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亞楠
[摘要]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自2003年建立以來,不斷取得重大進展,已成亞太地區最具實質性內涵和活力的伙伴關系之一。關于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的研究文獻整體上處于一種研究內容淺顯而且分散的特點。從法律條文及政策建議解讀、中國—東盟自貿區國別或地區關系、中國—東盟自貿區產業合作、貿易效應、綜合研究五個方面對中國—東盟相關的文獻進行梳理是較為全面的。
[關鍵詞]地區關系;中國—東盟自貿區;產業合作;貿易效應
[中圖分類號]F752.7[文獻標識碼]A
中國-東盟自貿區是我國同其他國家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也是目前建成的最大的自貿區。其成員包括中國和東盟十國,涵蓋18.5億人口和1400萬km2。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與東盟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雙邊貿易持續攀升。目前,東盟是我國在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貿易伙伴,我國是東盟的第四大貿易伙伴。
針對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的研究綜述,本文從以下五個方面對國內外的學術史和研究動態進行梳理。
1 法律條文及政策建議的學術史梳理
從專著來看,齊虹麗(2011)出版的《中國-東盟自貿區法律協議條文釋義》、廖柏明(2011)出版的《中國-東盟自貿區環境法律問題與對策研究》、張蘊嶺(2009)出版的《市場開放的經濟與社會影響:對落實中國-東盟自貿區框架下早期收獲計劃的專項研究》、宋志國(2014)出版的《中國-東盟知識產權保護與合作的法律協調研究》、尤安山(2018)出版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與中國-東盟經貿新合作》及彭文平(2014)《經濟安全與東盟區域經濟合作》是為數不多的較有代表性的文獻。其他文獻中對法律條文的解釋和對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的政策研究相對較多一些,如黃雪媚,唐柳線,沈子杰等(2018)提出中國-東盟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制度的構建方法;何小娟(2018)從檢驗檢疫制度方面提出促進中國-東盟貿易便利化的對策;沈子杰,陳星(2018)主要研究了中國-東盟跨境電商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制度;梁懷新(2018)主要研究了“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東盟非傳統安全合作方案;肖瑤(2017)從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問題探究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陳麗平(2018)從中國-東盟爭端解決機制這一角度探討“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構建;薛慶輝(2018)、黃元仟(2017)對中國-東盟自貿區商貿流通領域的爭端進行了法律思考;金仁淑(2018)則全面介紹中日與東盟區域經濟合作戰略和效應。
2 中國—東盟自貿區國別或地區關系研究
隋博文(2018)以廣西為例,研究了廣西與東盟穩定關系構建、實現聯盟績效與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優化辦法;莫佩璇(2015)以廣西為例,探討廣西旅游業發展策略;韋大磊(2017)基于CGE模型,研究了中國—東盟信息港項目投資對廣西經濟發展的影響;張永起(2018)探討了海南自由貿易區建設背景下中國-東盟經濟一體化的意義;林震宇,孫晨凱,支丹妮等(2018)以福建為例,研究“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東盟海洋經濟合作;魯晨琪(2017)研究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浙江出口影響;林文勛,鄭永年(2016)利用瀾湄合作新機遇探討中國-東盟關系;李春霞(2018)從國家利益分析越南的東盟政策演變;張禹東,莊國土,劉文正等(2015)從經貿和旅游角度研究中泰關系;泰露露(2017)研究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背景下泰中產業合作;劉貴仁(2013)則采用實證分析方法研究中泰貿易關系;王淑芳、黎鵬(2017)采用地理學、經濟學和計算機科學等跨學科交叉視角,運用多角度、空間關聯和動態模擬的思維,采用歐氏距離分析法、結構方程法和計算實驗法,研究了中國—東盟地緣經濟競合的演化過程、路徑和機制,提出了干預策略并進行了效果評估。
3 中國—東盟自貿區產業合作研究
梅平,鄒明榕(2007)從產業互補與中小企業合作的角度探討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更多的學者則是分行業或產業研究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涉及到的產業有礦業、旅游業、農業、金融業、制造業、綠色產業、交通運輸業等產業。
李馨(2017)研究了中國—東盟自貿區礦業投資制度;田芮凡(2017)對中國-東盟旅游與貿易互動機制進行了研究。
