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劉泉 馬麗



[摘要]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川中丘陵區鹽亭縣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進行了綜合評價。結果表明:鹽亭縣2003~2015年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除了2006年有所下降外,都呈現上升的趨勢,主要促進因素為經濟與社會發展和資源循環利用水平的升高,而制約因素為資源減量化投入和資源環境安全兩個指標。鹽亭縣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與綿陽市其它丘陵區縣有較大的差距。應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耕地占用,增加林地面積,加強科技、資金和政策支持等,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川中丘陵區;農業循環經濟;評價;障礙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3.22;F224 [文獻標識碼]A
農業循環經濟以3R原則為指導,降低資源和物質的投入量,減少農業生產中廢棄物的排放量,提高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農業發展理念、發展模式上的一場重大變革,是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優選模式。川中丘陵區位于四川盆地的中部,農業經濟處于主導地位,該區是傳統的農業區,仍然以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高投入、高產出、高排放)為主,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和破壞。鹽亭縣為川中丘陵區的典型農業大縣,是四川省產糧產油大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產糧大縣、四川省現代畜牧業重點縣,農業經濟發達。農業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許多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本文對鹽亭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和分析,識別限制其發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促進其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1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方法
1.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農業循環經濟3R原則,從農村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社會協調等多方面的角度,依據相關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構建鹽亭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包括4 項分類指標和 16個單項指標。采用層次分析法對評價指標賦予權重。
1.2 評價指標的標準化
采用參考值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公式如下:
(1)
(2)
式中:、、分別為第j項指標標準化后的值、原始值和參照值。
1.3 評價指數
采用加權函數法確定農業循環經濟綜合評價指數,公式為:
(3)
(4)
式中:為各單項指標的標準化值;Wj為各單項指標權重;Zi為第i項分類指標指數;Wi 為第i項分類指標權重;Z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數。
1.4 障礙度
用因子貢獻度、指標偏離度和障礙度三個指標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進行識別,計算公式為(5)至(10)。
(5)
(6)
式中:Uj為因子貢獻度,Ri為第i項分類指標的權重,Wij為第j個單項指標的權重;Vj為指標偏離度, Yij各單項指標通過極值標準化法得到的標準化值,計算公式為(7)、(8)。
(7)
(8)
(9)
(10)
式中:、min、max分別為第j項指標的原始值、最小值、最大值;Mj為單項指標障礙度,Bi為分類指標障礙度。
1.5 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于2003~2016年《綿陽市統計年鑒》、《四川統計年鑒》、鹽亭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鹽亭縣統計局、綿陽市農村能源辦公室調研數據。
2 結果與分析
2.1 鹽亭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評價
2003~2015年鹽亭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呈現上升的趨勢。2015年的綜合評價指數為2003年的 1.52倍,年均增長速率為4.30%。2006年,由于川渝地區受高溫干旱的影響,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指數比2005年下降。2006~2015年間發展迅速,其綜合指數持續增長,從2006年的1.04增加至2015年1.52,年增長速率為9.6% (見圖1)。
2.2 分類指標評價結果
評價結果
2003~2015年分類指標評價結果如圖2所示,經濟與社會發展、資源循環利用兩個指標的指數均呈現上升的趨勢,其指標指數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5.7%和4.6%;資源環境安全指標指數增長緩慢;資源減量化投入指標指數2003~2008年呈現減小趨勢,2008~2014年稍有增加,2015年又減少為0.99。對鹽亭縣農業循環經濟推動作用較大的是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資源循環利用指標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資源環境安全指標的推動作用較小,而資源減量化投入指標制約了其發展。
