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陽 畢安平
[摘要]以永泰縣嵩口古鎮民宿業為研究對象,運用最近鄰距離模型與半結構訪談法,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地分析了嵩口古鎮民宿業發展中存在的居民主體性不強、政府關注度不足、民宿空間分布不合理及盈利能力不足等問題。將居民主體性概念滲透到嵩口民宿開發規劃策略中,政策空間上強調政府主導下的參與式規劃與經營政策扶持,改善民宿經營環境,提升主體積極性;地理空間上采用中心點法科學定位民宿開發面域,協調民宿開發用地,串聯線性空間增強民宿通達性,打造以居民主體性為基礎的鄉村民宿特色點狀空間。
[關鍵詞]民宿開發;居民主體性;空間營造;嵩口古鎮
[中圖分類號]TU247.4 [文獻標識碼]A
1 ? ?引言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相關政策的提出,鄉村旅游出現井噴式發展,現已成為促進鄉村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民宿因彰顯地域特色,較好滿足新時期游客追求個性化、體驗化、情感化的旅游需求而不斷升溫。民宿開發可盤活鄉村資源、帶動產業提升、改善居民生活、修復空間格局、傳承特色文化,有力助推鄉村振興。
本文擬以嵩口古鎮為例,在分析嵩口古鎮的民宿發展現狀、居民對民宿的認知以及經營意愿的基礎上,辨析民宿發展問題,將居民主體意識與民宿空間營造相融合,提出嵩口古鎮民宿開發策略,為國內民宿開發提供借鑒。
2 ? ?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2.1 ? ?研究區概況
嵩口古鎮位于福州市西南部的永泰縣境內,是永泰、閩清、德化、尤溪、仙游四市五縣的交匯處,交通可達性較強,自然資源豐富,人文底蘊濃厚,獲“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特色小鎮”及“全域旅游示范區”等榮譽稱號,具有較大的民宿旅游市場。古鎮坐山面水,大樟溪從西、北、東三面環繞,形成天然的護城河,并與沿岸山嶺形成“龜蛇相遇”的絕佳風水格局;擁有非物質遺產“紙虎”和虎尊拳,系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張元幹、閭山派道教宗師張圣君的故鄉;村落空間格局保存較良好,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筑群遍布嵩口核心保護區;具有蛋燕、鍋邊糊、清明粿等特色飲食。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為嵩口古鎮民宿產業鏈條擴展提供了條件。
2.2 ? ?數據與方法
因嵩口古鎮居民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相差較大,鄉村民宿分布現狀缺乏定量分析描述。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與最近鄰分析法相結合,定性定量、實地感知地解讀嵩口自然、人文環境,調查民宿現狀,了解居民的具體利益訴求,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全面性和針對性。
2018年1月10日~19日,對嵩口古鎮的民宿分布進行實地調查、地圖定位并采用地理信息技術測定各民宿間的空間距離,對全體民宿經營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以職業分層隨機確定調查對象,對嵩口古鎮居民進行入戶調查,了解不同職業人群對民宿經營的意愿,總發放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12份,回收率93%。
3 ? ?嵩口古鎮民宿現狀與問題
3.1 ? ?民宿分布現狀
嵩口古鎮現有民宿15家,房數200余間。嵩口古鎮民宿呈點狀分布,根據點狀要素空間分布類型,引用最近鄰距離模式進行測定。測出各個民宿點與其最鄰近民宿點間的距離,取平均值,即表示臨近程度的平均最鄰近距離。當區域中的民宿點狀分布為隨機型時,其理論最鄰近距離可用公式表示:
(式1)
式中:為理論最鄰近距離;為民宿數量;為規劃區域面積。
調研共獲取民宿分布點15個,區域面積為70.57hm2。根據公式求得理想隨機分布的最鄰近距離m。再測算出各個民宿點間的距離,得到嵩口古鎮民宿點間的烏鴉矩陣。
獲取各民宿點的最鄰近點及其最鄰近距離,再根據各個民宿點的最鄰近距離計算出各民宿點最鄰近點距離的平均值
≈102.95m。最鄰近點指數是量測點狀事物在地理空間分布形態的常用指數,用最鄰近點指數來表示實際最鄰近點距離與理論最鄰近點距離之比:當時,說明嵩口古鎮民宿點狀分布為隨機型;當時,則說明古鎮民宿點狀要素趨于均勻分布;當時,古鎮民宿點狀要素則趨于凝聚分布。
