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紅霞 尹凌彥
[摘要]位于我國西南腹地云貴高原上的貴州是典型的貧困民族山區,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廣,扶貧脫貧的難度極大。貴州依據其特有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等開展精準旅游扶貧是實現脫貧的有效途徑,探索貴州的成功實踐及不足對其它民族山區實施旅游扶貧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民族山區;精準旅游扶貧;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8;F592.7[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貴州是我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貧困面最廣,又是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社會環境復雜,脫貧形勢非常嚴峻,是國家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大扶貧”戰略成為“十三五”期間,貴州省實現守底線、奔小康、走新路的兩大戰略之首,自上而下全方位展開精準扶貧。貴州復雜多變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貴州眾多奇山秀水、溶洞瀑布,加之少數民族聚集具有的民俗民情,是發展旅游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依托其獨特的自然和文化生態資源,貴州發展各具特色的鄉村民族旅游、山地生態旅游,實現各種政府公共資源聚集投向有機嵌入,帶動貧困鄉村較快發展,是現階段精準扶貧的一條重要路徑。
旅游扶貧的概念于1991年被首次提出。此后,旅游扶貧在國內的學術研究和政策討論中不斷出現。但到目前為止,國內學者給出的旅游扶貧定義達幾十種之多,尚未形成統一。從眾多的定義中可以歸納出國內學者對旅游扶貧概念認識的共同點。如旅游扶貧的開展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一般是在具備一定的旅游發展條件和基礎的貧困地區(或欠發達地區)實施;旅游扶貧是一種區別于以往扶貧方式的一種“造血式”扶貧;旅游扶貧離不開旅游發展這一前提條件,旅游業發展是旅游扶貧的基礎;扶貧是旅游扶貧的本質所在,發展旅游業只是旅游扶貧所釆用的途徑和手段;旅游扶貧的目標是通過旅游發展實現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或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旅游扶貧的核心對象是貧困人口,是惠及貧困戶的旅游開發。在精準扶貧背景下針對不同貧困地區的旅游扶貧開發條件、不同貧困人口的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對旅游扶貧目標對象進行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和精準管理,以實現精準旅游扶貧。
2 畢節烏蒙山區旅游扶貧的實踐
2.1 畢節烏蒙山區基本概況
目前在國家所劃定的14個連片特困區中貴州就占了3個,其中畢節烏蒙山區石漠化面積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畢節市地處滇東高原與黔中山原丘陵的交接地區,位于貴州省的西北部。畢節市整個區域都位于我國的連片特困區之一——烏蒙山區。畢節市共轄織金縣、大方縣、威寧縣、赫章縣等8個縣(市),在這個8個縣當中屬于國家級貧困縣的就有5個(織金縣、威寧縣、大方縣、納雍縣以及赫章縣)。畢節市水利資源豐富,是赤水河、北盤江以及烏江的發源地,同時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在我國的56個民族當中畢節就有45個民族。
2.2 畢節烏蒙山區旅游扶貧的實踐
上世紀90年代初,貴州省提出了“以旅游促進對外開放和脫貧致富”的旅游業發展指導思想,開啟了以“消除貧困、保護遺產、促進發展”的鄉村旅游,畢節烏蒙山區利用其資源優勢、民族習俗等發展鄉村旅游,在實踐中形成了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的鄉村生態旅游扶貧路徑。
