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超
[摘 要]隨著我國越來越多損害公共利益的案件出現,造成了一些嚴重的社會問題,隨著新民訴法和司法解釋的公布,保護公共利益法律制度越發完善。近年來我國在公益訴訟這方面也陸續出臺相關規定,而實踐中有不少帶有公益性質的案件,都是因為這些立法和制度規定讓公益訴訟能夠通過司法程序進行有效解決和保護。我國當前的公益訴訟按照適用的訴訟法的性質或者被訴對象(客體)的不同劃分為行政公益訴訟與民事公益訴訟,文章對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民事訴訟;公益訴訟;公共利益;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5.1 [文獻標識碼]A
1 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概述
1.1 民事公益訴訟的內涵
民事公益訴訟主要指在民事、商事的領域,具有法律權限的單位、機關或個人,針對損害社會公共權益和國家利益的違法犯罪責任人提出訴訟,通過法院對違法犯罪行為人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的訴訟程序。我們要明確的了解公共利益和公益訴訟兩個基本的概念。
(1)公共利益:公共利益這個詞從字面上來理解,可稱之為公共的利益。公共利益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各個時期甚至同一時期利益的詮釋都是不同的。公共利益范疇的不確定性主要在于人們無法界定出一個準確的概念,倘若單純地將眾多簡單的私人利益疊加來理解為公共也只是片面的。所以至今為止對公共利益的界定還比較模糊。
(2)公益訴訟:公益訴訟保護的是公共利益,私益訴訟保護的是個人的利益。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政治的日益更新進步,又由于公共利益是一個外延都比較寬泛而且又不確定的概念,導致學界對公益訴訟的界定表述并不一致。而本文涉及的公益訴訟主要指具有法律權益的機關、團體、組織或個人,針對違法行為人侵害國家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等犯罪行為,按照法律的授權、規定的程序提起訴訟,交由法院對違法行為者進行審查、追究法律責任的訴訟制度。
1.2 民事公益訴訟特征分析
(1)民事公益訴訟的目的之一是公益保護。根本在于阻止和防御違法行為人進行侵害公共利益的行為,亦或是挽救和彌補已被侵害的公共利益,以往的民事訴訟里,大家關注的是個人利益是否受到保護,提起訴訟也是保護私人的利益;而在民事公益訴訟當中,不管案件與原告是否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其側重點是對公共利益的保護。
(2)訴訟的主體具有寬泛性和多元性。分析過去的傳統民事訴訟案件,單純鎖定了和案件存在直接關系的當事人才具備原告的資格,相對而言,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更加的廣泛,只要是法律授權的國家機關、組織或個人不再局限于實體法律關系的主體都可作為原告。
(3)訴訟請求、挽救方式具有防御性。提出民事公益訴訟不僅能對已經造成的損害要求對方賠償損失、恢復原狀等,也可以是抵制、防止將要可能產生的損害行為。法院的挽救方式和原告的訴訟請求不僅對過去行為進行追究懲治,又具有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意義。
(4)訴訟雙方具有相差甚遠的社會地位。民事公益訴訟當事人一方可能會是實力雄厚的大型公司而另一方往往是普通的公民或組織,這樣雙方力量懸殊是顯而易見的。
(5)國家職權的介入,由其體現在原告方行使權限范圍內的處分權有一定局限,一般情況下,在不侵害國家、社會、集體和個人利益的同時,原告方有權對自己提出的訴訟具有完全的處分權,但在民事公益訴訟中,原告的處分權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自由的享有完全的處分權可能會損害公共利益。
(6)判決效力的擴張性。民事公益訴訟涉及的范圍廣泛,受害者人數眾多,法院判決結果具有廣泛的約束力,這種約束力不單純限定于參加訴訟的行為人,而且還涉及到未參加訴訟的行為人。
1.3 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價值體現
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是近代一項較為重要的法律程序制度,它所具備的工具性價值能夠更好的實現實體權利,除此之外還有獨特的內在價值,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能夠實現程序正義。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使得當事人的維護公共利益參加訴訟時有了明確的程序規則,這對當事人維護公益、實現程序正義具有重要意義。
(2)能夠實現社會公正。公益訴訟目的在于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權益,確保社會的公正、穩定,而民事公益訴訟制度通過民事司法程序,明確和保護了利益的歸屬,對實現社會正義有著重要的意義。
(3)能夠提高程序效益。公益訴訟程序相關制度的建立也促使了相關公共政策的出臺,借助公益理念的輿論宣傳帶動社會主體力量。
(4)能夠保障權利的救濟。民事公益訴訟在適用法律的同時更好的彌補和挽救了公共利益所遭受的損害,同時也防御和阻止了侵害公共利益行為的發生,維護了正當的權益救濟,確保當事人正常行使社會權利。