根據運算求得,即嵩口古鎮民宿點空間布局大體上呈凝聚分布形態,主要沿省道203線和縣道125線兩側分布,并在兩線交匯處相對聚集,古建筑密集區與大樟溪沿岸等景點分布區僅零星分布;民宿整體布局雖呈凝聚分布,但仍存在部分民宿(如“近水山居”民宿最鄰近距離744.8m)距其他民宿點或景點距離較遠。嵩口古鎮現有民宿,過度集中于交通線分布,缺乏對古建、濱水景觀等優質資源的充分運用,距離其他民宿點及景點較遠的民宿點影響產業發揮集聚效應與旅游者的旅游體驗,整體空間布局不合理。
3.2 民宿經營現狀
嵩口古鎮旅游市場初步形成,民宿產業應運而生,已有部分先行者將租賃或自有住宅改造成為民宿經營場所,發展較快。但嵩口古鎮民宿還在起步階段,經營粗放、設計不規范、盈利能力不足等現象突出。
租賃經營為主,居民經營意愿強。嵩口古鎮民宿的房屋來源有“租賃”、“自有”兩種方式,其中“租賃”占67%,“自有”占33%。民宿經營者以“當地人自主創業”為主,占比55%,其次為“返鄉創業”占比27%,“都市異鄉人創業”占比18%。根據現有經營占比來看,嵩口古鎮居民對民宿經營意愿較強,部分居民已主動參與民宿經營當中。
民宿經營低端化,建筑設計不規范。現有民宿“未請專業人士進行民宿設計”占比60%,多數民宿設計、服務管理雷同化;在線上營銷方式中,“依托第三方平臺”僅占比35%,第三方平臺普及率較低;民宿處于粗放式經營階段,缺乏專業設計,營銷模式單一。民宿客房數量占比情況為:1~5間為29%,5~10間為29%,11~20間為21%,20間以上為21%。超過半數(58%)的民宿客房數不足10間,但仍有部分民宿房間數不符合民宿國標中“單幢建筑客房數量不超過14間(套)”的數量規定。此外,嵩口現有民宿設計皆未通過相關消防安全審批。
古鎮名氣不大,多數民宿未盈利。因嵩口古鎮為新興旅游地,品牌名氣不足,致使民宿入住率不高。古鎮現有民宿經營者中“盈利”僅占比37%,“不虧不贏”占比38%,“虧損”占比25%。多數民宿還未實現盈利,但古鎮民宿經營者對民宿經營前景保持樂觀態度,都表示愿意“繼續經營”。
3.3 民宿經營意愿
當地居民在民宿空間營造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生活空間是民宿機能的主要核心。因此,了解居民意愿、提升居民主體認知有利于科學發展民宿產業,全方位帶動鄉村振興。本研究對120位未經營民宿的當地居民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分析其主體認知與民宿經營意愿。
權利意識薄弱,主體地位被忽視。91%的受訪者表示嵩口古鎮旅游開發過程中未征求過其意見,但所有的受訪居民都對現有開發情況表示滿意。居民對結果的滿意并不能忽視以下事實:嵩口古鎮居民的主體性地位被有關部門及規劃學者所忽視,居民亦不注重行使自我權利。如何呼吁各方主體關注并尊重居民主體地位,鼓勵、喚醒居民主體意識,是今后村鎮規劃與民宿產業開發的重點。
民宿經營意愿較強,主題傾向較合理。受訪居民普遍認為當前嵩口民宿經營狀況處于勉強支撐狀態,但都對嵩口未來民宿開發持樂觀態度。調查中有62.5%的居民表示有意從事民宿經營活動,傾向于經營“農情體驗型”、“家庭休閑型”、“休閑度假型”與“高檔商務型”等主題民宿的分別占45%、23%、18%與14%。嵩口古鎮旨在打造“慢”氛圍的鄉村旅游地,“農情體驗型”、“家庭休閑型”等占比較高的民宿主題傾向與其旅游主題較一致,此類民宿主題有利于當地居民發揮自身優勢,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鄉村民宿,民宿主題傾向較合理。
3.4 民宿經營問題
嵩口古鎮民宿產業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政府部門不夠重視,民宿經營缺乏科學有效指導,致使當地民宿出現政策空間不暢通,用地缺乏規劃,同質化經營等問題,進而限制民宿產業發展。
政策空間不暢,民宿灰色經營。當地政府對民宿扶持力度不足,經營者需獨自承擔經營風險,致使部分經營者“小投資、粗經營”,進而導致整體產業發展滯后。
缺乏合理規劃,空間分布散亂。通過民宿空間分布調查可知,嵩口民宿用地缺乏規劃,布局散亂,民宿點布局僅注重交通優勢,缺乏對自然、人文景觀的綜合考慮;街巷通達性、綠地景觀串聯不足,植物配置單一;民宿導覽系統缺失,基礎設施無法同時滿足游客與居民需求。
4 ? ?嵩口古鎮民宿空間營造
針對上述民宿經營問題,基于經濟地理學的空間尺度觀念,從“政策”與“地理”兩大空間入手,將居民的主體意識融入民宿空間營造,推動嵩口古鎮民宿發展。政策空間上重視居民訴求,強調政府扶持民宿發展,營造參與氛圍,激發居民主體意識;地理空間上運用計量手段科學選定民宿開發面域,串聯線性空間,提升民宿通達性,點狀空間融入主體意識,通過社區營造帶動產業提升。
4.1 ? ?政策空間營造