2.2.1 威寧草海生態度假旅游扶貧。草海位于威寧縣西南部,是一個水域面積超過25km2的天然淡水湖,也是一個以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鳥類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上世紀70年代,草海發生人鳥爭地矛盾,造成了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經過多年的保護和發展,草海當地社區人民自發組織協會,保護草海,積極參與草海管理經營和扶貧開發項目,現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集休閑、度假、避暑、觀鳥等為一體的生態旅游示范區,被譽為是“草的世界,鳥的天堂”,草海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草海休閑度假。
威寧草海生態度假旅游通過鼓勵并利用當地社會傳統力量,建立民間自發組織參與管理,借助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幫助當地村民建立村寨的旅游管理,結合威寧草海實際, 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帶動當地脫貧。
2.2.2 以名勝景區帶動的旅游扶貧。織金縣以其自然景色之美被稱為“山水之城”,織金縣最著名的景點有三處,織金洞風景名勝區、鳳凰山景區以及織金瀑布。織金洞是貴州唯一世界地質公園,國家4A級景區。據織金洞不到100km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百里杜鵑。
通過風景名勝區吸引游客前來旅游拉動周邊鄉村經濟發展,催生農家樂、餐飲賓館的發展,形成旅游商品產業化發展及相關系列配套產業發展。織金縣官寨鄉、三甲鄉、太平鄉等鄉村就是依托織金洞旅游產業發展農家樂,建設主題餐廳和推廣苗族蠟染刺繡,帶動貧困戶脫貧。和一般的農家樂不同,織金縣的很多農家樂是有主題的,類似現在很流行的主題餐廳,這種和農家樂結合起來,在餐廳里設立蠟染刺繡博物館,是其比較有特色的發展方式,讓長在“深閨人未識”的織金苗族蠟染刺繡形成民族特色旅游紀念品。
2.2.3 民族村寨旅游扶貧。畢節烏蒙山區是個多民族聚居地區,由于落后未開發,保持了原始性、天然性、神秘性。作為旅游開發的民族村寨應具備以下特征:鄉土性、傳統性、文化性、民族性。這些原生態的自然景觀、特色民居村寨、民俗節事、歷史文化是畢節發展鄉村旅游脫貧的基礎。
各民族獨具特色的建筑、服飾、風俗是吸引游客的主要環節,畢節七星關區大屯民族鄉的大屯彝族土司莊園以其古樸典雅、莊重宏偉的建筑風格,令游人嘆為觀止。大方縣的貴州宣慰府以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的故事打動游客,被譽為“奢香故里、古彝圣地”。
畢節地區各少數民族能歌善舞,民族節日眾多,有彝族火把節、白草坪彝族賽馬節、苗族跳花節、賽歌節、采花節、玩花節、仡佬族的吃新節、布依族的螞螂節等。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散發著神奇的魅力,“撮泰吉”彝族古戲,戲劇儺戲,苗戲“滾山珠”等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賞。
貴州畢節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夜郎文化”、“土司文化”、“奢香文化”、“陽明文化”等諸多文化,這些文化深化了貴州鄉村旅游的主題,使畢節的鄉村旅游多樣化層次化,在鄉村旅游中注重“天人合一”理念。
2.2.4 休閑農業和旅游觀光相結合。被譽為“中國櫻桃之鄉”的赫章縣,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有機的結合起來,多年相繼舉辦“櫻桃節”及櫻桃旅游文化節,吸引了更多的客商前來觀賞,采摘櫻桃,極大地帶動了當地櫻桃產業的發展,使更多櫻桃種植戶獲益脫貧。大方縣貓場鎮也隨著櫻桃節的舉辦,通過種植布朗李、艷紅桃、紅瑪瑙櫻桃等水果打造水果走廊、九洞天茗茶,以休閑旅游拉動農業發展,板底鄉則以333.33hm2苦蕎花等形成“旅游+”農業觀光模式,既滿足都市居民回歸原始、親近自然、享受原生態的要求,又有效脫貧致富。
3 畢節烏蒙山區旅游扶貧的路徑分析