2.2.1 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評價與分析。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指數自2003年的1.000增長到2015年的2.882,年均增長速度為15.7%。其中貢獻度最大的是農村人均純收入,自2003年的2123元增長到2015年的11809元,年均增長率為38%,反應了鹽亭縣市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單位畜禽產品率、農機總動力、單位面積農業GDP產值三個指標也呈現上升的趨勢,對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評價指數的上升也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單位畜禽產品率自2003年的11元/kg增加至2015年的41元/kg,年均增長速率為20.9%;農機總動力由 2003 年的1.4kW/hm2增加到 2015年的4.3 kW/hm2,年均增長速率為 17.8%;單位面積農業GDP產值2003 年為 22969 元/hm2,2015年增加到68592 元/hm2,年均增長速率為 16.5%。糧食單產指標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貢獻較小,由 2003 年的 4525 kg/hm2增加到 2015年的5179 kg/hm2,年均增長速率為1.2%。由此表明,鹽亭縣農業經濟發展迅速,通過調整農業結構,提升現代農業產業競爭力,培育各種新產業和發展特色種植業,產業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為資源的循環利用提供了基礎,促進了鹽亭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見圖2、圖3)。
2.2.2 資源循環利用指標。化肥有效利用系數和廢棄物資源化水平的提高,促進了2003~2015年資源循環利用指標指數的上升。化肥有效利用系數從2003年的22kg/元增加至2015年65 kg/元,年均增長率為15.6%。沼氣池工程的普及和利用水平的提高,減少了農業廢棄物的排放,鹽亭大力推廣“三沼”綜合利用,2015年沼氣池數量達58萬口,平均每萬人擁有1259口沼氣池。復種指數從 2003 年的 2.24到 2015 年的 2.30,變化不明顯(見圖2、圖4)。
2.2.3 資源環境安全指標。資源環境安全指標評價指數曲線走勢比較平緩,變化較小,評價指數僅從2003年的1.00增加到2015年的1.05。在資源環境安全的三個單項指標中,僅有人均耕地面積和有效灌溉面積的指標指數稍有增加。人均耕地面積自2003年的0.0584hm2/人增加到2015年的0.0641hm2/人,但應加強耕地資源保護,減少耕地占用;有效灌溉系數自2003年的57.1%增加到2015年的59.7%,對資源環境安全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仍須改善農田,增加有效灌溉面積。森林覆蓋率自2003年的49%下降到2015年的47%,成為資源環境安全指標的制約因素,應通過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增加森林覆蓋率(見圖2、圖5)。
2.2.4 資源減量投入指標。資源減量化投入指標2003~2008年呈現下降的趨勢,自2009年開始才有所上升,但是其上升幅度甚微。其中,農藥使用水平、柴油用量、農村用電量三個指標對資源減量化投入指標具有促進作用:農藥使用水平2003年為31kg/hm2,2015年下降為23 kg/hm2;2003年農業柴油使用水平為41.3 kg/hm2,2015年為36.2 kg/hm2;農村用電強度自2003年的294kW﹒h/萬元下降為2015年的1944kW﹒h/萬元。化肥使用水平2003年為843 kg/hm2, 2015年為1174 kg/hm2,其年均增長率為3.3%;農膜使用水平2003年為18.4 kg/hm2,2015年為37 kg/hm2,其年均增長率為8.3%,化肥和農膜使用水平的增加,成為資源減量化投入指標的制約因素(見圖2、圖6)。
2.3 障礙因素診斷
2.3.1 單項指標障礙度。根據公式(5)~(10),對鹽亭縣2015年農業循環經濟單項指標障礙度進行診斷。從表2中看出,主要障礙因素依次為復種指數、化肥施用水平、農膜使用水平、森林覆蓋率、有效灌溉系數、農業柴油使用水平、農村用電強度、糧食單產、人均耕地面積、單位畜禽產品率。在鹽亭縣的農業生產中,生產要素投入過多,且利用率低,耕地被占用。應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增加森林覆蓋率,保證資源環境的安全,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
2.3.2 分類指標障礙度。鹽亭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分類指標障礙度見圖7。2015年鹽亭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障礙因素依次為:資源減量化投入(其障礙度為59.62%)、資源環境安全(28.99%)、資源循環利用(7.39%)、經濟與社會發展(4.00%)。因此,鹽亭農業生產應減少資源的單位面積投入量,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增加有效灌溉面積和提高森林覆蓋率。
2.4鹽亭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對比分析
鹽亭縣、游仙區、三臺縣、梓潼縣同屬于綿陽市下轄的丘陵區,以2015年綿陽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作為參照,通過鹽亭縣與其他丘陵區縣的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對比,正確評估鹽亭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見表3)。鹽亭縣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其綜合評價指數僅為0.905,均低于綿陽市和其它丘陵區縣。而四個分類指標中,資源減量化投入和資源循環利用指標指數為四個區縣的最低值,經濟與社會發展、資源環境安全指標也較低。
