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瑤 桑源 邢倩倩
[摘要]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推進,農村住房的質量問題也越發的凸顯,尤其在地震多發地區以及自然環境較為惡劣區域,農房質量問題更為嚴重,影響到農戶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現如今,農村自建房質量驗收管理體系仍處于較無序狀態,貧富差距以及意識等致使農房質量參差不齊。從西部地區自建房的地基和基礎出發,分析其質量問題,提出相關防治措施,并從管理學角度分析農村自建房的質量管理模式。
[關鍵詞]自建房;地基;質量;管理
[中圖分類號]TU241[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我國幅員遼闊且人口較多,農民住房質量一直難以宏觀把控,現今的建設法規以及質量管理條例并不適用于農村自建房,長久以來自建房質量驗收管理體系處于空白和無序。又由于農村地區的特殊性,居民關注點主要集中于房屋造價、耐久性方面,對房屋的抗震、美觀等較為忽視,農房缺乏正規設計、施工隊伍資質不合格、建材市場混亂等現象突出,致使自建房質量問題層出不窮。在自建房施工和使用過程中,地基和基礎工程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近年,受屢次大地震的影響,部分地區設立建檔立卡戶,整村實行統規統建或統規自建,然而效果并不很理想,也未普及。
2 農房質量分析
2.1 自建房建筑地基和基礎
2.1.1 地基不均勻沉降的產生。我國農村覆蓋面大,多數集中于地勢復雜的山區,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以及相關知識的欠缺,村民對地質災害的認識有偏差,認為偶然現象可做忽略,對自家宅基地的選取比較草率,不注重地質情況對房屋整體質量的影響,同時防范意識不足,不少農村房屋依山而建,處于危險地段,一旦發生地震災害,滑坡、崩坍、地陷、地裂、泥石流等便會造成傷害。
早前,農村地區生土結構房屋建造時,地基普遍采用素土夯實的處理方法。有開挖后采用其他混合材料處理的方法,比如采用土與碎石混合夯實,土起到粘結作用;白灰和素土按照一定比例配比拌和后夯實。也有部分民居直接采用天然地基,依地勢而建,不做任何處理。而生土建筑一般采用墻體條形基礎,介于條件因素,基礎材料就地取材,多采用毛石基礎、磚基礎和灰土基礎等。同時基礎埋深通常較淺,沒有很強的穩定性。
建造在坡地上的農村民房,地基多采用半挖半填的方式,使其局部平整。挖方一般開挖至基礎底面標高處,再用原土平整夯實;填方多采用毛石砌體或原土分層夯實回填。這種做法是科學的工程技藝,但是場地條件的惡劣以及土質的原因,此種地基受到長期的靜力荷載作用后,基礎下部局部地基土會發生不同沉降變形,一旦發生地震等地質災害,超過一定限度時,會導致基礎歪斜,結構開裂,房屋不能正常使用,嚴重者結構失穩局部垮塌,房屋的安全性能難以保證。因此,坡地上建房時,應該盡可能選擇坡度較緩區域,進行整體開挖,采用鋼筋混凝土這種整體性較好的基礎形式,以此保證上部結構的穩定和安全。
除本身自然條件外,還有一些人為因素,如在相鄰建筑物空隙間堆放雜物,無形中給地基附近的土增大了荷載,這也是地基不均勻沉降的催化劑。農村房屋大多不設散水,用種植花草的方式代替,久而久之,房屋墻根積水嚴重,部分地勢較低的地基長期浸泡在水中,造成土質變軟,形成不均勻沉降。建筑高差懸殊大、墻角處地基應力疊加等都會使得地基產生不均勻沉降,經常以建筑交叉、墻體轉角等薄弱環節區域貫穿裂縫體現,這些裂縫在地質災害出現時,會成為危險源。大量實地調研資料顯示,發現早期農村自建民居的基礎大多不設地圈梁。在地勢相對平坦、地質條件良好的地區,自建民居即便不設地圈梁也可滿足使用要求,一般不易發生安全性問題,但地處坡地或不均勻土層上的建筑,用地圈梁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勻沉降,地震或其他較大振動荷載對房屋的開裂破壞很有必要,其作用主要還有調節可能發生的不均勻沉降,加強基礎的整體性,也使地基反力更均勻點。
2.1.2 地基不均勻沉降的控制措施。地基不均勻沉降可以針對地基基礎,基礎結構和上部結構等采取相應措施。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采用一些有效且經濟的方法。
(1)建造設計方面:建筑物體量差距不宜過大,立面高差不宜懸殊,平面形狀簡單且長高比應盡量在標準范圍內;合理布置縱橫墻,避免橫墻間距過大;適當部位設置沉降縫;調整自建民居建筑各部分的標高;相鄰建筑物保證足夠間距。
(2)結構方面:減輕上部結構自重、附加壓力;選用剛性材料改變基礎剛度;采用不敏感的不均勻沉降結構;設置圈梁等。