廖東聲(2011)對中國-東盟農業領域相互投資問題進行了研究;周叮波(2018)對“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東盟農產品自由貿易示范園區的建設提供意見;殷磊磊,朱晶,李天祥(2018)對我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成本從異質性視角進行分析;尤麗都孜·司地克,吳巧生(2017)從比較優勢的角度對中國-東盟農產品的貿易提升提出了策略;王佳迪,王健,慕永通(2018)基于文獻計量學的視角探討中國-東盟漁業科技合作對策;陳盼盼(2018)對中國-東盟漁業發展進行了研究;詹柴,徐志豪,李佳丹(2016)對“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東盟水果貿易結構與發展機遇進行分析。
闕澄宇,馬斌(2015)對中國—東盟經濟合作中的人民幣區域化的推進進行了研究;虎強(2018)研究了中國貨幣政策變動對東盟十國的溢出效應;盧珍菊(2016)以區域金融為視角研究了東盟國家金融投資環境;李立民,張越,王杰(2018)研究了OFDI對中國—東盟貿易影響;劉志雄(2014)研究了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東盟能源投資合作方案;賢成毅,龔珊珊(2018)對中國-東盟股票市場一體化進行了實證研究;王輝(2018)、陳萍萍(2017)對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張夢男(2017)對 “一帶一路”背景下東盟國家投資風險進行了分析;馮巧玲(2017)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企業商業模式與財務績效關系進行了研究。
蘇穎宏(2014)對東盟五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進行了研究;儀珊珊,張瀚元,王昊天(2018)以中國-東盟自貿區為例,對貿易自由化與出口產品轉換策略進行研究;李海蓮,張彤(2018)對中國-東盟FTA原產地規則對中間品貿易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程廣斌,劉偉青(2017)對“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國-東盟產業競爭力進行了實證研究;趙靜(2017)對中國-東盟國際產能合作戰略進行了研究;鄔麗萍,柴陸陸(2017)利用中國-東盟制造業分行業面板數據對跨境垂直專業化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趙佳慧(2016)探討了RCEP對中國紡織品進出口貿易的潛在影響;張協奎,劉偉(2018)主要探討了中國-東盟產能合作中的成績、問題與對策。
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2011)出臺了《中國-東盟綠色產業發展與合作政策與實踐》;廣西壯族自治區環保廳(2012)出臺了《中國東盟環境合作:創新與綠色發展》。
陳秀蓮,張靜雯(2018)對中國-東盟港口互聯互通建設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林發彬(2018)對中國-東盟“五通”建設與產品內貿易模式的深化進行研究。
鄒春萌(2012)對東盟區域服務貿易自由化展開研究;黃賀(2018)對中國-東盟生產性服務貿易商品結構與區域結構進行分析;李凌,匡增杰(2018)通過中國-東盟《服務貿易協議》探討雙邊服務貿易進程。
4 中國—東盟自貿區貿易效應研究
張欣(2018)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貿易效應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進行了分析;鄧銘,王文芳(2017)基于中國視角對CAFTA對成員國間貿易影響進行分析;朱妮娜,范丹,王博(2017)基于海上絲綢之路視角對中國-東盟經貿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劉妍,吳遠遠(2018)對中國-東盟貿易效用水平進行測度及優化評價;柴亞杰(2016)從整體上研究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貿易效應。
5 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綜合研究
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2018)發布了《2018東亞區域經濟展望報告:在變遷世界中保持韌性與發展》;陸建人、范祚軍(2015)在《中國-東盟合作發展報告(2014-2015)》中全面、系統、綜合地對2014年中國-東盟合作發展的政治、外交、 安全、軍事、海上合作、經濟、貿易、企業、社會、文化 、教育、青年、婦女、衛生以及合作發展趨勢、發展戰略和政策建議進行回顧和展望。屠年松,屠琪珺(2018)的《中國與東盟國家和諧關系論》從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等方面綜合研究中國與東盟國家和諧關系問題;于建忠,范祚軍(2018)全面描繪了東盟共同體的前景和中國—東盟關系走向;張帥帥(2018)全面分析了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現狀及前景分析;楊新華(2017)對東盟經濟共同體建設路徑進行了規劃及展望。
6 總結
通過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學術史和研究動態進行梳理,本人發現關于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研究文獻都是比較新的,文獻大多集中在2018、2017、2016這幾年。究其原因,主要原因應歸結于中國—東盟自貿區成立時間較短,因此這一方面的研究較少。既有的研究有很多是法律條文的解釋和政策建議類文章和書籍;雖然經貿合作的方向、行業也比較多、比較齊全,但是零散,研究不夠深入,而且實證研究嚴重不足。
[參考文獻]
[1] 張協奎,劉偉.中國—東盟產能合作:成績、問題與對策[J].商業研究,2018(10):91-97.
[2] 何小娟.檢驗檢疫促進中國-東盟貿易便利化對策研究[J].現代商業,2018(27):48-49.
[3] 李立民,張越,王杰.OFDI對中國—東盟貿易影響研究[J].國際經濟合作,2018(09):7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