3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鹽亭縣2003~2015年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除了2006年有所下降外,都呈現上升的趨勢,主要的促進因素為農業經濟與社會發展、資源循環利用水平的升高。資源環境安全指標增長緩慢,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資源的減量化投入水平呈現下降趨勢,制約了鹽亭縣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鹽亭縣在政府的引導下,通過農業結構調整,提升現代農業產業競爭力,發展特色農業,推廣“三沼”綜合利用等措施,提高了環境保護和循環利用意識,加強了資源的節約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提升了鹽亭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水平。
各分類指標障礙度分別為:資源減量化投入(59.62%)、資源環境安全(28.99%)、資源循環利用(7.39%)、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4.00%)。單項指標主要制約因素為復種指數、農膜使用水平、化肥施用水平、有效灌溉系數、森林覆蓋率。農業生產仍然是以資源的高投入、低利用率為主。應減少化肥、農藥農膜等的生產要素投入,提高利用率,減少帶給農業的環境污染。
在與綿陽市其它相鄰丘陵區縣的對比中,鹽亭縣的農業循環經濟綜合評價指數僅為0.905,均低于綿陽市和其它丘陵區縣的綜合指數,鹽亭縣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與其它丘陵地區有較大的差距。
3.2 建議
(1)資源的減量化投入是制約鹽亭縣農業循環經濟的首要因素,應嚴格控制化肥、農藥、農膜的投入和使用強度,提高其利用率。雖然化肥的有效利用系數在不斷提高,但化肥的使用基數較大,N、P、K的施用比例不合理,造成土地板結和土壤酸化,且流失進入水體造成富營養化,應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減少高毒和殘留性農藥的使用;使用環保型可降解地膜,加強廢舊農膜回收再利用。
(2)資源環境安全是鹽亭縣農業循環經濟中的第二個制約因素,應加強土地管理,統籌兼顧各種用地的開發與保護,整合利用土地資源,科學安排各類用地。嚴格耕地保護制度,減少耕地占用。通過立體種植以及間作套種技術,提高復種指數和綜合產出效率。
(3)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依托西部花都和西部水產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品牌。積極發展中藥材、優質水果、優質蔬菜、蠶桑絲綢、肉牛羊、生豬、現代漁業等特色優勢產業。綜合開發利用沼氣,發展“規模養殖+沼氣工程+優質農產品生產”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4)加大資金、政策、科學技術的投入。開發節水、節能、節地等環境保護新技術,并加速科技成果以及農業科技的推廣與實施。對于如秸稈、畜禽糞便綜合利用、沼氣工程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項目,鹽亭縣政府要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支持。
[參考文獻]
[1] 馬倫嬌.湖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評價及因子貢獻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3(5):105-112.
[2] 杜紅梅,傅知凡.湖南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體系及實證分析[J].經濟地理,2016,36(6):168-175.
[3] 馬丁丑,王文略,馬麗榮.甘肅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評價和制約因素診斷及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32(2):204-208.
[4] 周曉瑞.基于可持續發展視角的農業循環經濟研究—以河南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6):174-177.
[5] 姚勇.四川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8):175-179.
[6] 李華,馬麗.川中丘陵區農業面源污染分析以及最佳管理措施構建——以三臺縣為例[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33(5):75-80.
[7] 何曉燕.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及治理研究一以四川鹽亭縣為例[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2.
[8] 李華,馬麗.綿陽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及障礙因素識別[J].貴州農業科學,2015,43(7):221-226.
[9] 毛曉丹,馮中朝.湖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評價及因子貢獻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34(5):597-601.
[10] 馬丁丑,王文略,馬麗榮.甘肅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評價和制約因素診斷及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32(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