(3)施工方面:基礎開挖時,不宜擾動地基土;建筑物一定范圍內不要堆積建筑材料等重物;順序施工,從地基基礎到墻體、屋面依次施工,先施工主體結構,再修筑附屬部分;砌體墻等滿足施工要求。
(4)其他方面:復合基礎法,一種安全經濟的形式,是將石塊基礎與磚放大腳基礎兩者結合起來,它可以使基礎整體剛度顯著增加。地基處理法,對地基進行加固來增加承載力,保證穩定性,減少基礎不均勻沉降。如,地基土壓密,人工夯實、振動碾壓來保證土密度;地基土脫水,用排水法或者擠密法來加速土固結,減少孔隙的水壓力;固結,注入一些穩定的摻合料或者其他添加物,改變土顆粒組成,使土固化以達到穩定;置換,用好的土質來替換掉原有地基土。
2.2 農村自建房建筑BIM模型的開發
現存的農村自建民居多是沒有進行預設計而直接憑借工匠的經驗建造,建造隨意性、模仿性很大,村落各戶人家房屋相互參照建成。而如今的城市建筑行業,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的運用十分普遍而廣泛,建筑組信息化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集成了可視化、可模擬化、可計算性、可出圖性等特點。在該技術下可實現人工進行結構、建筑、水電和管道設計和施工圖繪制,并且智能計算力學性能。雖然各類結構設計軟件逐漸成熟化和產業化,但農村自建的建筑設計仍處于原始的狀態。對于地震頻發地區,有關部門可以結合我國農村住宅規范和圖集,在Revit軟件平臺上導入相應的功能插件開發一套自建住宅建模流程。該流程應首先實現對自建房主要承重構件進行三維立體建模,其次進行構件計算和構造檢查,并且最終生成結構計算書和具體施工圖,以此可以保障自建房的抗震安全性能。但是尤為需要注意的是,該軟件所提供的計算書和施工圖必須易辨識,較難理解和需要較強專業素養的部分也應該盡可能的簡化,使得農村區域專業水平落后、不達標的施工隊盡可能接受并付諸實施該軟件所提供的方案。同時,也方便農村業主對房屋結構有一定的認知和理解,在有預算的情況下,盡可能提高自建生土房屋的安全性能。
從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來看,此方案的有效實施,與各個農村地區建筑施工隊的職業技能和專業素養密切相關。因此,對該類施工隊的定期專業培訓是很有必要的。
3 自建房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當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深入開展,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在如火如荼的展開。我國農村和城市之間在工程建設方面的投入差異較大,管理制度也相差甚多。雖然政府不斷在加大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但在改善農民住房條件的同時,我國現行的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建筑工程檢測標準等與工程質量相關的技術規范規程等卻不適用于農村自建房,農村住房建設質量的管理存在很多問題。
3.1 農房建設管理責任主體不明確
與不斷完善的城鎮體系相比,目前村鎮農房建設的管理機制有待改進,相關部門的管理力度不足、雜亂管理和管理失控等現象比比皆是,以至于工程質量問題突出。村鎮中多采用經驗建房,技術力量短缺,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能指導監督的對象有限;鄉鎮政府基本也無相應的技術指導和人員,一般僅有幾名建設主管部門技術人員常駐,難以做到全面監督,無法起到實質性作用;而村委會及其他村民組織,如理事會,往往只做到協助管理,監督能力缺乏,不能發揮應有的監督作用;建筑工匠主要通過行業協會或定期培訓來達到質量安全目的,其所能產生的作用十分有限。責任主體不明確并且無法發揮其應有職能,埋下安全隱患繁多。而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鄉鎮政府以及村級自治組織三者間也因為利益博弈的關系,產生責任缺失,對于自建房的管理有懈怠。
3.2 村鎮整體規劃落實困難
村鎮整體建設規劃,村民普遍參與度低,并且統一規劃難以和民俗習慣相融合,對老輩原住居民而言,可能并不適宜甚至產生經濟壓力。另一方面,整個建房全壽命周期缺乏有效的質量和安全監管,戶主個人對圖紙修改隨意性大,難以響應全面落實村鎮建設規劃的要求,造成設計審批與具體實施“兩張皮”,整個建造過程存在很多變動,最終很難實現設想規劃。
3.3 自建房工程質量無保障