畢節烏蒙山區的旅游扶貧是以鄉村旅游為載體,精準依托當地資源,通過搭建貧困群體、市場與政府三大扶貧主體間的運作機制實現精準扶貧。在這過程中政府決策規劃、社會力量參與、貧困村民積極實踐,按照市場機制運行,充分發揮貧困村民內生動力,讓村民既是扶貧開發的對象,又是參與經濟發展的生力軍,最終讓村民成為真正的最大受益者,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投入和瞄準效率是影響扶貧效果的兩大因素”。政府主導下根據所在區域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資源狀況來選擇合適的旅游產業。政府出資完善旅游服務基礎功能配套設施,打造成集旅游、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農村休閑旅游特色樂園,從而解決更多貧困戶就近就業。企業市場運作,協會參與。很多旅游景點、文化項目、農業觀光園的打造需要龍頭企業投入資金,按照市場運作規律經營。貧困戶直接參與,開辦農家樂和經營鄉村旅館;開發蘆笙、蠟染、刺繡、民族服裝服飾等系列民族特色產品。向廣大游客傳授民族傳統文化,帶領他們近距離感受民族傳統文化,親身體驗苗族蠟染、刺繡、紡織、手工制作等文化魅力,開發特色旅游產品、為游客提供具有紀念意義的旅游商品,推動和發展民族特色產業鏈,增加收入來源。
4 問題與建議
4.1 存在的問題
4.1.1 農業資源有限,利用率低。很多以花景、觀賞農業為特色的農業觀光、采摘等的鄉村旅游都受季節性影響,嚴重影響旅游扶貧的發展。其他資源,如民族文化等未能充分利用,很多少數民族特色還未被開發。
4.1.2 政府資金投入的局限性。政府投資打造名勝景區周邊的鄉村很快脫貧,并逐漸富裕起來,而離景區較遠的地方,脫貧依然很困難,形成貧富不均現象。
4.1.3 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影響脫貧的進展。部分貧困戶的懶惰、依賴思想嚴重,甚至以“貧困戶”為榮,因此,扶貧應先“扶智”,只有提高貧困戶的文化教育水平,激發其內在脫貧致富愿望,他們才會去學習,去提高能力,從而擺脫貧困。
畢節旅游扶貧不單純是經濟層面的短期增長,同時還涉及到生態環境、文化資源、民族發展等多個方面問題,因此旅游扶貧應堅持生態化,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4.2 對策建議
扶貧開發的主要任務是激活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戶內生的發展潛力,提高“造血”功能。在經濟全球化、高新技術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產業融合是提高生產率和競爭力的一種發展模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走一條積極主觀能動的發展道路,才能從根本意義上解決貧困問題。
4.2.1 加快村民市場觀念的轉變,樹立品牌意識,將民族工藝與現代大眾商品融合滲透,提高產品的競爭優勢,以信息化、市場化為導向,完善市場體系。
4.2.2 擴大金融服務業,促進農村金融發展。農村發展本身需要資金周轉,金融服務業的支持不應單一體現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要加強金融合作,政策性貸款以及個人信貸業務要得到切實保證。[6]以資本引領發展,實現居民從業多樣化,將現代金融服務業與休閑農業、旅游產品加工業、農家樂餐飲業、文化旅游等產業整合。
4.2.3 拓寬旅游業,積極發展“旅游+”產業。借助資源優勢拓寬產業,將民族風俗、文化信息融入旅游業,可帶動餐飲、文化、工藝等相關產業發展,通過自然景觀加入非遺文化、民俗等進行深度旅游吸引游客延伸旅游線路,延長旅游產業鏈,帶動“旅游+”產業的發展,借助互聯網,發展智慧旅游,形成文化旅游、休閑度假、康體養身相融合的新型旅游,進一步完善旅游業創新、綠色與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歆紅.關注旅游扶貧的核心問題[J].旅游學刊,2002(1).
[2] 鄧小海.旅游精準扶貧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5.
[3] 國務院扶貧開發辦公室.連片特困地區扶貧規劃編制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
[4] 李天翼.貴州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模式研究[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5] 單元媛,趙玉林. 國外產業融合若干理論問題研究進展[J]. 理論前沿動態,2012(5).
[6] 張平.中國農村小額信貸風險管理研究[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