(5)能夠實現秩序價值。和平與安全的秩序價值的兩個重要方面,而通過公益訴訟程序來解決更有利于實現秩序價值。
2 我國完善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路徑
2.1 借鑒外國先進的民事公益訴訟理念
當前來看,我國現行的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缺失重要的理論支撐,原因在于我國民事公益訴訟出臺較晚,立法的滯后、司法的僵化、被告的強大,以至于我國的民事公益訴訟至今還不夠完善。雖然民事公益訴訟在立法上有了部分規定,但是還是有不足的地方。通過對兩大法系代表性國家的公益訴訟制度的學習和比較,發現各有異同之處。分析其異同,從中尋找出適合中國法律傳統、本土文化的理論概念用來借鑒,完善我國的民事公益訴訟制度,使得我國民事公益訴訟有更好的理念支持。
2.2 進一步明確和擴大起訴主體
雖然新《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對訴訟主體做了規定,但是不夠明確,范圍也比較狹窄。因此進一步明確和擴大起訴主體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是要明確“有關機關”,在新《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中并沒有對有關機構做出明確的解釋,而有關機關應當包括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和立法機關,并且政府部門也可納入其中。其次是要明確“有關團體”,法律賦予一些團體民事訴訟權利能增強社會公眾凝聚力、聚集社會力量參與公益訴訟,但是應該有相應的限制,例如是否是依法設立的組織、必要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的、章程、業務范圍以及可以起訴的案件范圍都要做出相應的限制。對于想要從事公益事業的組織也可以提出申請,并經有關部門登記、備案。最后就是要賦予公民個人一定的起訴權,公民往往是公益訴訟案件中直接、間接的受害人,如果公民不具有一定權限的起訴權,根本無法實現公益訴訟的根本價值,因此為了實現全面保護公共利益,實現民事公益訴訟立法的宗旨,應該賦予公民一定的起訴權。
2.3 進一步明確和擴大受案范圍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各種情況事件復雜多樣,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遠遠不止這兩種類型,在相關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和完善中,民事公益訴訟受案的范圍也逐漸得到了擴展。例如:
(1)增加侵吞和流失國有資產的案件:由于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手段致使國有資產遭受損失的事件屢屢發生,這對于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的損害是巨大的。致使國有資產流失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僅靠國有資產管理局負責保護是遠遠不夠的。由于法律上沒有明確規定國有資產流失案件屬于公益訴訟案件,使得部分民眾被以不具備原告資格而被拒之門外,使得國有資產失去了被保護的機會。
(2)增加侵犯弱勢群體的案件:保護弱勢群體是國家保障人權的重要體現,而我國目前還沒有相關的規定。社會上那些老年人、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占據著很大的比重,他們無法獲知自身權益是否遭到了侵害,也不具備向司法機關求助的能力。由此,增加弱勢群體納入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3)增加反壟斷案件:在我國壟斷現象大量存在,這與國家行政權的干預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電力、水、通信等行業都有存在壟斷現象,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得不到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斷受損,最終會導致社會公共利益受損,因此需要通過訴訟來實現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的發展。
總之,建構完善的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對于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和穩定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我國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正在足部完善,但是實踐操作還存在一些瑕疵,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時還不能夠得到很好的法律保護。所以,我們更應該重視結合我國的法律文化和我國的基本國情,建立有效的、可行的民事公益訴訟制度與實踐操作方式,更好的保障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的發展。