇了作偽證。從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角度上看,麗瑟對上流社會的迷戀是一種功利欲望,是其自由意志的內在驅動力。在聽到參議員承諾的時候,麗瑟的自由意志顯然擺脫了理性意志的束縛,使她在功利欲望的驅動下做出違背良心的選擇。
三、理性回歸后的挺身而出
從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角度上說,人的每一個倫理選擇都會引起相關的結果。由文本可知,麗瑟作偽證的選擇主要產生了兩個結果:一是使得兇手湯麥斯被釋放,二是使得城市中的黑人群體成為全城白人攻擊、殺害的對象。前一個結果是參議員告訴她的,但是當她向參議員索要之前的承諾之時,參議員只是給了她一個裝著一百元鈔票的信封,并沒有帶來來自湯麥斯母親的任何帶有感謝性質的東西。這讓麗瑟意識到自己被騙了,使她明白她的妥協并沒有換來想要的尊重。而后一個結果是她自己聽到的。逃跑的黑人告訴她一旦被白人抓到,“他們會給我澆上汽油,然后用火燒” [3]269。我們知道,在當時的美國南部城市中,黑人群體是一個被鄙視、被傷害的存在,他們無法得到平等的對待,也無法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解。該劇中受到迫害的黑人便是如此。他雖然也是事件的親歷者,但是他沒有權利說出真相。進一步來看,麗瑟的偽證詞不僅傷害了這個黑人,還傷害了其他黑人,這點從弗萊特的話中可以知曉:“他們抓住了一個黑人,但不是該抓的那個。可是他們也把他澆上汽油點著火了。” [3]273
一般來說,事件的結果是對之前選擇的反饋,具有激勵或匡正人行為的作用。麗瑟行為結果所反饋出的信息是,她的選擇不僅沒有給自己帶來利益,更傷害了無辜的人,還使得犯罪者逍遙法外,也把自己變成了案件的幫兇,是一個損人不利己的選擇。這一結果超過了麗瑟的預期,并打擊了她在答應簽字時的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也讓她的理性開始回歸。文學倫理學批評認為,“理性指的是人關于善惡的高級認知能力,與人的動物性本能相對” [2]253。理性的回歸意味著理性意志的力量開始加強,使得自然意志和自由意志都受到約束。從上文的分析可知,麗瑟在理性狀態下是一個正直、善良的人。當她意識到自己的簽字產生了不良效應的時候,她明白之前的選擇是有違人道的,于是在理性的引導下做出了保護黑人的選擇。她先是把黑人藏匿在自己家中以幫助黑人躲避警察們的搜查,之后還把槍給了黑人,打算在緊急時刻與黑人共進退,最后在弗萊特追出去殺黑人后,她用槍指著弗萊特,直到聽到弗萊特說黑人沒死并且被弗萊特的情愛所打動才又回到弗萊特的懷抱。因此,麗瑟最終獲得了她想要的尊重。她保護黑人的選擇表現了她在理性回歸后對人道主義精神的堅守,以及她對以參議員為代表的白人們所謂的“正確選擇”的反抗。
綜上所述,白人妓女麗瑟通過自己的倫理選擇最終達走向道德的成熟,同時贏得了應有的尊重,也讓自己在陌生的城市中找到了她所需要的生存基礎。她從一開始的明哲保身到為了獲得上流社會青睞而妥協,最后到自知犯錯便為保護黑人而挺身而出,經歷了欲望對行為的驅使和理性回歸后對欲望的抑制,表現了理性對人行為向善的積極作用,“至關重要的是,……(麗瑟)她拯救道德所作的努力,而不是拯救黑人身體所作的努力”[4]109。如果將劇中白人與黑人之間的沖突擴大到人際交往之間的矛盾沖突的話,麗瑟在劇中進行倫理選擇時所反映出的內在沖突便是在現實情況下人內在沖突的藝術化表達,其所關照的現實意義便是:人在做出倫理選擇的時候堅持以理性抑制欲望的內在選擇是減少現實矛盾的有效途徑,也同時會收獲道德的成熟與完善。
參考文獻:
[1]Jean-Paul Sartre. Sartre on Theater. Eds. Michel Contat and Michel Rybalka. Trans. Frank Jellinek. New York: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Inc.,1976.
[2]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Jean-Paul Sartre. No Exit, and Three Other Plays. Trans. S. Gilbert, I. Abel, and I. Title. New York: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Inc.,1989.
[4]Benedict ODonohoe. Sartre's Theatre: Acts for Life. Ed. Peter Collier. Bern: Peter Lang AG, European Academic Publisher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