首先,在國家層面,缺乏相關建設管理制度,沒有像城鎮一樣形成完善的農房建設質量管理體系,建設過程無工程監理,全憑戶主的自主意識和認知,后期沒有規范的質量驗收程序,因此質量難以保證。其次,農房質量問題多是由于戶主缺少足夠的資金以及缺乏房屋質量方面規范知識等造成,如材料不合規,建造過程中維護和養護不到位等。再次,部分農村地區建筑工匠技能欠佳并且質量意識偏低,憑借一些工地工作基礎便進行實操,在施工中降低質量要求,產生質量安全隱患。最后,農房建設無地質勘察資料,多借助經驗知識選址建設。在一些地震多發地帶或者地質環境惡劣地區,缺少勘察很可能會造成房屋結構的嚴重變形,出現安全隱患。據大量調研數據統計,自建農房多數沒有正規的設計和施工圖紙,少數外包的建筑采用農村個體工匠個人設計的圖紙,難以符合質量安全規范的要求。在實地調研中發現,房屋結構設計存在較多的不合理現象,比如,用180墻來承重,而并非規定要求的240墻,沒有設置相應的圈梁和構造柱;甚至用木材充當門、窗過梁,變形嚴重,相應的加固措施等存在很多問題和缺陷。
4 自建房質量管理問題的有效措施
4.1 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房屋質量管理體制
借鑒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家農房建設管理的做法,并且結合國內各省市已有的以及取得有效成果的舉措,盡快打破二元模式,實施城鄉住房建設一體化管理。
首先,開展立法工作。國務院及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應著手制定農村住房規劃及建設質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通過大量的文獻研究,我國各地在宅基地面積標準、自建房層高限制、農民建房申請程序、審批權限換分等幾個關鍵問題上均無一致性規定。因此,制訂我國各地省域農房管理法規,首先就要對農民個人建房的申請、審批、規劃和房屋質量的監管、確權等加以明確規定和劃分。同時,配備足夠相關技術人員參與建造全壽命周期,并對主管人員實行追責制,規范農房建設的基本程序。
其次,出臺相關政策。對農房建設質量管理體制進行創新性改革,建立健全農房質量管理機構,并且在相應崗位加重人才的培養,改變目前這種重心置于城市的管理局面。同時應加大對農房抗震設防資金投入,并且以博弈論的方法研究各主體的行為,最大化利用投融資金,形成以財政補貼為激勵機制的建房法律政策支持體系,普及各地區各村落,引導幫扶農民建房。此外,加強對農村地區施工隊伍或工匠的專業培訓并且鼓勵技術人員多下鄉服務,為不斷推進農房建設質量管理提供必要前提。
最后,劃定試點示范。可率先在部分地區開展城鄉住房一體化管理試點,如經濟發達地區和地震多發地,反復試驗修正農房建設質量安全管理模式,為國家立法決策提供依據,以盡可能大面積有效推行和實施。
4.2 建立農房保險的保障體制
以政府為主導力量,保險公司積極配合,發展農村住房保險服務。加大向農戶宣傳和普及農房保險知識及有利性力度,使大多數農民群眾能夠自覺接受農房保險,并且積極的參與農房保險,以此來確保農戶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較有效的解決重大災難來時,農房面臨的未知變數。
5 結論
本文從工程技術角度對西部自建房地基方面的質量問題探究以及從管理學角度對自建房質量管理模式的綜述,得出以下結論:
(1)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生土結構等就地取材建筑仍存在于我國部分地區,其具有的一些優勢,倘若加以利用和改善,則存在很大的發展潛力。
(2)近年來,數次大地震給農村地區造成了很大損失,給了我們血與淚的教訓,讓大眾意識到農村自建房質量管理體制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和空白,城鄉一體化的住房管理體制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3)偏遠落后農村地區統規統建、統規自建類房屋應提高質量加快速度普及,以從根本上解決現存的農村住房質量安全問題。
[參考文獻]
[1] 常衛華,王建衛,徐福泉.村鎮生土住宅結構現狀研究[J].建筑結構,2010,40(S1):375-378.
[2] 周玨.村鎮生土住宅設計施工方法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2.
[3] 湯書福,吳彩萍.農村建房管理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以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農村新社區建設為例[J].建筑科學,2008(03):209-211.
[4] 何健.完善建設管理機制全面提升農房質量水平[J].城鄉建設,2014(1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