政策空間雖屬客體性影響因素,但對民宿開發的居民主體性帶動而言,無疑是重要力量,地方政府的推動,是民宿產業飛速發展的重要動力,相關政策制定會影響當地民宿的經營模式、風格特點。營造良好的民宿經營政策空間,有利于增強居民主體意識,疏通政策空間,提升決策科學性,推動合法化經營,打造品牌名氣,增加民宿產業收益。
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增強居民主體意識。在政策空間營造中,應強調政府引導扶持,協調各方的利益訴求,促進決策權力均衡,最終達成共識,形成可實施的民宿開發方案。引進相關專業人才、學者,鼓勵其與當地建立起“援助”關系,深度參與民宿規劃設計,提升民宿質量;培訓居民,提升服務水平。積極鼓勵引導當地居民、社團參與相關活動、提出意見建議,讓政府部門了解居民實際需求,使當地居民真正成為政策獲益主體。
4.2 ? ?地理空間營造
在地理空間營造中采用自上而下的“面、線、點”空間營造方式,確定開發地域,打通道路系統,串聯水系,建立居民主體鄉村民宿營造機制,塑造具有“當地特色”、“主人情感”的民宿空間,將民宿空間競爭轉化為空間集聚,解決嵩口古鎮民宿空間布局散亂、產品同質化嚴重、社區營造不足、主體意識薄弱等問題。
4.2.1 ? ?面域空間營造。為降低民宿經營風險,提高居民經營積極性,采用中心點選址法確定民宿開發面域,并協調用地現狀,營造科學、可持續的民宿面域空間。
確定開發面域,調整用地布局。嵩口現有民宿分布,總體符合中心選址法的定位結果。由此確定民宿面域空間開發范圍:北至嵩口大橋,南至蕉林居,西至游船碼頭,東至“近水山居”,總規劃面積70.57hm2。針對現狀民宿產業用地布局僅重視交通而忽略其他資源優勢等問題,進行用地類型微調。依據現有自然、人文景觀的分布情況,在大樟溪沿岸及古建周圍等資源聚集處增加民宿產業用地,促進民宿與山水、人文景觀的融合;在古鎮主入口處增設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等配套服務設施,提高民宿產業的綜合服務水平。
4.2.2 ? ?線性空間營造。針對街巷通達性、綠地景觀串聯不足,植物配置單一等問題,在道路系統設計中,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部分提升街巷通達性。宏觀層面加強省道203線和縣道125線等對外道路與區域路網的交接、整合鎮域周邊資源;中觀層面增強村鎮道路與民宿點的通達性及沿線配套設施的布局;微觀層面加強米粉街、橫街、直街等古鎮街巷與主要道路、景觀帶及民宿點的可達性設計,結合古鎮街巷現狀條件,因地制宜的制定街巷空間重塑策略,將街巷打造成為引導人流通往民宿點的空間紐帶。
4.2.3 ? ?點狀空間營造。點狀空間融入主體意識,通過社區營造帶動民宿產業提升。民宿主人對民宿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其生活經驗、人文素養、創意與專長影響民宿點狀空間與服務的風格。嵩口古鎮民宿經營者主體意識塑造可效仿臺灣民宿的經營管理模式,強調居民主人翁角色的塑造,將民宿所在區位產業特性與靈感創造,如嵩口的李果、竹編、糕餅制作等融入民宿節點空間的打造與服務中,營造出具有當地居民的創造思維與鄉土情感的民宿點狀特色空間。引導當地居民建立鄉村社區自主營造機制,形成民宿專營團體,協調統籌古鎮民宿資源,打造各具特色、優勢互補、互相協作的古鎮民宿空間集群。擺脫產品同質化現狀,將空間競爭轉化為空間集聚效應,使當地居民成為民宿產業的直接管理者與民宿發展的直接受益人。
5 結論
文章以永泰縣嵩口古鎮民宿業為研究對象,基于地理學的人本思想與空間概念,以居民主體性視角為切入點,將半結構訪談與最近鄰分析法相結合,對嵩口民宿業發展現狀與居民經營意愿進行定性定量研究。研究發現,嵩口古鎮民宿旅游剛進入起步階段,居民的民宿經營意愿較高,但仍存在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居民主體性重視不夠、民宿業發展方式粗放、民宿空間分布不合理等問題。因此,擬將居民主體性概念滲透進“政策”與“地理”兩大空間進行空間營造。政策空間上,強調參與式規劃與多方位扶持來調動居民積極性,促進民宿良性發展;地理空間上,提出“面、線、點”空間營造方式,采用中心點法科學定位民宿開發面域,提升線性空間通達性,打造富有地方特色與經營者情感的民宿點狀空間。此種切實可行的民宿開發規劃策略,有利于塑造既科學合理又具當地特色的可持續民宿發展空間,提升嵩口古鎮民宿產品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王恒.基于全域旅游的大連市旅游景區空間結構優化研究[J].中國旅游評論,2016(4):17-26.
[2] 張立文,楊文挹.溝通式規劃在義烏社區提升規劃中的實踐[J].規劃師,2017(8):118-122.
[3] 曾喜鵬.民宿:從民宿到民宿度假地發展[J].旅游規劃與開發,2016(20):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